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幽門螺桿菌會成為多種胃病的元兇
胃是人們消化食物的地方,隨著人們的消費水平的提高,一些問題也相繼出現了,人們容易得胃病。胃病的袁秀有很多,可是大家知道為什么幽門螺桿菌會成為多種胃病的元兇嗎?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相信許多朋友們都不太了解,下面就小編來給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吧。
1983年,澳大利亞科學家馬歇爾和沃倫宣布,他們從人的胃黏膜上分離出來的一種細菌,是導致包括胃癌在內的多種胃病的病因。這種細菌在顯微鏡底下看起來很像毛毛蟲,身體有多根毛(鞭毛),彎彎曲曲的,還能游走。研究者給它取名&ld;幽門螺桿菌&rd;(簡稱HP)。HP的發現及其與多種胃病相關性的確立,徹底解開了胃病的病因之謎,過去很多用以解釋胃病的論都被徹底動搖。比如已經流傳了80多年的&ld;無酸不潰瘍&rd;的經典論就受到嚴重挑戰,食物直接傷胃的樸素觀點則更無立足之地了。
為什么胃里發現細菌會引起這么大的轟動呢?正常人的胃液呈酸性,pH值在2~4之間,胃內的這種酸性環境恰恰是抵御外來細菌入侵的重要防線。人有意無意攝入到胃內的病原微生物絕大多數都會被胃酸殺死,很少能通過胃下行至腸道,更難想象一種細菌竟然能長期定居在胃里,并且成為致病的元兇。
細菌很厲害甚至很聰明,細菌感染性疾病的后果有時會非常嚴重,很多細菌可謂人類的天敵。這個毛毛蟲樣的細菌比一般的細菌更厲害也更狡猾。它主要寄生在人的胃里,口腔和食管也是它的棲身場所,糞便里也能檢測到。所以,它一定是經口途徑傳染的,共餐傳播的可能性最大。讓人驚奇的是,它依靠身上的那幾根毛竟然能在人胃上皮細胞表面非常黏稠的黏液中行走自如,并輕而易舉地穿透黏液層定居到胃上皮細胞表面;不僅如此,HP到達上皮表面后,又通過自產的黏附素,牢牢地把自己與胃上皮細胞連接在一起,以避免被動地隨食物從胃排出。一旦定居,HP就開始分泌各種物質:過氧化物歧化酶和過氧化氫酶可以幫助它躲過中性粒細胞的殺傷;尿素酶水解尿素產生氨,在菌體周圍形成&ld;氨云&rd;保護層,以抵抗胃酸的侵蝕;細胞毒素相關蛋白、空泡毒素和熱休克蛋白等物質,則破壞胃黏液和胃黏膜上皮細胞,導致胃部炎癥或潰瘍,同時還會促進胃癌細胞的遷移。
兩位澳大利亞醫生‐‐巴里&iddt;馬歇爾和羅賓&iddt;沃倫共同發現了幽門螺桿菌,但要確定這個細菌與人類胃病的關系就必須用科赫定律來驗證,即患者的細菌能感染正常人。于是,馬歇爾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他在試管里培養了很多幽門螺桿菌,并把它們喝下去,幾天后他果然發病,出現了惡心、嘔吐、腹痛和腹脹等典型的胃炎癥狀。隨后,他又口服抗生素治愈了胃炎。至此,他的發現才得到醫學界公認。2005年,他和沃倫一起被授予諾貝爾生學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