中國四大鬼節(jié)是哪四個
節(jié)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中國四大鬼節(jié)是哪四個?鬼節(jié)含義為鬼過的節(jié)日。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碇袊拇蠊砉?jié)是哪四個,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國四大鬼節(jié)是哪四個
一、上巳節(jié)(農(nóng)歷三月三)
上巳節(jié)是中國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俗稱三月三,該節(jié)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宋代以后,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上巳節(jié)風俗在漢人文化中漸漸衰微。
上巳節(jié)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祓即祓除疾病,清潔身心。禊為修整、凈身。上巳春浴的習俗,發(fā)源于周代水濱祓禊,后由朝廷主持,并專派女巫掌管此事,成為官定假日。
江淮、江南一帶,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三稱為鬼節(jié),傳說這一天鬼魂出沒,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每間房屋里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qū)鬼。
現(xiàn)代,在中國閩南、臺灣則有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掃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連雅堂《臺灣通史》:“三月初三日,古曰上巳,漳州人謂之三日節(jié),祀祖祭墓。而泉州人以清明祭墓,謂之嘗墓。”近年一些上巳節(jié)習俗式微的漢族地區(qū)也有復興上巳節(jié)的趨勢,亦因為有春游踏青、男女相會談情的傳統(tǒng),部分人認為相比傳統(tǒng)沒有約會習俗的七夕,上巳節(jié)更適合稱為“中國情人節(jié)”。
很多中國少數(shù)民族至今仍是十分重要的節(jié)日,苗族、土家族、黎族、壯族等都在這一天舉行盛大的活動。“三月三”是壯族、侗族、苗族等的傳統(tǒng)歌唱節(jié)日,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自20__年起更將三月三設為地方性法定假日,全區(qū)放假兩天。[3][4]云南大理三月三日舉行的潑水節(jié)活動中,還可看到古時上巳節(jié)祓禊之俗的影子。一些地方的漢族在三月三也保存有特殊的習俗,如湖南等地有“三月三,地(薺)菜煮雞蛋”的傳統(tǒng)。分布于福建、浙江等地的畬族的亦有“三月三”節(jié)日,它是谷米的生日。是日畬族家家戶戶都吃傳統(tǒng)的烏米飯。
二、清明節(jié)(公歷4月4-6日交節(jié))
清明節(jié)為我國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也是中國四大鬼節(jié)之一,屬于中國比較隆重且嚴肅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節(jié)的后一天。以前清明也叫寒食節(jié),曾長達百日,曹操改為一天,唐改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滅,出寒食后,從宮中傳出新火。
清明節(jié)的起源,據(jù)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由于中國廣大地區(qū)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郊游的習俗,逐漸演變?yōu)槿A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掃墓活動在節(jié)前后可延續(xù)十天左右。清明要上墳,同時有踏青的習俗,把新土往墳上揚,添墳。
對逝者最好的感恩,就是讓生者活得幸福。或許正是因此,從古而今,清明節(jié)不單純是一個掃墓祭祖、寒食賜火的日子,還有非常豐富內(nèi)容,包括插柳戴柳、春游踏青、蹴鞠、蕩秋千、放風箏、斗禽、拔河、贈畫蛋、吃青團、吃紅藕、植樹等等。
三、中元節(jié)(盂蘭節(jié)、農(nóng)歷七月十五)
中元節(jié)想必是大家最熟識的鬼節(jié),于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尤以華南,是七月十四日,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jié)),道教稱為中元節(jié),佛教稱為盂蘭盆節(jié)(簡稱盂蘭節(jié)),民間俗稱鬼節(jié)、七月半。
中元節(jié)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后定為地宮圣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jié),是中國三大冥節(jié)中最重要的一個,設有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人們紛紛在七月,舉行設食祭祀、誦經(jīng)作法等“普渡”活動,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們?yōu)榈溔碎g,又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nèi)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中國中元節(jié)還有拜懺、放焰口等活動。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fā)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鐘,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后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各家還要在自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著五谷豐登,這叫「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活動,所謂水燈,就是在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多數(shù)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tǒng)說法,水燈是用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
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佛教這一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內(nèi)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蓮救母的故事。
四、寒衣節(jié)(農(nóng)歷十月初一)
每年農(nóng)歷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jié)”。為送寒衣節(jié),亦稱冥陰節(jié)。
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為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一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連帶著給孤魂野鬼送溫暖。十月一,燒寒衣,寄托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tǒng)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后,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
清明節(jié)的習俗
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征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后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游,興盡方歸。
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習俗
七月十四/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互聯(lián)網(wǎng)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fā),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jīng)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為,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你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按照道教的文化邏輯,一年的時空應該分成上下陰陽兩半,而且,中國道教認為養(yǎng)育世界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所以,道教將上半年看成是天官,下半年是地官。
十月初一習俗
中國中元節(jié)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祭祖、大米。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fā)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鐘,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
然后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到了晚上,各家還要在自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著五谷豐登,這叫“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活動,所謂水燈,就是在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多數(shù)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tǒng)說法,水燈是用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
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三月三習俗
江淮、江南一帶,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三稱為鬼節(jié),傳說這一天鬼魂出沒,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每間房屋里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qū)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