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是否適合孩子閱讀 兒童評書講古典還練嘴皮子
&bsp; 四大名著,是中國乃至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寶貴文化遺產,對于所有的炎黃子孫來說,影響都是十分深遠的。但是,眾所周知,四大名著的內容晦澀難懂,不光是小孩,就連大人也都很難解。所以,日前,引發了&ld;四大名著究竟是否適合孩子閱讀&rd;的熱烈討論,對此,你怎么看?
嘉慶給孩子們說書
&bsp;
&ld;小朋友你好,感謝你關注兒童評書。今天吶,嘉慶叔叔要給你講一個故事,名字叫《樂不思蜀》……&rd;正在說書的這個年輕人,叫張嘉慶。身穿紅色長衫的嘉慶,口齒伶俐、字正腔圓,左手折扇、右手醒木,桌子中間放著疊成四方狀的白手絹。作為一個專業的評書藝人,他所面對的不再是茶館里端坐的老聽眾,而是活潑好動的少年兒童。
9月底,有北大學者指出,古典四大名著不適合兒童閱讀,&ld;三國&rd;爾虞我詐、&ld;水滸&rd;打家劫舍、&ld;紅樓&rd;容易產生誘惑、&ld;西游&rd;又涉及太多宗教奧義。該學者認為:&ld;經典是成年人的經典,并不是孩子的經典。&rd;
天天給孩子們講經典名著的嘉慶卻不這么覺得:&ld;四大名著確實有一些不適合兒童的細節,但咱們不能因噎廢食,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不就行了?&rd;在他看來,淺顯易懂、生動有趣的兒童評書就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過濾
讓四大名著易懂易吸收
嘉慶的兒童評書都不長,一般就10分鐘左右,主講的內容以成語故事為主,會涉及四大名著,也有其他文學經典。
&ld;小孩子到底適合讀什么,這恐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小孩子不適合讀四大名著的話,到底什么適合?格林童話適不適合?其實,原版的《白雪公主》,也有一些很血腥殘忍的細節。但是,我們引進的時候,把這些細節刪了,小孩子讀起來就沒問題。&rd;
嘉慶以《西游記》為例,&ld;我們小時候看電視劇,覺得特別好看,看幾十遍都沒問題。&rd;但實際上,原著里孫悟空把妖精打得四分五裂,&ld;非常恐怖。&rd;&ld;其實,我們孩子接觸到的連環畫、電視劇、動畫片等等,早就過濾了,這些不適合的細節早就看不見了。&rd;
嘉慶平時說兒童評書,最經常講的就是《西游記》,&ld;孩子們喜歡孫悟空豬八戒的故事,也熟悉,容易吸收。&rd;而且唐僧心善慈悲、孫悟空積極向上,豬八戒幽默風趣、沙僧老實忠厚,都比較適合孩子聽一聽。
&ld;然后,偶爾會涉及一些&ls;三國&rs;、&ls;水滸&rs;。也是選一些武松打虎這種片段,不會有人給孩子講西門慶和潘金蓮的。&rd;嘉慶說,兒童評書不會涉及《紅樓夢》,畢竟孩子還不能解愛情故事。&ld;我覺得如果連武松打虎這樣的故事也不能講,是不是把孩子呵護得太過了。咱們小時候,奶奶說&ls;晚上別出門啊,出門有大灰狼,吃了你&rs;,是不是也不合適?&rd;
嘉慶覺得,現在的家長都是小時候在經典名著中耳濡目染、漸漸長大的,自然會對兒童讀物有判斷和取舍,&ld;不用再刻意加以限制。&rd;
變化
傳統藝人靠撕他靠加減法
嘉慶旗幟鮮明支持兒童吸收經典名著。至于如何吸收,作為一個曲藝愛好者和從業者,他動了不少腦筋。
評書,有傳說最早起源于東周時期,周莊王是評書祖師爺。不過形成我們現在所看見的評書藝術,應是在清代。一個藝人、一把椅子、一張方桌,醒木、折扇、手絹,口若懸河之間,滿是刀光劍影、神鬼傳奇。
&ld;傳統評書的安身立命之本是要靠一個長故事,不斷吸引人們來聽,來維持說書先生的生計。&rd;以前說書的老先生,很講究&ld;撕&rd;的能力,就是把一個長篇故事分割成很多段,每一段都留個&ld;扣子&rd;,也就是懸念。常常,正說到精彩之處,就留下&ld;扣子&rd;‐‐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但跟孩子們這么說顯然不行,&ld;孩子根本坐不住啊。&rd;首先得做減法。于是,嘉慶的兒童評書,都精簡成10分鐘左右的小段。雖然腔調還是有十足的說書先生做派,用詞卻力求淺顯易懂。
