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藥有很多種類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于病,說的都是中藥,中藥的味道很苦,但是效果卻很好,大家都知道中藥的種類有很多,各種丸、散、膏藥、丹之類的,那么大家知道為什么我國的中藥有那么多的種類嗎?這些種類又是怎樣區分藥性的呢?
丸‐‐就是&ld;丸藥&rd;。它是把藥物研成細末后,加入適宜的粘合劑,制成圓形的藥丸。它的體積有大有小,大的有彈子那樣大,如治療風濕痛的舒筋活絡丸;小的和綠豆差不多,如消導食積的保和丸;還有小得像芝麻那樣大小的,如治療咽喉腫痛的六神丸。
丸劑一般都作內服。有些慢性病,需要長期吃藥治療,吃湯藥,每天要煎,不方便;吃丸藥,只要用開水送服,就可以了;或者有些藥物有毒,不宜放入湯劑煎服;也有某些急性病癥,需要及時服藥搶救的。根據這些特殊情況,做成各種丸劑,服用和攜帶方便,藥效持久。常用的丸劑有蜜丸、水丸、糊丸、濃縮丸等。
散‐‐&ld;散&rd;就是把藥物研碎,混合均與,制成粉末狀制劑。它有內服和外用兩種。在內服方面,有服用方便、吸收快、藥效好、能節約貴重藥材等優點,尤其對于像麝香、冰片等芳香藥物,不宜入煎劑的,更為適宜。內服散劑有細末和粗末之分,細末可直接沖服,如七厘散;粗末可加水煮沸取汁服用,如銀翹散等。
在外用方面,多應用于瘡癰、濕疹或水火燙傷等病癥。既可摻撒瘡面,也可散布或調敷,用來消散瘡瘍或拔毒生肌,如金黃散、生肌散等,藥能直接接觸患部,加強吸收,提高療效。
膏‐‐&ld;膏&rd;是將藥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制成,也有內服和外用兩種。內服膏劑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種。其優點是便于保存和服用,一般選用補益的藥物制成,所以大都適用于身體衰弱或慢性病需要長期調治的病人。
外用的膏藥,又可分為軟膏和硬膏兩種。藥物煎熬去渣后加入適量的脂肪或凡士林等調成軟膏,外敷用于瘡瘍腫痛、皮膚濕癢等病。硬膏是將藥物用植物油煎熬,過濾去渣,再加入白醋或鉛丹等,成為富有粘性的膠質,然后攤在紙上或布上而成,用時可稍微加熱,敷貼患處,如用于風濕痛和跌打扭傷用的活血風寒膏等。
丹‐‐說到&ld;丹&rd;,已經不存在具有實際形態的&ld;丹&rd;藥,有的是&ld;丸&rd;,有的是&ld;散&rd;。最早的時候,使用礦物加熱提煉而成,為一種新的化合物,古稱為&ld;煉丹&rd;,外科方面應用較多,有去腐拔毒的作用。也有把療效較好的成藥稱&ld;丹&rd;,如&ld;人丹&rd;&ld;玉樞丹&rd;等,也許是沿襲這個習慣命名的。
中藥傳統成藥的劑型除了上面講的湯、丸、散、膏、丹以外,還有好多種,如用酒浸制藥物的&ld;藥酒&rd;(如杜仲虎骨酒);用新鮮含有揮發性成分的藥物蒸餾而成的&ld;露&rd;(如金銀花露);也有將藥材提取物加賦形劑或部分藥物細粉制成的干燥顆粒狀制劑‐‐沖劑(如感冒退熱沖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