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掃墓 怎樣給孩子來場死亡教育
一直以來,大部分國人對死亡都諱莫如深,成人如此,更不用說該正確引導孩子理解“死亡”這件事兒了。大部分家長在孩子面前都不提“死”字,即使孩子追問,通常也是委婉地“美化”一下就匆匆帶過。眼下清明將至,清明節掃墓也是我們的傳統,爸爸媽媽是否想過,利用此時,對孩子進行 “死亡教育”呢?下面就來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缺失的死亡教育
“媽媽,什么是死亡?人死了會怎么樣?”
“我什么時候會死啊?”
“‘死’就是到了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那里很美,但現在你還不能去。”
“人死了我們就看不見他了,但他還能在天上看見我們。”
“就是另外一個國度去了,去了之后,就不能回來了。”
類似這樣的對話,相信在生活中家長們聽過不少,甚至自己也說過。對孩子能說到死亡的還算不錯,有不少爸爸媽媽甚至連“死亡”一詞都不敢給孩子講,怕孩子接受不了或怕犯忌諱,只能粗暴地讓孩子住嘴,威脅孩子不讓他們再提“死”字。對成人來說,死亡是一個灰暗的詞語,一個教育禁忌。尤其每到清明節,生與死仿佛是個繞不過去的話題。也有不少家長明白孩子不過是好奇的提問,可如何解釋真的很為難,說不好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更是錯上加錯。而據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孩子也坦言父母一般不讓他們提關于死亡的話題,他們對死亡的理解更多是來自影視作品和書籍,以及在學校接受的一些關于愛國英烈的主題教育。
死亡教育如何進行
近些年,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不少幼兒園和學校都設置了心理健康課堂,并配備了專門的心理輔導老師。但關于死亡的課題,不少心理老師坦言“還沒有正面涉足”。在我國,由于文化原因,很多孩子沒有親身體驗過死亡,沒有觸摸過亡靈,家長也沒有更深地向孩子解釋死亡到底是什么,很多孩子覺得死亡很抽象,很恐怖。如果不做死亡方面的心理輔導,等以后孩子面對死亡時會覺得害怕,甚至會產生心理問題,受到更大的創傷。因此,通過教學引導孩子更加積極地看待死亡,從而更加珍惜生命,珍惜身邊存在的人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要如何開展死亡教育呢?大多數老師都認為,可以通過正面開展“生命”教育為主,比如上一些以生態、環保、安全教育為主要內容的課程,讓孩子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像清明這種節日,在祭奠親人時,家長們不要刻意回避,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段、接受能力、適當地跟孩子聊聊。比如從詩詞描寫或者動物、植物的死亡中正面積極地引導,告訴孩子們死亡就像花開花落,是一種自然規律;當和孩子談到祖輩的時,可逐漸引導孩子坦然面對死亡。讓孩子感受到人生命的結束是怎么回事,能讓孩子更懂得珍愛生命、善待生命、學會珍惜跟家人在一起的時光等。
此外,幼兒園、學校也可以借鑒一些國外的經驗,比如在美國,很多中小學校實施死亡教育課程。在“死亡課”上,一些殯葬行業從業人員會跟孩子們認真討論人死時會發生什么事;在英國健康教育的標準也包括了“死亡和喪失”課程,為兒童開設內容與死亡有關的課程;而在日本,近年來出版界以死亡為主題的作品日漸增多,其中有部分是針對孩子的,比如《對孩子來說什么是死》等。
清明節傳統的傳承是人們精神生命的一種延續,對于孩子來說,清明節掃墓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家長除了深入淺出的引導孩子什么是死亡,還可以給孩子講解清明節的文化傳統,讓孩子明白祭拜祖宗是莊嚴的事情而非玩樂,讓孩子逐漸感受到這是一種種精神的需要,并更加重視這種文化傳統。
相關知識:清明節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日前后。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即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