其次,得會做加法。&ld;即便這樣,要吸引孩子們的注意也不容易,現在孩子們懂的東西太多了。&rd;于是,嘉慶開始在傳統故事后做延展,激發孩子們的求知欲。比如說到&ld;樂不思蜀&rd;,一般都會詳述劉禪安心享樂、不思復國,說他是&ld;扶不起的阿斗&rd;。而嘉慶在講完傳統故事后,又做了延伸:劉禪之所以對司馬昭說不想回蜀國,是被軟禁后的無奈自保。劉禪想麻痹司馬昭,讓他錯以為自己&ls;樂不思蜀&rs;。&ld;不然,司馬昭肯定會對劉禪動殺心。劉禪也就是沒等到復國的機會,不然&ls;樂不思蜀&rs;可能跟&ls;臥薪嘗膽&rs;是差不多的意思。&rd;
這個觀點此前已經被一些學者、專家討論過,雖然沒法驗證,但也是一種史學觀點。
&ld;孩子們很多都知道&ls;樂不思蜀&rs;的意思,但延伸后的這個觀點他們卻不一定知道。所以,我說完這段,就啟發他們&ls;聽了上面的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呢,趕緊跟你的爸爸媽媽聊聊吧。&rs;&rd;
說完評書,嘉慶還加了枚&ld;彩蛋&rd;‐‐說文解字,把評書中的某一個字拿出來解讀。&ld;樂不思蜀&rd;的&ld;樂&rd;字,嘉慶就從甲骨文開始細細說起,&ld;樂字甲骨文,上面這兩部分合起來就是絲弦,下面這部分是木頭,代表是琴枕。最早,樂字就是和著演奏來唱歌,是愉快的意思。此呢,它也有另一個音,就是演奏音樂的&ls;樂&rs;。&rd;
講授
鼓勵孩子更好地表達自己
啟發孩子的表達欲望,進而通過評書加強孩子的語言能力訓練,是嘉慶進階版兒童評書的目的。&ld;先讓孩子們喜歡聽,然后慢慢教他們說。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怎么讓他們很好地表達出來,我就想嘗試一下用評書的形式。&rd;
嘉慶跟北京晚報記者分享了一個小故事,這是啟發他做兒童評書的誘因。
&ld;大概是7年前,有個8歲孩子的媽媽找到我,說孩子說話語速太快,根本聽不清楚說什么,希望我教教他。我那時候,自己也沒孩子,也沒教過孩子,完全是一頭霧水。問了問孩子后,才知道,原來是他上課回答問題時,老師不太滿意,就導致他害怕回答問題,每次回答都越說越快,直到老師煩了,不再找他回答問題。從此,孩子不但上課說話快,平時說話也極快,快到連最熟悉他的父母都不知道意思。我就嘗試著,教給孩子一個10句話的小故事。花了一個小時時間,掰開了揉碎了給孩子講。最后,孩子向媽媽展示了&ls;教學成果&rs;,慢慢悠悠清清楚楚,這10句話的故事還沒說完,媽媽的眼淚就掉下來了。&rd;
等后來自己有了孩子,嘉慶發現:&ld;現在的小孩兒,不是不想表達,他們很有表達欲望,就是不知道該怎么表達。&rd;于是,他想到了把兒童評書進化成&ld;兒童有效語言表達&rd;教學。
跟市面上的&ld;小主持人班、小播音員班&rd;不同,嘉慶沒要求孩子們要畢恭畢敬,也不講&ld;三腔共鳴&rd;、&ld;打開橫膈膜&rd;這樣的專業術語。甚至連學講故事,孩子們都可以自發揮。
&ld;我自己在說評書的時候,也會發揮一小段,有些是有來源的,有些是我自己創作的。孩子們有時候就會戳穿我說&ls;嘉慶叔叔這段是編的&rs;,我反而很開心,我也啟發他們自發揮。&rd;
給孩子們講&ld;狐假虎威&rd;,有的孩子問&ld;我能先把林子里有哪些動物都說一說嗎&rd;,有的孩子又打算&ld;狐貍最后得逞了,把老虎嚇走,最后真的當了百獸之王,可不可以啊&rd;。
&ld;我一般都不攔著,鼓勵孩子們說,有什么想法,跟家長多交流。聽了我的評書之后,孩子能自如表達,我就達到目的了。&rd;
從2016年初,嘉慶開始實踐他的&ld;兒童有效語言表達&rd;。8月,他做了一次匯報演出,孩子們說,家長們聽,比茶館里說書還熱鬧。&ld;給孩子講古典故事,教孩子說話,這是一件小事。不過,未來,孩子做任何工作都會用到語言表達,這樣說來,表達也是一件大事。&rd;
本報記者 孫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