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豐臺區高三一模語文試題及答案
3月29日,北京豐臺區進行了一模測試,目前豐臺高三一模語文試題及答案已經出爐,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2018年北京市豐臺區高三年級一模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吧。
2018年北京市豐臺區高三一模語文試題及答案
一、本大題共8小題,共24分。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8題。
材料一
新媒介素養的產生與新媒介的出現及快速發展密不可分。所以,新媒介素養的內涵首先涉及的是使用者對新媒介的認知問題。傳統媒體無法擺脫的資本和權威,在新媒體時代同樣存在,只是以相對民主的形態隱蔽地存在著。表面上公眾自由地操縱手中的媒介,但其注意力卻常常成為兩大傳統權力邏輯的俘虜:資本利益驅使商家借助網絡炒作大發橫財,權威對信息的控制也依然存在。此外,新傳播技術產生了海量信息,一般的信息難以吸引眼球,而聳人聽聞、極度反常和超級娛樂才能引起注意,造成“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后果。當對信息的選擇成為一種“風險”和“賭注”時,公眾自身能力的全面提高就顯得十分重要。新媒介需要培養這樣的一批使用者,他們能夠時刻警醒:所有經過媒介傳播的內容都是高度選擇和組織的結果;能夠冷靜選擇,拒絕誘惑;能夠超然于信息文本之外,多方求證,不盲從盲信。
“媒介即訊息”,原創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的這一命題提醒我們,對媒介形式本身的掌握也是對信息內容的掌握。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新傳播革命,要求大眾既要掌握這種新的信息工具的操作、使用和維護的技能,也要具備利用信息資源的技能,即能從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定位自己的價值取向,通過檢索、鑒別、使用信息來解決問題和創新思維的能力。新媒介的發展,尤其是web2.0技術取代web1.0后,個人媒體崛起,數字化技術、交互技術對大眾的媒介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媒體時代會看、會讀乃至會批判這些媒介素養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傳播技術,因為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的界限已經含混不清,以往的“受眾”成為匿名的“無冕之王”,他們不僅僅要求具備信息接受技能,更要懂得如何利用這種技能傳播自己的聲音和思想。
對新傳播技術的掌握,是新媒介素養的第一步,但并不意味著技術就能發生正向的效應。網絡輿情復雜多變,其中理性和情緒化表達相互交織,并常因后者的泛濫而影響技術民主潛能的發揮。理性聲音消沉的社會后果極為嚴重,如果任由非理性言論自由發展而不加以引導和控制,勢必會導致社會輿論的混亂。新媒介素養應將理性交往作為一種基本素養普及至每一個公民,使這些可能的新媒介使用者具備一種平和的心態、冷靜的態度、批判的視角和容納異見的胸懷回歸理性的討論。
(取材于茵必峰、陳夏蕊等的相關文章)
1.根據材料一,下列不屬于“新媒介素養”的一項是(2分)
A.能正確認知新媒介,并時刻保持警醒,冷靜選擇
B.會操作新媒介工具,能利用相關的信息解決問題
C.閱讀、鑒別信息,會使用新媒介表達、傳播思想
D.理性和情緒化表達相互交織,能夠引導網絡輿情
2.根據材料一,下列對“新媒介”的認識,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新媒介能夠發揮技術民主的優勢與潛能,從而擺脫資本與權威的影響
B.新媒介發展與信息技術密切相關,對使用者的信息技術水平有高要求
C.新媒介要求受眾具有更高的媒介能力:既能接收信息,也能傳播信息
D.新媒介產生的海量信息中,非理性言論自由泛濫,易讓受眾產生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