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前燕子為什么飛得很低
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民諺:燕子低飛蛇過道,大雨馬上就來到!,那是從什么得出這樣的名諺的呢?今天小編分享的是下雨前燕子飛得很低的原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下雨前燕子飛得很低的原因
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觀察,總結出了大量的與天氣變化有關的諺語,如燕子低飛,即被認為是將要下雨的先兆
據科普書籍上介紹,下雨前空氣中的濕度較大,使得昆蟲的翅膀較濕,因此,作為燕子食物的那些昆蟲飛行的能力大受影響,只能在貼近地面附近飛行,于是,燕子也就降低了飛行高度,在貼近地面附近尋找自己的食物——昆蟲
據考證,昆蟲是地球上最先擺脫地心引力作用,學會了飛行的動物于千百萬年的進化,昆蟲飛行的安全性能極高,但為何昆蟲在陰天時要降低飛行高度呢?果真是于下雨前空氣中濕度大造成的嗎?昆蟲的飛行工具果然象人們想象的那么落后,其翅膀居然能被潮濕的空氣弄濕嗎?
根據我對下雨前空氣濕度與晴天的濕度的對比,發現其差別并不是很大,而且,并不是說下雨前空氣中的濕度就一定要大于晴天時的濕度,有時空氣中的濕度在晴天也是很高的,并造成極度的悶熱,但此時天空中的燕子并沒有飛的很低此可見,空氣中的濕度對昆蟲飛行能力的影響并不行人們想象的那么大
自然的進化使得絕大多數昆蟲的翅膀上都有各自的防水措施,這些防水措施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實用性,使得昆蟲的翅膀一般不會粘上霧水,更不可能被潮濕的空氣弄濕昆蟲必須具有在各種濕度的氣候中保持飛行能力的本領,才能夠保證其在殘酷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下去試想,如果那種昆蟲的飛行能力在潮濕的空氣中就大受影響,它們肯定會被自己的天敵一掃而光,絕對活不到今天因此,燕子和昆蟲在陰天時要降低飛行高度應該另有原因
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生物具有某種本能一定是有其道的,否則就沒有必要進化出這種本能,生物進化的選擇往往是最科學的選擇筆者認為,燕子和昆蟲在陰天時選擇降低飛行高度,是為了防止雷電的傷害以及雨點和冰雹的打擊
強大的雷電足以將一架巨大的飛機擊落,小小的燕子和昆蟲自然無法抗衡雷電以及雨點和冰雹的打擊在歷史上,肯定有大量的飛禽和昆蟲被自然界的雷電以及雨點和冰雹擊斃,于是,經過千百萬年的進化,今天的燕子和昆蟲就具有了一種感覺是否會出現雷電以及雨點和冰雹的本能,每當將要下雨,為了預防萬一,只要有一點出現雨點、冰雹和雷電的可能,它們就會紛紛降低飛行高度,在便于及時躲避的地面附近活動,以避免在高空中成為雨點、冰雹和雷擊的目標
因此,昆蟲并不是不能在潮濕的空氣中飛的很高,而是為了防止雨點、冰雹和雷電傷害到自己,本能地在下雨前降低了飛行高度那些一遇到濕度大的空氣就飛不動的昆蟲,即使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現在也早已被自然界淘汰掉了事實上,地球上真正的飛行大師是各種會飛的昆蟲,而不是人類,人類根本沒有資格質疑昆蟲在潮濕空氣中的飛行能力
燕子的生活習性
燕子最愿意接近人類,人類最愛護這種益鳥。一般在4~7月從海島回歸靠近農田(昆蟲)的農家繁殖。家燕在農家屋檐下營巢。巢多是用銜來的泥和草莖用唾液粘結而成,內鋪以細軟雜草、羽毛、破布等,還有一些青蒿葉。巢為皿狀。每年繁殖2窩,大多在5月至6月初和6月中旬至7月初。每窩產卵4~6枚。第二窩少些,為2~5枚。卵乳白色。雌雄共同孵卵。14~15天幼鳥出殼,親鳥共同飼喂。雛鳥約20天出飛,再喂5~6天,就可自己取食。食物均為昆蟲。金腰燕體形似家燕,但稍大些。此種燕腰部栗黃,非常明顯奪目,下體有細小黑紋,易與家燕相區別。習性亦與家燕相似,但大都棲息于山地村落間。燕是典型的遷徙鳥。繁殖結束后,幼鳥仍跟隨成鳥活動,并逐漸集成大群,在第一次寒潮到來前南遷越冬。
燕子是人類的益鳥,主要以蚊、蠅等昆蟲為主食,一只燕子一個夏季可捕食各種害蟲50萬只以上,保護了農作物。燕子是我國著名的夏候鳥,每年初春遷徙來到北方,夏季遍布全國,繁殖后結群南徙,到印度、南洋群島及澳洲等地越冬。 燕子是以昆蟲為食的,且它們從來就習慣于在空中捕食飛蟲,而不善于在樹縫和地隙中搜尋昆蟲食物,也不能橡松雞和雷鳥那樣雜食漿果、種子和在冬季改吃樹葉(有些針葉樹種即使在冬季也不落葉),不能像啄木鳥和旋木雀那樣去發掘潛伏下來的昆蟲的幼蟲、蟲蛹和蟲卵。北方的冬季沒有飛蟲可供燕子捕食的,故遷徙。
有關燕子的哲學
燕子似乎清楚地懂得:人類是既不能離他們太近,又不能離他們太遠的一族……
動物界,老虎稱獸中之王,鳳凰為鳥中之首。
燕子呢?微不足道,什么都算不上,論羽毛沒孔雀那么漂亮,論嗓音沒百靈那樣婉轉,論作用沒啄木鳥那樣受人喜歡。
可在當下,許多鳥獸在人類追殺中,瀕臨滅絕,燕子卻人丁興旺,個中的奧妙就在燕子的智慧之中。
所有的鳥共同特點都是怕人,它們將巢筑在大樹和深山之中,以免遭到人類襲擊。燕子卻不然,它將棲息的鳥房建在人家房中正堂梁上,卻沒有人故意去傷害它,這就是燕子的精明之處。燕子似乎清楚地懂得人類是:既不能離他們太近,又不能離他們太遠的一族。
小小燕子哲學的實質就是注意與人類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它可能是從那些距人類太近或太遠的動物的遭遇中得到了啟示,做到了既與人親近,又不受人的控制,時刻保持自己的精神獨立,使人像敬神般地敬奉它,稱它為益鳥,將其燕尾稱之為剪刀,并將燕子的到來形容為春天的象征。
燕子處事哲學說到底是明哲,它將巢筑在人的房梁上,取得人類的第一信任,這一點是任何鳥都不及的。在這之后,它安心地在此生養繁衍,過了一段時間,當人們厭煩其飛來飛去,乳燕聲嘶力竭地叫喊時,燕子便知趣地舉家遷走。人的火氣平息下來,不見燕子身影,又念燕子的好,盼它回來。“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燕子往往就是遵循人類這種情緒起落而安排自己的生活節律。
燕子的哲學是值得大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小到一個家庭生存和發展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