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人們經常把計算機中存在的問題叫“臭蟲”(2)
時間:
書之意2
為什么
關于這只后來被稱作&ld;臭蟲&rd;的飛蛾,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有趣故事。20世紀40年代是計算機發展歷史上的一個巔峰階段。于軍事計算方面的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被投入到計算機研制中。1947年7月,美國海軍出資建造的&ld;馬克2號&rd;計算機,在哈佛大學計算機實驗室開始測試運行。這臺計算機的主要零件是高速電磁繼電器。其主要設計者是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家霍華德&iddt;艾肯,同時參與此項目的還有后來發明編譯器的著名女計算機科學家格蕾斯&iddt;霍普。當年9月9日下午,在測試加法器時,計算機突然發生了故障。于是人們開始逐一檢查各個部件,尋找出問題的地方。反復查找一陣子之后,終于有人發現了異常,一只飛蛾被打死在F面板的第70號繼電器中。當人們把這只飛蛾取出后,機器便恢復了正常。工作人員將這次故障詳細地記錄在當天的工作日志中,并把這只飛蛾也貼在筆記本上,而且在下面寫了一句話:&ld;第一個確實是臭蟲的臭蟲。&rd;
之所以這樣寫,是因為在計算機出現之前,人們就已經開始用臭蟲&ld;Bg&rd;這個詞來稱呼難以捉摸的電路或者機械故障了。這個故事讓很多人都知道了臭蟲這個詞的別樣含義。隨著計算機從業者的增多和計算機應用的推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這個詞來稱呼計算機中存在的設計缺陷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