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教育部明令禁止公辦教師到校外培訓機構任職
長期以來,公辦教師到校外培訓機構任職的情況屢見不鮮,老師們一邊在學校上完課,又立馬奔赴培訓地點上課,這使得老師們常常不能夠將經歷全部投入到學校里孩子的教育上,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不公平的。為此,教育部將推進相關的立法工作,保證學校教育的質量。
核心提示|目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實施過半,義務教育依然面臨很多備受關注的難點熱點問題。根據11月26日發布的教育規劃綱要中期評估義務教育專題報告,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王定華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問:目前有&ld;校內減負、校外增負&rd;的情況,并且存在大量的校外培訓機構,教育行政部門如何監管?
王定華:對于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管問題要打組合拳,單一的辦法難以奏效。
首先,禁止公辦教師到校外培訓機構任職,教育部對此有明確禁令;學校不認可補習證書,校外機構獲得的任何證書,在入學時都沒有效果。
再有,對&ld;黑&rd;機構要聯合相關部門予以取締,合法機構要按照國家法律約束自身行為。教育部也將推進相關的立法修法工作,特別是在民辦教育的法律法規中作出一些規范。
問:隨著居住證制度的實施,將會對當前的教育制度帶來一定沖擊,教育行政部門將做哪些準備?
王定華:居住證制度已經有了大致框架,具體實施辦法正在制訂之中。實施之后,會給當前的招生制度和秩序帶來一定沖擊,教育行政部門要做好準備,提前有所應對。
國家在頂層設計上要求居住證享有的公共服務,教育部門將不折不扣執行。提倡因地制宜,讓一些特大城市不至于因為居住證制度的實施而背上過重的包袱。
問: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出臺后,有哪些進展?
王定華: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540萬所,在校生達138億。
從2016年春季學期開始,國家統一確定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小學中西部地區每年600元,東部每年650元。初中每年800元,東部每年850元。這是基準定額,中央財政按照比例進行投入,國家的財政將惠及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
2017年春季學期開始,城鄉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一律施行兩免一補政策。實施上述政策對鄉村的教育傾斜不減,中央財政另外每年拿出150多億元,實現這個新的機制。
新 的機制實施后,主要受益群體: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129473萬人,實現兩免一補可以隨學生流動;寄宿制學生,新機制實施后保障水平會明顯提高,這 類學生目前是307615萬人;民辦學校就讀的學生,他們能夠比照公辦學校學生享受一定的公共財政支持;農村小規模學校學生,村小保障程度進一步提高, 惠及500多萬;特殊教育學生保障程度都會有大幅度提高,對于殘疾學生的資助力度相當于正常學生的8倍,要讓殘疾學生成為最受呵護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