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朝陽區高三一模語文試卷及答案解析
模擬考試是高考必不可少的演練,演練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高考的成績。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2018年朝陽區高三一模語文試卷及答案吧。
2018年朝陽區高三一模語文試卷
一、本大題共8小題,共24分。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8題。
材料一
絲綢之路的概念自19世紀末提出之后,就成為東西方交通的代名詞。許多研究者認為,陸上中西交通可能很早就存在,在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前,歐亞大陸東西方之間在農作物和家畜方面就已經有了交流。東方的粟通過今天的新疆等地傳入西方,而馴馬、小麥等從西方傳入中國,重要的傳播路線就是后來所稱的絲綢之路。公元前2世紀,漢武帝出于消弭匈奴軍事威脅、謀求和平發展的目的,派張騫出使西域,從此誕生了真正意義上的絲綢之路。這條絲綢之路是溝通長安和羅馬,橫貫亞、非、歐的貿易通道和文化走廊。
自開通西域后,漢朝在這里設立了西域都護府、西域長史府等行政管理機構,護衛中華帝國與域外的交往。唐代有以安西大都護為核心的“安西四鎮”等軍政建置,還在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城修筑城堡。這些措施對于保護中西陸路交通、保障經濟利益、鞏固西北邊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絲綢之路上長期的商貿往來、頻繁的出使求法,極大地豐富了中原人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使人們接觸到異國的生產方式、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以及語言、服飾、藝術等,“胡帽”“胡樂”“胡旋舞”等曾在長安盛極一時。中外文化的交流也造就了中原人們寬廣的視野和包容的心態。
絲綢之路還促進了沿途各國的人口增長,以及商業、醫藥、手工業及畜牧業的繁榮發展。中華古老的文明、繁盛的都市、廣闊的疆域,吸引了眾多周邊國家前來朝覲、學習。當時的長安已成為照亮西方的國際性大都市。中華文明得到廣遠的傳播,故而有學者稱這條絲綢之路為文化“大動脈”。
絲綢之路的發展以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亂為分水嶺,在此之后,西北陸路長期受阻。明朝永樂之后,中國在西北方向采取守勢,退入嘉峪關自保,絲綢之路至此徹底衰落。當然,這期間奧斯曼帝國的崛起,阻斷了東西方的交通,使絲綢之路不再像以前那樣暢通了。
(取材于肖小勇、傅夢孜、高建新的相關文章)
1.根據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西方交流早于張騫開通西域時期
B.漢唐政府重視絲綢之路有軍事目的
C.包容的心態造就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D.絲綢之路使中華文明得到廣遠傳播
2.根據材料一,下列對絲綢之路興衰的原因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它的興盛與國家政治密切相關
B.安史之亂是其衰落的根本原因
C.明朝西域政策與漢唐不盡相同
D.它的衰落與奧斯曼的崛起有關
3.根據材料一,下列詩句不能體現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項是(2分)
A.西方有六國,國國愿來賓。
B.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
C.花門將軍善胡歌,葉河蕃王能漢語。
D.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材料二
絲綢之路還有一條海上通道。一般認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發展于唐宋、興盛于元明,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國家實行海禁政策導致其逐漸衰弱。“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衰受多種時代因素的影響與制約,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航海技術。
漢代中國人之所以能踏開“海上絲綢之路”,關鍵在于掌握了帆舵配合的季風航海術。到了隋唐,隨著中外交往的繁盛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中國的航海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當時航海者的遠洋地文知識和具有航路指南性質的記載都更加豐富,對遠洋季風規律的掌握與應用,也愈趨嫻熟。
