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的意義是什么
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佛教則稱為盂蘭盆節。中元節的意義是什么?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中元節的意義是什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元節的意義是什么
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中元節——農歷7月15日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在南方,亦稱“鬼節”。也有說法中元節是在農歷7月14日。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 清明 節上墳相似。在封建時代,地方官府還命令寺廟的和尚道士設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中元節時,人們要焚燒大量的紙錢。
中元節禁忌
1、祭祀時要肅穆端莊,以黑色灰色著裝為宜。忌紅色等大紅大紫之色。否則容易招致煞氣,惹禍上身。
2、拜祭時要態度要嚴肅端正,嚴肅端莊,不可大聲喧嘩,出言不遜或有不雅舉止。據說否則會打擾到死者的靈魂,重者更會招致怨氣。
3、七月十五恰逢周末,要外出游玩的朋友,要在太陽落山前返回。否則陽氣退去,陰氣見長,體弱多病之人則容易受到陰氣襲擾。而外出游玩時最好是結伴而行,避開背陰的山溝及荒野之地。如在野外遇到墓地,則要心懷虔誠之心走過,切不可喧嘩、吵鬧或有其他褻瀆之事。
4、 在七月十五的夜里,由于陰氣太重,還是盡量不出門為好,尤其是四柱命理弱的朋友。而對于不得不出門的,應該盡量避免戴紅繩、鈴鐺、風鈴之物出門。若聽到有人呼喊你名字,最好不要立即答應,而要辨別聲音來源后再做回應。當然,鬼節當晚最好也不要直呼別人姓名,尤其在外面大街見到熟人的時候。
5、生理期的女孩子本身陰氣也重,所以最好避開祭祀、敬祖等場合,外出最好隨身佩戴一些辟邪助運的吉祥物。
后代。因此,民間會在中元節,祭祀先人,超度亡魂。
中元節要干哪些事情
祭祖
民間信仰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動一般在舊歷七月底之前進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某些地區通過一定儀式,夜晚接祖先靈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區,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
放河燈
河燈一般就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農歷七月俗稱“鬼月”,鬼節當天是陰氣最重的一天。民間也流傳著很多關于中元節的禁忌,日常家居生活中,大家千萬別觸犯。
中元普渡
中元節,不少人會在舊歷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游玩的眾家鬼,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鐘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鐘馗之傀儡),以消弭亡魂的戾氣。
據說七月半恰逢夏秋交替,此時恰恰是天地陰陽交替的節點,陽氣盛極而衰,陰氣顯現,在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放出鬼,所以普遍進行祭祀鬼的活動。后世亦有說法認為,整個農歷七月都應當是“鬼節”,閻王于每年農歷七月初一打開鬼門把鬼放出來到陽間覓食,享受人們的供祭,七月最后一天,重關鬼門,群鬼又得返回陰間。
燒紙
中元節日中,民間俗信行為中,最為突出的是燒紙。據傳說,陽間的紙就是陰間的錢,人們燒紙就是給亡故的先輩親人送錢。通常上墳燒紙時要留下幾張,到十字路口焚燒,目的是給尤家可歸的野鬼一些施舍,它們就不會再去搶劫送給其祖先的錢了。
焚香燃炮
每到七月十四日或十五日晚,在門外焚香燃炮,同時“燒包”(也叫“薦包”)。
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祝稻谷豐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著秋收稻谷豐登。
中元節如何祭祖
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三十日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
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匯報并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全家平安幸福。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中元節祭祖祀先活動一般在當天中午進行,家家備辦豐盛的菜肴酒飯,在各自的廳堂中的大八仙桌上擺滿24味全席,擺上七雙筷子、一壺酒七個爵杯,正中又擺上果盒饌盤,果盒一般為六棱柱型堅木雕刻花飾,饌盤也用堅木雕成長方形,上方六格,格中放了香菇、木耳、松菇、黃花菜、干筍絲和紅棗等六味素菜,俗稱“六味齋”。
筵席擺好,主人點了三條炷香,點了大紅雙燭、拈香跪拜如儀,請祖宗來享祭宴,并希保庇兒孫一家康健平安、家景發達等等,稍停方卜杯討得允準,才焚燒金銀冥幣,待金紙焚燒殆盡才可以撤筵。
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又稱“鬼節”或“孟蘭盆會”。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毙扌杏浾f:“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狈鸾桃苍谶@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