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為什么被稱為“地球之腎”
時間:
書之意2
為什么
這個世界非常的美麗,到處植物茂密,綠樹成蔭,即使是夏天也不是那么的炎熱。當然不同的地方的氣候是不一樣的,有的地方有沼澤、濕原、灘涂、泥炭地,是一個水域地帶,但是這樣的地方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夠調節水平衡,可是為什么濕地被稱為&ld;地球之腎&rd;呢?下面就讓5068的小編為你解答下吧。
濕地,顧名思義,就是富含水分、濕潤的地方。廣義的濕地,包括沼澤、濕原、灘涂、泥炭地等水域地帶,包括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區、河流、湖泊、水庫、稻田等,不論是天然的或人工的、長久的或暫時的、靜止的或流動的、淡水的或咸水的水體。按照這個定義,全世界濕地的總面積為8558萬平方千米,占地球陸地面積的6%。
科學家為了便于研究,給濕地下了更為精確的定義,即狹義的濕地:暫時或長期覆蓋水深不超過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時水深不過6米的沿海地區。其中,沼澤是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濕地。
濕地的總面積雖然不是很大,但是為地球20%的生物物種提供了生存環境。濕地上生活著種類豐富、數量繁多的野生動植物,一些濕地還是地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地球最重要的三大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