宋元發達的航海技術,促進“海上絲綢之路”進入繁榮發展階段。宋元航海術最重要的突破體現在全天候磁羅盤導航和大洋天文定位技術方面。隨著航跡推算對測向定量化的要求,單純的“揆南北”的“指南浮針”與由天干、地支組成的二十四向方位盤組合起來,演進成“磁羅盤”。在此基礎上,又出現了從一地航行到另一地的轉向針位點集合技術,形成了“定向行船”所依賴的航路指南。海員們還掌握了通過觀測天體(特別是北極星)的高度,來判定船的地理位置(主要是南北位移)的天文定位技術,從而使航跡推算的船位誤差得到了關鍵性的修正。
明初,鄭和航海術將“海上絲綢之路”推進到一個空前輝煌的歷史階段,出現了舉世聞名的鄭和船隊七下西洋的盛景。鄭和航海術主要體現在集航用海圖與航路指南于一身的《鄭和航海圖》上。《鄭和航海圖》不但對廣大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航區標注了具體的地理位置,還對沿途景物進行了寫實性的描繪,而且對沿途的導航物與礙航物,如山峰、島嶼、淺灘、礁巖、港口等進行了標識。圖中還出現了具有航跡推算與修正技術意義的針路系統,并吸收運用了其他航海者的先進儀器與導航方法,將之與中國傳統的量天尺觀測技術結合,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橫渡印度洋的過洋牽星系統。
(取材于孫光圻的相關文章)
4.下列對材料一、材料二中出現的字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材料一的“消弭”:“弭”的讀音為mí
B.材料二的“嫻熟”:“嫻”為形聲字,從女,閑聲
C.材料二的“揆南北”:“揆”在文中是測定(方向)的意思
D.材料二的“天干、地支”:“天干、地支”此處用來表示方位
5. 根據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漢代航海者已經掌握了帆舵配合的季風航海術
B.隋唐時期,具有航路指南性質的記載更加豐富
C.宋元時期,航跡推算的船位誤差得到關鍵性修正
D.明朝鄭和的過洋牽星系統是中國傳統技術的結晶
6.根據材料二,下列不屬于影響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因素的一項是(2分)
A.國家海禁政策 B.認識自然水平
C.天體星辰星座 D.航海導航技術
材料三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一帶一路”是我國繼承和發揚古絲綢之路精神,結合時代背景和世界大趨勢,提出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它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合作原則,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創造了一種新型國際合作模式。“一帶一路”涉及世界60多個國家,44億人口,GDP規模超過21萬億美元,建立了以廣大發展中國家為主體的世界性新興大市場。2017年,我國“一帶一路”建設進入全面務實合作的新階段,取得明顯成效。
貿易投資合作繼續深化。2017年,我國與沿線國家貿易額達7.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8%,增速高于全國外貿增速3.6個百分點。其中,出口4.3萬億元人民幣,增長12.1%,進口3.1萬億元人民幣,增長26.8%;我國企業對沿線國家直接投資144億美元,在沿線國家新簽承包工程合同額1443億美元,同比增長14.5%。
重大項目扎實推進。東非鐵路網起始段肯尼亞蒙內鐵路竣工通車,中老鐵路首條隧道全線貫通,中泰鐵路一期工程開工建設,匈塞鐵路、卡拉奇高速公路等項目進展順利。中國——白俄羅斯工業園、埃及蘇伊士經貿合作區等成為“一帶一路”經貿合作的典范。
自貿區建設取得突破。我國與格魯吉亞、馬爾代夫簽署自貿協定,與摩爾多瓦、毛里求斯正式啟動自貿協定談判,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談判取得積極進展。
對外援助效應提升。我國啟動“共筑援助之橋,暢通‘一帶一路’”行動,落實了多項重大援助舉措,積極為沿線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開辦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舉辦專題培訓班,幫助受援國增強自主發展能力。
“一帶一路”建設不僅助推中國夢的實現,還助力沿線國家實現現代化,為世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一帶一路”合作所產生的輻射效應,必將超越某一國家、某一區域,對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方面造成深刻影響。
(取材于高峰、王曉易的相關文章)
7.根據材料三,下列對“一帶一路”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繼承發揚了古絲綢之路精神
B.廣大發達國家是合作的主體
C.有助于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
D.產生了多個方面的輻射效應
8.絲綢之路和“一帶一路”為世界發展貢獻了哪些中國智慧,請根據上述三則材料,簡要概括。(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