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拉票蔚然成風 網友吐槽與微商沒有區別
玩微信的朋友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最討厭被那些微商訊息占據一個頁面的感受,有時實在是厭煩了,哪怕是自己的朋友,都恨不得將他們拉黑,于是,好不容易一片安寧的時候,家長為孩子拉票又蔚然成風了,今天給這家孩子投票,明天給那家孩子投票,久而久之,網友就直接將其看做是變相的微商,讓人唏噓不已。
&ld;孩子的學校正在參加評比,請幫XX小學投一票&rd;,&ld;我家孩子正在參加XX比賽,麻煩朋友們幫忙投個票&rd;,&ld;這是同事家的娃,拜托投一票,謝謝&rd;……隨著微信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工具,朋友圈中給孩子拉票也成了越來越多家長頭疼卻又無可奈何的&ld;工作&rd;。
更令人不勝其煩的是,其中一些活動在投票前都需先關注公眾賬號。而這些公眾賬號,可能跟你的生活并沒有多大關聯,不少人表示,一旦投完票就會立刻取消關注。這些拉票活動,背后都是些什么機構在發起?家長們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網友們又是如何看待呢?
這類評比何以能夠吸引到這么多的學校、老師和孩子去參與并使家長孜孜不倦地為之拉票呢?記者就此咨詢了一名資深新媒體運營專員陳女士。
&ld;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發起方有官方背景,比如一些地方的教委、學校、知名媒體等,另一類就是純商業機構,但他們會搞些噱頭或提供有誘惑力的獎品&rd;,陳女士說,&ld;目的就是為各自的公號&ls;吸粉&rs;,所以往往要求先關注公號才能投票,或者通過抽獎黏住用戶&rd;。
陳女士為記者提供了一個某都市報旗下的升學類服務公號,該公號正在發起一項&ld;陽光男教師&rd;評選活動,在全市范圍內遴選了47位候選人,完全以票數高低來定勝負,投票之前要先關注公眾號,完成投票后可參與抽取大獎iPhe6S。
&ld;老牌都市報本身的公信力加上獎品的吸引力,參與面還是比較廣的&rd;,陳女士告訴記者,有時候一場活動下來就能&ld;吸粉&rd;上萬人。而粉絲數量,正是這類公號的生存之本,反過來也有利于公號服務質量的提升。
而對于民營商業機構而言,往往評比只是&ld;幌子&rd;,攫取商業利益才是主要目的。比如各類培訓機構主辦的才藝比拼。
徐女士是沈陽某民營少兒培訓機構負責人,去年,她的機構就與當地電視臺合作開展了幾次小主持人的選拔,也采用了微信拉票的方式。&ld;票數高低會作為參考,但是不會起決定性作用,主要還是為了宣傳一下自己的品牌,擴大招生&rd;,徐女士透露。
那么,通過這些途經吸收粉絲,到底能達到多大效果,又有多少可以長期保持住呢?
&ld;還是可以達到一些效果,會有更多的家長來咨詢&rd;,徐女士告訴記者。但粉絲的后期維護卻是個難題,&ld;基本沒什么活躍度,每天都會不停掉粉,有時掉十幾個,多的時候掉幾十個&rd;,徐女士表示了無奈。
&ld;主要還是得看你這個公號針對的受眾群和后期推送的內容&rd;,陳女士告訴記者,如果頻繁推送且受眾定位精準,掉粉率非常低,一個月內基本不超過10%。但是對于教育類公號,不是所有粉絲都具有用戶粘度,像一些還沒有孩子的網友可能很快就會取關。
對于家長而言,自然明白四處拉票難免要欠一些人情債,甚至有可能給他人造成不便,可為了孩子,他們也都&ld;豁出去了&rd;。
來自浙江寧波的吳先生的女兒和幾名隊友一起參加了一個英語配音比賽,近日,吳先生正在動員身邊的朋友幫忙拉票。記者點開這個名為&ld;少兒英語微信電影模仿秀大賽&rd;的投票鏈接,赫然映入眼簾的主辦方正是某教育培訓機構的名稱。&ld;孩子參加這個活動積極性非常高,如果能拿到好名次,對她以后的英語學習都是一種鼓勵&rd;,吳先生表示,&ld;拉票也是沒辦法。其他家長都在拉,有些家長還花錢買票。&rd;吳先生告訴記者。
順著吳先生提供的線索,記者在淘寶網上輸入了關鍵詞&ld;拉票&rd;,頁面上立刻跳出大量商家提供的&ld;微信拉票群&rd;、&ld;互投票任務群&rd;等服務,標價多為1元錢一票。有些商家還打著&ld;贏在微信&rd;、&ld;穩拿冠軍&rd;的口號,表示只要肯花錢,票數不是問題。微信拉票已儼然成為了一條地下產業鏈。
另一位家長趙女士也向記者表達了她的無奈。兒子所在的幼兒園以班級為單位組織評選,勝出的小朋友有機會去參加園里組織的新年活動。為了這事她發動了所有親戚朋友給孩子拉票,最后才拿到了第二名的成績。&ld;花錢買票我感覺沒多大必要,但不拉票根本不行,孩子要是看到自己的票數落后,自信心和積極性都會受挫。&rd;
當然,也有些家長認為,幫孩子拉票,拉的也是自己的&ld;臉面&rd;。
&ld;現在親戚朋友聚在一起,都會說說自家小孩,孩子要是能多獲點獎,我們家長臉上也有光。&rd;鄭女士八歲的兒子參加了一個培訓機構主辦的才藝比賽并拿了不錯的成績,跟&ld;全家總動員&rd;為之拉票也不無關系。
在朋友圈瘋狂刷屏,甚至發私信要求幫忙投票,面對如此攻勢,你投還是不投?有人表示可以解,盡量幫忙,也有人覺得這就是赤裸裸的&ld;人情壓迫&rd;。
&ld;隔三差五就會在朋友圈看到同學、同事幫自家孩子或幫朋友家孩子宣傳拉票的消息,有時候還會單獨發私信叫你投票,拒絕也難為情的,每次都幫忙投又太浪費時間。&rd;網友@企鵝助是北京一家事業單位的員工,她表示對這類現象實在有些反感,覺得這和微商沒什么區別,都是一種&ld;人情壓迫&rd;,給自己造成了很大的負擔。
&ld;看到這些我一般都是忽略的,但像我媽媽這個年紀的人就會比較熱心幫忙,還是出于人情吧。&rd;還在讀大二的網友@夏夏告訴記者。
&ld;家長的出發點都是為孩子好,可以解。但是有些投票需要先關注公眾號甚至還要求轉發到朋友圈并截屏,這類就比較討厭,感覺目的變味了,遇到這類我一般就不會配合。&rd;網友@小華表示。
無論何種形式的評比,都需要以公正客觀為前提。而縱觀微信朋友圈評比投票,多數人都是在沒有掌握足夠信息,甚至對所評之事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僅僅因朋友的一句囑托或搶了個紅包,就行&ld;舉手之勞&rd;。如此一來,評獎的客觀性自是無從談起,評出來的獎項也難免缺乏說服力。
而更讓人擔憂的是,如此拉票方式,會不會讓主要當事人‐‐那些尚未成年的孩子們產生&ld;我的實力是其次,爸爸媽媽人脈廣就行&rd;的錯誤認知呢?官方組織也好,商業機構也罷,搞評選無可厚非,但孩子們之間的競爭演變為家長的&ld;人脈大戰&rd;甚至&ld;財力大戰&rd;是否合,實在還需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