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城市垃圾要作分類處理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一些問題也相繼出現(xiàn)。尤其是居民的生活垃圾處問題,每天人們能夠產生很多的生活垃圾如何妥善處呢?為什么城市垃圾要作分類處,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就小編來給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吧。
不妨以上海市居民日常生活所產生的垃圾量來做個估算。上海2012年常住人口約2300萬(不包括流動人員),以每人每天產出1千克生活垃圾量來算,人年均365千克,那么座城市年均生活垃圾量約為8395萬噸,如果以每噸垃圾占12立方米的體積來估算,座城市年均生活垃圾的體積約為10074萬立方米。如果將它們全部堆成厚度為10米、高度為30米(約10層樓高)的長方體,這座&ld;垃圾墻&rd;的長度約為33千米。以上海外環(huán)線99千米的長度作比較,僅3年,&ld;垃圾墻&rd;就可圍住上海城區(qū)了。當然,這還不包括建筑拆遷、災變或突發(fā)事故等額外產生的垃圾,以及工農業(yè)生產所產生的大量垃圾。難怪上海周邊現(xiàn)有的許多垃圾填埋場已不堪重負,若不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來處垃圾,恐怕過不了多久,垃圾山真要將上海團團圍住了。
如何處這些每天都在大量產出的垃圾呢?其實,垃圾處也應該從&ld;以人為本&rd;的念出發(fā),從垃圾的源頭開始,以資源化和減量化來思考和處,其中最有效的手段,要數(shù)所有市民都參與的垃圾分類。
所謂垃圾分類,就是將垃圾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來分類。這樣做的意義在于,若大量垃圾未經分類就被填埋或焚燒,既浪費了可回收再使用的寶貴資源,也使粗放的垃圾數(shù)量劇增,加重了環(huán)境污染的程度。垃圾經過分類再進行處,既能促進垃圾量的減少,還能從源頭上回收大量可供再利用的寶貴資源,例如廢塑料、廢紙張、廢玻璃、廢金屬等,都可作為再生材料予以循環(huán)利用。垃圾分類還能從源頭單獨處置廢電池和燈管(含有金屬汞、鎘等有毒物質)等有害廢物,截斷它們對環(huán)境的嚴重污染。當然,要想減少垃圾的產出量,人人都需從自身做起,如減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用玻璃杯代替塑料杯,用瓷餐具代替紙餐具,用手帕代替紙巾……
目前,中國城市對生活垃圾的分類一般為: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相應的處方法則為資源返還的綜合利用、衛(wèi)生填埋、焚燒發(fā)電和堆肥。
統(tǒng)計表明,實行分類回收后,垃圾總量至少能減少約60%。這樣,用作填埋和焚燒的垃圾總量就大大減少了,從而減少了用作垃圾填埋的寶貴土地資源。于許多垃圾不易腐爛分解,填埋后會對大氣、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造成影響并存在潛在的危害,還會產生沼氣爆炸的隱患,因此曾填埋過垃圾的土地即使日后再復耕和使用也受到許多限制。垃圾焚燒雖是有效的處方式之一,但燃燒的熱值一般不是很高,焚燒爐及其凈化設備對燃燒產生的二惡英等有毒有害物質的去除,也需要不斷提高工藝才能達到想狀態(tài)。從這個角度來看,通過垃圾分類的方式來實現(xiàn)減量和資源再利用,確實是非常有效和實用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