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兒童影視分級標準期待國標 喜洋洋適合五六歲孩子看
我們知道在我們國家動畫片都是不分等級的,而且都是小朋友們想看什么樣的動畫片就可以看什么樣的,在國外就不一樣了,動畫片是嚴格按照等級來劃分的哦,其實國內動畫片現在要求分級的呼聲也越來越明顯了。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博士陸宇斐推出首個民間兒童影視分級制度,按適宜觀看幼兒的年齡,片中有無暴力行為、臟話、性愛等內容,將動畫片分為五級。《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麥兜響當當》、《爸爸去哪兒》為TV-K級,適合兩歲到六歲的孩子看,而《喜羊羊與灰太狼》被評為TV-G級,適合六到七歲的孩子看,《熊出沒》為TV-PG級,適合10歲以上的孩子看。(12月21日 《現代快報》)
兒童影視劇對兒童的認知、價值觀乃至個性和人格,都會產生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制作水平低劣的國產兒童影視劇廣受詬病:據報道,《熊出沒》曾在十分鐘內爆粗口21次;《喜羊羊》的灰太狼被平底鍋砸過9544次,被抓過1380次,喜羊羊被煮過839次,被電過1755次,甚至有兒童模仿《喜羊羊》的 &ld;烤全羊&rd;情節,將小伙伴綁在樹上點火燃燒,致其嚴重燒傷。
然而,民間討論得再熱烈,官方卻遲遲沒有動作。事實上,兒童影視分級不容再等。在很多領域,要根治長久存在的問題,積極的民間探索往往能啟發官方思路。研究出臺兒童影視分級&ld;國標&rd;,將分級變成社會行動。有了&ld;國標&rd;,兒童影視劇在播出平臺、欄目及時段等方面就有法可依,而非依靠播出平臺和人員主觀判斷。有了兒童影視分級&ld;國標&rd;,兒童影視制作方在申報立項時,也才會明確是制作給哪個年齡段孩子看的,哪些內容可以有,哪些內容不能有。兒童影視分級在國際上來已久,我們還等什么?
沒有強制性,并非說其沒有意義。只要有這么一份標準存在,就可以給全國廣大家長父母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依據。
很多家長或許覺得動畫片一些人物臺詞、故事情節好像不妥當,但具體哪里不妥當,又會給孩子們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家長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而現在有了兒童影視劇分級標準,家長就可以對照標準,結合自己家孩子的年齡特點,判斷這部影視劇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觀看。
分級制度還會影響兒童影視劇的制作機構、播出機構等。不管是影視劇制作方還是播出方,自然希望觀眾群范圍越廣越好。為了贏得更多的觀眾,制作方和播出方會自覺提高制作標準,更加重視節目內容,以適合更多未成年觀眾。
此可見,兒童影視劇分級標準不管是對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成長,還是對兒童影視劇制作方與播出方制作和播出兒童影視劇節目,都會起到積極地引導作用,值得關注,更值得期待。
兒童影視分級立法是趨勢,但立法的難點不在于分幾個級別,以及分級后家長、制作者、傳播者該如何去做,而在于分級的標準在哪里。這包括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兒童的心智特點,可能影響身心的因素需要界定與評判,要有顯性的剛性尺度;二是影視作品本身,如何評定與定級也需要科學的程序。這些意味著分級制度立法,既需要專業的研究作為前提,也需要可操作性作為基礎。
所以,推動立法離不開兒童教育與心研究機構和兒童影視行業的參與,本身也需要一個&ld;民到官&rd;的過程。不同的是,民間的這種自覺行動,更反映出強大的民意訴求,也展示出行業對作品社會風險規避的共識,這對官方立法也是促進和倒逼,期待官方的響應。此外,對于與兒童影視相類似的動漫、游戲等文化產品的限制與分級,也是一種啟示。規范青少年兒童文化產品的管,加快立法進程,需要官方與民間的共同努力和良性互動。
出臺動畫片分級標準僅是第一步,凈化兒童影視環境,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職能部門要加強對文藝工作者的正確引導,促使他們明確自己的責任擔當,兒童文學作家也應有自律,要創作出對兒童的文明習慣養成、正確人生觀樹立有益的文學作品。一句話,兒童文學作家心中要先有一個分級標準,以此作為衡量的標尺,不應當等到殺青才想起來后悔。從這個角度看,建立兒童文學作品審查制度,也不為過,等拍攝完成并在電視臺播放了再下達限播令,就勞民傷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