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回應:部分地區支教老師不受歡迎
時間:
kina2
兒童資訊
通常來說,支教老師是指那些自愿去邊遠落后地區擔任教師職務的人,他們為了鄉村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看似榮耀至極,卻也引來許多人的質疑,認為他們的所作所為僅僅是走馬觀花。對此,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對該問題作出了回應。
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近日談及&ld;很多鄉村地區不太歡迎支教老師,覺得他們是走馬觀花式甚至是旅游式的教育&rd;時表示,現階段的教育需要多元化的支持,特崗教師也好,支教大學生也好,他們之間的相互融合就會帶來更好的效果。
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舉行新聞發布會,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介紹《若干意見》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在發布會上,有記者問:大學生和研究生支教至今大概有十幾年了,從支教的人當中了解到,現在支教老師也遇到一些困惑,很多鄉村地區其實不太歡迎他們,覺得他們是走馬觀花式甚至是旅游式的教育。
劉利民表示,大學生、研究生支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一是解決了貧困地區缺少教師的問題;二是有利于義務學校開足開齊課程;三是對大學生本身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鍛煉,可以幫助他們了解國情、認識國情,激發他們的擔當意識和責任意識。
關于在支教過程中的時間保障問題,劉利民表示,大學生支教只是一個補充,政府目前主要是實施特崗教師計劃,對象也是年輕大學生、研究生,按照政 府提供的崗位和支持,自愿到這些地方任教三年,這樣就保證了連貫性。《若干意見》也提出了,要積極鼓勵和引導鄉村志愿支教活動。
&ld;我認為現階段我們的教育需要多元化的支持,特崗教師也好,支教大學生也好,他們之間的相互融合就會帶來更好的效果。&rd;劉利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