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節氣由來簡介
小暑這一時節,氣溫高,天氣炎熱,人們需要注意防暑降溫,保持身體健康。小暑之名源于氣溫的變化,表示酷暑即將來臨。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小暑節氣由來簡介,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暑節氣由來簡介
小暑日,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正午用圭表測日影,影長為古尺二尺四寸,相當于今天的0.58米,同夏至相 比,這時的白天已開始見短了。夜晚觀測北斗七星的斗棲指向未的方位,也就是西南方。這個階段一般在農歷六月,又叫未月。
小暑時節北半球的光照時間已開始逐口縮短,但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為什么卻仍然繼續升高呢?
這是因為,太陽直射地球的位置雖然已從北回歸線向南移動,但仍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熱量收支情況仍是收大于支。所以,在一段時間內北半球的溫度還會繼續上升,而不會隨日照時間的縮短而馬上改變。
小暑節氣吃什么食物
1、吃三寶:“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來,意味著即將進入三伏天。此時,天氣炎熱,人體出汗多消耗大,養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補充體力,解熱防暑。民間在這個時節素有吃三寶一黃繕、蜜汁藕、綠豆芽的習俗。
2、吃餃子:伏天民諺有“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養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3、伏面: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伏天還可吃過水面、炒面。
4、吃羊肉: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于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5、食新:過去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即在小暑過后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嘗新酒等。
小暑節氣有哪三候
小暑節氣有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蜷摔居宇;三候鷹始勢。”溫風至是指小暑日后,大地,上不再有一絲涼風,所有的風中都帶有熱浪。蟒摔居宇是指小暑五日后,由于炎熱,蜂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墻角下以避暑熱。鷹始勢是指,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什么是小暑
小暑表示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叫小暑節氣。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正如諺語所說“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需加強田間管理。
小暑節氣要警惕五大皮膚疾病
痤瘡
痤瘡又稱青春痘,多數長在臉、胸或背部。表現由輕到重,黑頭粉刺、白頭粉刺、炎癥性的丘疹、膿包、囊腫、結節等,輕的出現在臉上,重的到背部胸部。主要是由于青春發育期,皮膚呈油性,面部有微生物和遺傳造成。中醫認為痤瘡多因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造成肺胃濕熱,又感風邪而發病。
預防:注意飲食控制保持皮膚清潔
飲食注意控制脂肪及糖類的攝入,少吃辛辣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及富含維生素食物,健全消化功能。保持皮膚清潔,常用溫水肥皂洗滌患處。
痱子
痱子是夏天最多見的皮膚急性炎癥。是由汗孔阻塞引起的,分為白痱、紅痱和膿痱3種。多長在人的脖子、胸背和肘窩等部位,小孩可發生在頭部、前額等處。
中醫認為痱子是由于盛夏時節,熱盛汗出,以冷水洗浴,毛孔驟閉熱氣都于皮腠之間亦生此病。痱子初起時是針尖大小的紅色斑疹,接著出現成群紅色小丘疹或小水皰,有瘙癢或燒灼感。常成批發生,在天氣轉涼后數天內就會很快消退。
預防:勤洗澡,保持皮膚干燥
平時加強室內通風散熱,注意皮膚清潔,勤洗澡,保持皮膚干燥,特別是頸部、腋下等皺褶部位。清洗后撲撒痱子粉可預防痱子發生。
曬傷
曬傷也是由于夏季紫外線過強,人體皮膚又暴露在外而引起的皮膚損傷。但患者不只是對紫外線過敏的人,不分年齡和體質,一般在戶外作業的人們或是到海灘游玩、長時間在戶外暴曬的人都容易被曬傷。
曬傷一般的表現是在日曬后數小時至十余小時后,外露的皮膚會感覺到灼熱、瘙癢、刺痛,皮膚紅腫,很快還會脫皮,有的還會有色素沉著,在皮膚上留下雀斑。
預防:涂抹防曬霜
日曬傷同紫外線過敏引起的日光性皮炎不同,完全可以預防。6到8月的10時到14時,是日光中紫外線照射最為強烈的時間,此時應盡量避免外出。若必須外出,應在暴露的皮膚上涂抹防曬霜、打遮陽傘或穿長袖衣服,以淺色為佳。
日光性皮炎
日光性皮炎也叫多形性日光疹,中醫稱“風毒病”,是夏天里最常見的皮膚病,常反復發作,甚至持續整個夏天。
該病主要是人體對陽光中的紫外線過敏引起的。夏日陽光中的紫外線比較強烈,因此一些對紫外線有過敏反應的人來說,很容易患上日光性皮炎。一般來說,患者在日曬后幾小時或三四天后,皮膚的暴露部分,如前臂、鼻翼、手背、面部、頸部、前胸等部位出現紅斑、丘疹、水皰,而且還會感覺到強烈的瘙癢。中醫認為本病是由于先天不足,皮毛肌膚空疏,內因暴食過量,使之蘊濕化熱;外受陽光毒熱的照射,內外相合而致。
預防:不單是涂抹防曬霜
預防日光性皮炎的發生,涂抹防曬霜一般來說效果并不好,因為防曬霜并不能阻止紫外線的穿透。因此建議對紫外線過敏的人要避免長時間戶外活動,最好在日光強烈時早出晚歸,盡量避開早上10時到下午3時之間在室外工作。出門最好帶上遮陽傘或戴遮陽帽,或穿上薄的長袖衣服,遮擋陽光。而在戶外活動后可以用冷水敷洗暴露部位。另外,最好不要吃光敏類蔬菜,如莧菜、薺菜,因為這些食物都可能引起光敏性皮炎。
丘疹性蕁麻疹
中醫把丘疹蕁麻疹稱為“赤白游風”。中醫認為,病因是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于皮毛肌膚之間而發,內因是過食油膩厚味,葷腥等助火動風之物,如魚、蝦、蟹等,或因腸道蟲淫,均可導致腸胃不和,風火濕熱內生,郁于皮膚而發。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與蚊蟲叮咬有關,如臭蟲、跳蚤、虱、螨、蚊等昆蟲叮咬皮膚后注入唾液,誘發的過敏反應。皮疹為綠豆至花生米大小略帶紡錘形的紅色風團樣損害,頂端常有小水皰,有的為半球形隆起的緊張性大水皰,皮疹多發于軀干、四肢,可成片或散在,瘙癢明顯。
預防:口服抗過敏藥
盡量少到草叢、樹陰下或潮濕、蚊蟲多的地方,室內可熏蚊香,發生皮疹后可外用含有激素的各種軟膏或霜劑,口服抗過敏藥,注意最好不用紅花油等,因為有時會致敏,使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