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上早教班有用嗎,每個時期應該教什么(2)
雖然早教機構并非貴得沒有道,但是是否越貴的就越好?是否國外的早教方法就比土生土長的科學?對此,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麥志強表示,教育方法和進度都要因人而異,關鍵是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處于愉悅、輕松的狀態。&ld;比如說,近日發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征求意見稿中, 有一條引發爭議:針對5-6歲的學齡前兒童,他們只要求懂得10以內的加減運算。那么教孩子100以內的算術行不行?家長就要把握尺度,比如對有些孩子來說,可能很愉悅、很輕松,但是對另外一個孩子來說,他可能變成一種負擔。&rd;
念二:
&ld;我的孩子能變聰明嗎?&rd;&ld;來這里能讓孩子認識多少字?&rd;&ld;能用英語教學嗎?&rd;某早教機構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辦咨詢會的時候,這是家長們最 常提出的疑問,雖然工作人員一再解釋早教并不是教授孩子知識,而是培養孩子的基本素質。但一些家長仍然認為開發潛能就是所謂的&ld;神童教育&rd;,一定要孩子會背多少唐詩、會認多少字、會說多少句英語才覺得錢花得值。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許多家長奉若神明的信條。然而,很多人忽略的一點是,什么是&ld;起跑線&rd;?進一個好的小學、中學、大學是起跑線嗎? 如果以此為基準,以學習數學、認字等技能培養的早教模式固然是最合適的。但很少有家長反思的是,這種技能教育雖然或許能夠幫助孩子進入好的小學、中學甚至 大學,但放在個人生階段來說,學校階段的教育只是一個孩子人生的一小部分,學到知識固然重要,但如何適應社會、如何待人處事的人格養成卻遠非學校教育能全部包含的。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院副教授馮夏亭對&ld;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rd;這種說法是持保留意見,她認為這種觀念實際上是社會當中一種浮躁、急功近利的心 態的反映。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開始的時候就學習到各種技能,這可能是中國家庭比較重視孩子某些技能的提前訓練,以便讓孩子在后面的學校教育中主動。 這可能與國內的升學壓力有關,孩子想考進名牌大學,就需要讀好的中學、小學、幼兒園,因此部分心浮氣躁的家長不斷提前孩子的學習時間,甚至在早教期間就進行藝術、英語等方面的知識灌輸。&ld;提早開始學習,并不能代表以后在知識的掌握和為人處事方面比別人更加優秀,起跑線跟過程,跟終點都沒有必然的關系。&rd;
早教到底應該教什么?華南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心學博士李思嫻說:&ld;早教的意義在于幫助家長及時把握寶寶的敏感期,協助寶寶一起感受新事物。0-3歲是嬰兒大腦發育的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能否接受足夠的刺激對孩子今后的發展十分有益。比如有的家長等孩子長到3歲,才察覺寶寶語言表達能力相比同齡孩子遲緩,這就有可能是在孩子語言敏感期,家長給予的刺激不夠,錯過了孩子開發語言潛能的最佳時期。&rd;
念三:
&ld;80后&rd;家長們通常都有比較大的工作壓力,沒有太多時間照顧孩子,以至于&ld;隔代撫養&rd;的狀況異常普遍,有些家長認為,把孩子放在早教機構可以 省去許多麻煩,讓孩子能有一個比較好的學習環境,同時也能減輕家長的負擔。對于這種說法,有過多年學前教育經驗的幼兒專家尚杰認為,在早教機構,可以讓孩 子在集體氛圍中形成良好的習慣,這是家長一對一教育做不到的。再者,孩子們在一起學習、游戲,可以互相模仿優點,學習如何同他人相處、合作,適應社會的速 度會更快。&ld;但這并不意味著早教可以代替家長的言傳身教。&rd;尚杰認為,與其說早教是在教孩子,不如說是在教家長更加合適,家長進步了,孩子才能進步。&ld;早教也不是萬能的,家長和孩子一起聽課,回家須將學到的辦法在平時生活中反復演練。如果家長不能持之以恒,學以致用,那么早教就不會有效果。&rd;
專家們普遍認為,作為一種源遠流長的教育方式,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更深遠,這是再好的早教機構都代替不了的。&ld;這些早教機構大多脫離社區,獨立辦學,其實早期教育,應該讓孩子融入生活的社區里面,離自己的家里近,讓他可以關系社區周圍的生活和變化,讓他有機會跟社區里面不同年齡的人接觸,才能對自己生長的環境有熱愛,有自信。&rd;馮夏亭認為,家長們不能一股腦把孩子丟給早教機構,如果有時間應當盡量擔負起教育的職責。
在早教&ld;達人&rd;張媽媽看來,對孩子的教育并不會占用很長時間,甚至說完全可以和日常生活融為一體。比如說教孩子心算,鄧媽媽就會用小卡片制成不 同幣值的錢幣,把一些玩具當成紅蘿卜、豬肉、蘑菇等,然后告訴孩子:&ld;你用10元去籌備一頓飯,必須有肉、有菜、有湯。&rd;然后,她自己當起了菜市場的小老 板,妞妞便是來買菜的&ld;小師奶&rd;,用10元錢跟她買不同的東西,這其中包含了多次的找零過程,妞妞也就慢慢掌握心算的方法。&ld;早教機構畢竟有很多孩子,不 可能深入了解孩子的需要,而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寓學習于生活,加上適當的鼓勵,孩子很容易建立起成就感和自信心,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親子之間的交流就自然而然形成了。&rd;鄧媽媽說,只要家長們有足夠的耐心堅持每日與孩子互動,這樣的效果比花錢去早教機構每周上幾次課見效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