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師德行為屢禁不止引反思:不宜一味地棒喝
老師們在教書育人的同時,自身的德行也是橫梁一個老師是否合格的標準。但是當下,違師德行為頻頻見報,但是始終禁止不了,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只要這種違師德的行為一日不除,家長們就難睡個安穩覺,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受到老師的&ld;虐待&rd;。但是要想真正的根除,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ld;孩子犯了錯,老師就能把罰站照片隨便發到家長(微博)群?&rd;12月16日,有家長反映,陜西省咸陽市渭城區道北小學有女教師在家長微信群發布多名學生罰站的照片,起因是孩子沒完成作業,&ld;照片中孩子都快哭了,看著非常心疼,嚴重影響孩子心靈。&rd;小學負責人回應表示,馬老師確實存在將孩子照片隨意發布在微信群的行為,對此已經提出批評,&ld;老師本身沒有一點惡意,只是在溝通手段上欠妥,希望家長諒解。&rd;(12月17日《華商報》)
教育部在2014年初公布的《中小學(微博)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辦法》中,明確將&ld;體罰學生&rd;、&ld;要求學生有償補課&rd;等10大項行為,劃定為&ld;違反師德&rd;。對于教師違反師德的行為,輿論界往往棒喝聲一片,比如,對于上述事件的處,有輿論就認為&ld;輕描淡寫&rd;了,應當&ld;讓當事教師和學校付出些代價&rd;。
以暴易暴向來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且不說,真正的問題還在于,對體罰學生的教師和學校嚴重處的案例多了去了,為何屢犯不止?這背后的原因不能不引人深思,換句話說就是:一味棒喝易,解決問題難。因此,對違反師德體罰學生的教師不宜不加區分地一味棒喝。
很多時候,教師體罰學生的行為并非出于惡意,相反,他們往往抱著一顆好心,只不過多數情況下對教育的本質缺乏足夠的認識,同時又沒有足夠的教育智慧,換句話說就是職業技能不足,從而使得他們在面對一些孩子的&ld;出格&rd;行為時顯得手足無措,情緒激動時就會不問青紅皂白,施之于以簡單粗暴的體罰手段。殊不知,這些孩子的看似&ld;出格&rd;的行為,在有經驗的教育家的眼里,往往潛伏著天才的發現或教育的良機。
眾所周知大教育家陶行知用&ld;四顆糖果&rd;育人的故事,其實,他還有一段&ld;借助歪詩育人&rd;的佳話。
一天,他所在的育才學校音樂組的壁報《小喇叭》出刊了。壁報前人頭攢動,只聽得一個油腔滑調的聲音開始朗誦了:&ld;人生在世有幾何?何必苦苦學幾何。學習幾何苦惱多,不如學習咪嗦哆!&rd;歪詩不脛而走,傳遍了全校。
陶行知了解此事后,并沒有簡單批評小作者,而是邀請小作者促膝談心,和作者研究人生與數學的密切關系。最終讓小作者認識到,從吃飯、穿衣,直到國家大事,哪一件都少不了數學,離不開數學。
在一般教師眼里,這名小學生可能就是一個搗蛋鬼,必須給予懲罰;但在教育家眼里,除調皮搗蛋外,這還可能是一個聰明、有想法的學生,也同時是一個極佳的教育的機會。對于一般教師而言,有時候缺的不是愛心,而是對愛心的真正解;缺的不僅僅是對教育的正確認知,而是正確認知后如何落實的智慧和方法。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是一門專業技術性很強的職業,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做教師的。著名雜文家吳非說,如果一門職業人人都可以做,恰恰說明這項職業的落后。
對于教師和學校而言,無論怎樣強調師德的重要性都是不為過的,可是,值得反思的是:為何在&ld;師德殺威棒&rd;高高舉起的當下,有違師德的事件卻頻頻發生呢?除了加強師德教育的認知和解,對有違師德的行為加大懲處力度外,提升教師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給他們一把教育智慧和方法的金鑰匙,也是應當考慮加強的。
北京教育音像報刊總社評論員 線教平(執筆:張曉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