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給慈善寬松輿論空間 呵護慈善應該包容“作秀狂人”
時間:
小崔2
公益活動
在中國很多人都覺得做慈善就應該低調,而且不留名,這樣才是一個做慈善的正確的方式,其實不管我們低調還是高調,只要是真心做慈善就可以了,無需刻意去指責什么?比起那些什么都不做的人來說,高調做慈善也是一種光榮。
年近50歲的邵建波,做了20多年的慈善事業,被稱為&ld;活雷鋒&rd;、全國愛心形象大使,但他也曾遭遇過索捐者將其母氣得當場吐血昏迷的情況。因其高調或&ld;匿名留下一面五星紅旗&rd;等慈善方式,也被人罵成&ld;作秀狂人&rd;。(11月20日《中國青年報》)
唐偉:如果連一個人選擇什么樣的慈善方式,都無以獲得尊重與解,只能說我們還缺乏對慈善的保護環境,還少了一些對愛心呵護的社會素養,自然也就無以構建扎實的道德保障和支撐體系,慈善的傳承和推廣,道德的重構與弘揚,就會蒼白而貧瘠,這不僅是個人的悲劇,慈善的悲劇,更是社會的悲哀。
畢曉哲:頭頂&ld;作秀狂人&rd;的帽子,恐非空穴來風。是不是在慈善過程中給人以&ld;顯擺&rd;印象?或者說,多年來的慈善過程中,是不是自覺不自覺地傷害到一些受捐助者的心和自尊?身為多年來秉持慈善的善者,還是應反思慈善方式,盡可能做到慈善與公共評價標準的一致。
劉義杰:一個社會的慈善事業不可能一下子就花團錦簇,果實累累。它需要一個成長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些慈善從事者可能存在一些問題,這個問題可能是過于高調,也可能是有作秀成分,但總體而言,對于為善者,個社會當回贈足夠的善意,以促進社會慈善的發展與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