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辦教師被指"有償補課" 被約談后主動辭職
&bsp; 盡管國家各級教育部門三令五申、明令禁止中小學在職教師&ld;有償補課&rd;,但是仍有部分教師頂風作案。日前,一名公辦教師&ld;有償補課&rd;遭舉報,事后被約談以后主動辭職。該事件在網絡上引發熱議。希望廣大在職教師不要效仿哦!
&bsp;
&bsp;
史金霞網上授課內容之一,點評高考作文、議論文寫作。
2013年,曾在多地擔任教師的史金霞,首次接觸到了網絡教學。三年多來,她通過在線教育平臺講授文學課程,積累了相當的人氣,被稱為&ld;網紅教師&rd;。名利雙收的同時,史金霞充滿&ld;市場化&rd;的行為,與其公立學校教師身份,一度引發社會爭議,并有人因此以其涉嫌&ld;有償補課&rd;為名,將之舉報。
去年11月,史金霞從工作6年的蘇州星海實驗中學辭職,離開站了23年的講臺,從此專職網絡授課。昨日,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史金霞稱,放棄公辦教師身份,并非因為遭到舉報,而是希望&ld;換一種模式&rd;,并影響更多人。
1月11日,史金霞沒有工作,選擇了陪女兒。而在幾個月前,這樣的&ld;自&rd;,是她難以想象的。
史金霞是河北保定人,1993年在保定一所鄉村中學開始了自己的教師生涯。6年后,她進入保定市徐水綜合高中,擔任語文教師。
2007年,史金霞進入江蘇張家港一所學校任教。3年后,她通過招聘,進入名校蘇州星海實驗中學。隨后6年,她從普通教師,做到高中部語文教研組長,并收獲了一長串頭銜:專欄作家、《中國教育報》2012年度推動讀書十大人物提名獎獲得者、2016年第二屆華文領讀者大獎獲得者。史金霞成為了學生家長口中的&ld;名師&rd;。
2013年,一次偶然的&ld;觸網&rd;改變了史金霞,一位供職于某在線教育企業的朋友,向史金霞&ld;約課&rd;,希望她來自己所在的平臺開班。時年近40歲,擁有十多年網齡的史金霞沒有猶豫,答應&ld;試一試&rd;。
事后看來,史金霞說,那是一次還算成功的嘗試。
史金霞告訴記者,自己起初在網絡開設公益課堂,內容主要為向學生分享閱讀體驗,向家長傳授教育念。多年的教育從業經歷,使得此前從未有網絡授課經驗的史金霞&ld;上手&rd;很快,并積累了一批固定&ld;聽眾&rd;。每當史金霞更換教學平臺,總有一些學生跟著過去,在沒有新課更新的時候,甚至有人反復回看以往的課程內容。
2016年1月份,史金霞開始了收費嘗試。這樣的改變,她將之歸結于&ld;平臺的邀請&rd;。記者了解到,目前在一些主流網課平臺,教師收費標準為每課時每人5元左右,而史金霞的收費,則要高出不少,超過10元。
史金霞的授課內容為閱讀、寫作、詩歌鑒賞,既有人文類通識課程,也包含高考作文輔導。
高人氣和高收入,讓史金霞陷入爭議中。于在各種網絡平臺,史金霞均使用真實頭像,在其個人實名微博中,認證信息更是注明&ld;蘇州星海實驗中學高中語文教師&rd;,在質疑者眼中,史金霞違反教育部門規定,涉嫌課外&ld;有償補課&rd;。
2016年8月,因受到舉報,史金霞遭到學校領導&ld;約談&rd;。教育主管部門希望她停止網絡授課。于不能接受這樣的要求,2016年11月,史金霞向學校提出辭職,并自愿放棄事業編制。
&ld;天大地大,東西上下,任我行。&rd;史金霞在辭職信中寫道。
辭去公職的史金霞更加忙碌了。她的生活被一個課時兩節課,每節課45分鐘隔開。昨天下午,利用休息間隙,史金霞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新京報:初次接觸網課,是什么心態?
史金霞:第一次接觸是在2013年,朋友邀請。算來,當時我已經從事教學20年,接觸互聯網也有十多年了。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新鮮事物,我樂于嘗試,沒有想太多其他的東西。
新京報:教學模式的變化,會不適應嗎?
史金霞:在教學中,反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出于維持課堂紀律的考慮,很多時候反饋并不及時。但在網絡上,任何學生有問題,都可以隨時留言,然后我根據學生的提問進行答疑,這個過程實際上是被大大強化的。因此,我沒有覺得不適應,反而很喜歡這樣的節奏。
新京報:跟辭職前比,工作節奏有什么變化?
史金霞:現在的生活,總的說來就是:自、緊張、活潑。事情比在學校里多出幾倍,但是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做,重要的是什么,想做的是什么。
新京報:放棄體制內的事業編制,會覺得可惜嗎?
史金霞:沒什么可惜的,如果一直在體制內,可能會缺乏改變的勇氣。
新京報:如何看待&ld;有償補課&rd;的質疑?
史金霞: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上課,使用自己家里的電腦和網絡,并沒有占用學校任何資源,也沒有影響我的本職工作,我得到的是應得的勞動報酬,這不能算&ld;有償補課&rd;。
新京報:辭職與被舉報有關系嗎?
史金霞:沒有關系。去年8月份被舉報后,我沒有立即辭職,到了11月份才離開。而之所以辭職,是想專心把我認為有意義的事情做好。
新京報:作為一名資深教師,為什么愿意&ld;轉移陣地&rd;?
史金霞:教育的主體是人,但是互聯網時代對人的沖擊很大,主要體現在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上。我剛剛從教時,面對的學生是70后,他們的知識來源于書本,或者說,大部分來自課本。現在我面對的是90后甚至00后學生,他們的知識儲備要極大豐富。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如果不能因時而變,會被學生淘汰的。
在質疑者看來,史金霞公開使用公辦教師身份,以名校光環背書,吸引學生,其行為已經超過個人行為界限,涉嫌&ld;有償補課&rd;。
一名在線教育行業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網絡上的&ld;名師&rd;,多出身線下教育機構,而公立學校在職教師加入時,往往會模糊身份信息。類似史金霞這樣公開&ld;站臺&rd;的,則很少見。客觀上,史金霞的名校教師身份,在初期確實會為其吸引部分原始聽眾。
記者注意到,早在2015年,教育部即發文嚴禁在職教師有償補課。而在江蘇省教育廳發布的《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辦法》實施細則中,明確將&ld;組織、要求學生參加校內外有償補課,或者組織、參與校外培訓機構對學生有償補課&rd;定性為&ld;違反師德&rd;。
網絡授課是個人行為還是職業行為?南京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師稱,目前包括《教師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在內的多項法律均無認定標準,但是作為公立學校教師,一般需要&ld;避嫌&rd;。
在教育專家熊丙奇看來,教育部門及學校禁止教師有償家教這一規定本身就存在爭議,而正是于這一爭議沒有得到厘清,才使教師在網上授課這一新事物遭遇同樣的爭議。教師權責不清晰,權利、待遇沒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導致有償補課一直難以得到有效治,也使得教師在網上授課,變為新的灰色地帶。
熊丙奇表示,保障學校教學質量,需要完善學校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他建議,教育主管部門將開發網課作為教師的工作職責之一,同時設立專項資金,資助教師開發網課,政府部門搭建網課平臺,其他學校、學生共享,達到教育公平的目的。
新京報記者 王煜
本版圖片/受訪者提供
&bsp;
&bsp;
&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