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由來和習俗
三伏天的由來和習俗有哪些?“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俗話說九天一九,十天一伏。三九天最冷,三伏天最熱。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三伏天的由來和習俗,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伏天的由來和習俗
三伏天的由來說法據說歷史相當久遠,起源于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碧迫藦埵毓澰?“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惫糯鞎r跟其他節令一樣,民間傳承著很多食俗: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秦漢時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說法,認為最熱的夏天日子屬火,而庚屬金,金怕火燒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規定從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有10天),從夏至后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也稱終伏(有10天),總稱為三伏。
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時十天,有時是二十天,而“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
我國農歷中“九”是習慣用的雜節,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其中“冬九九”流傳較廣,它是以冬至日為起點,每九天為一個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時候。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為起點,每九天為一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同樣,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熱的季節。它與“冬九九”形成鮮明的對照,遺憾的是它不廣為流傳,其實“夏九九”確實生動形象地反映日期與物候的關系。如最能反映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特點的是最近在湖北省老河市一座禹王廟正廳的榆木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
三伏天的寓意
我們中國的漢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都是文化,三伏天的“伏”字,就有它特別的寓意。
“伏"的本意降服、使屈服,隱藏之意,如伏煩惱.
三伏,是中國特有的歷法術語
唐人張守節曰:“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
這個“伏”,就是隱藏的意思,天氣太熱了,需要隱伏以避盛夏之暑氣。
關于“伏”字,《歷忌釋》解釋說: “伏者何也? 金氣伏藏之日也,四時代謝,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至于立秋,以金代火,金畏于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故也。”這句話使用了古代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
木火土金水五行,與順時針方向是相生的關系
古人認為,盛夏時節,天氣炎熱,自然是火德大盛的時候,而火克金,同時古人認為天千和五行有對應的關系:“庚為斧鉞之金”,所以有 “金畏于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故也”的說法
所謂三伏天的“伏”,也就是庚金之氣受到了盛夏火氣的壓制,伏藏起來了的意思.
三伏天的天氣有什么特點
“入伏”后空氣濕度增大,造成三伏天濕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東南風,而東南方是海洋,空氣潮濕,海風的潮濕造成了三伏天濕度大。三伏天”高溫、高濕”是我國南方地區的氣候特點。北方內陸地區距海洋遠,其氣候特點是“高溫、干燥”。
三伏天排濕氣寒氣的方式
1、通過食物排濕祛寒:食療是比較安全、健康、有效的方法。通過攝入發汗、利水的食物,通過增加排汗、排尿等方式,促進新陳代謝,有效排出體內的濕氣。發汗、利水的食物有赤小豆、綠豆、冬瓜等。
2、增加運動量:三伏天天氣炎熱,人的活動量明顯減少。其實在三伏天,濕氣重的人群在醫師指導下適當運動,通過大量的排汗,加快身體的新陳代謝,有助于濕氣的排出。
3、堅持用溫水泡腳:溫水泡腳不僅有助于睡眠,還有助于疏通身體的經絡,健脾除濕。
4、刮痧、拔罐:刮痧、拔罐也是常用的去濕氣寒氣的方法。
三伏天可以喝冷飲嗎
三伏天可以適當喝冷飲,但不能過多。吃太多冷飲的話很有可能會刺激到胃黏膜以及腸粘膜,還可能會造成熱氣大盛引起感冒,而且冷飲喝多了還很有可能會造成寒氣過剩,引起風寒感冒的情況。三伏天吃冷飲的話,也有可能會造成體內糖分過多引起肥胖的情況,所以建議三伏天少喝冷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