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孩子不沉迷電子游戲
數字時代的到來,帶來了許多可喜的變化,同時,也給許多人造成了困擾。有數據顯示,時下的青少年的視力日趨低齡化,這和各種電子產品有著密切的關系,孩子們愛玩游戲,喜歡那種驚險刺激的感覺,但是長期沉迷在游戲世界中,不僅荒廢了學業,而且影響視力以及孩子的身體健康。那么有什么好辦法可以讓孩子不沉迷電子游戲呢?
于長期研發兒童科技產品,我們看到了科技產品對于兒童教育和娛樂的正面價值,隨著時代的發展,兒童接觸和使用科技產品難以避免,如何正確的利用是關鍵。
怎么讓孩子有節有度地玩呢?
孩子年齡尚小,他們沒有辦法給自己制定游戲時間,這時候需要家長的引導來告訴他們游玩的時間是多久。學者一般的建議是,一天之內用眼在電子產品上不宜超過兩小時;每看三十分鐘則應讓眼睛休息十分鐘。如果是學齡前的兒童,一天最好不要超過一小時,而且要適時讓眼睛得到調節,不要一直集中注意力在電視上,對眼睛才較好。
所以我們在為小朋友設計葡萄探索號的時候,讓家長可以設置小朋友玩和游戲的時間,這樣可以防止小朋友玩太多的游戲。
當然,可別以為只給孩子限制好游戲時間就能揮一揮手,自己該干嘛干嘛,你確定他知道游戲結束之后該做什么嗎?那件事又能做多久嗎?是的,給孩子建立一個計劃表。
有些原則項的事件,譬如睡覺、吃飯必須完全固定,但例如寫字、繪畫、看書等愛好,父母完全可以空出那些欄目,讓孩子自行規劃并填入,那樣他也明了接下去做的事件可并非爸爸媽媽(硬)要求他們做,而是自己自主的選擇。
眾所周知,父母的陪伴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讓親子之間有更多的共同話題。
而陪伴孩子玩耍嬉戲時除了以上這些益處,孩子更容易將大人視為能解自己童心的好朋友,在這個時候,孩子吸收的是父母做事的狀態,他們能在游戲時學會如何與人溝通合作;當大人能在游戲時表達歡樂與投入,又能有律自如地從游戲回歸到現實事件的處,該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做功課(工作)的時候做功課,這般言傳身教下,孩子自然也能從大人身上學到很多與人溝通、互相協作、自律自控的好品質。
親子互動,這個是我個人非常注重的。我們在設計產品的時候都會考慮,如何讓家長陪小朋友們一起玩,如何在一起玩耍中注入親子教育,如何制造美好的共同回憶。
對于孩子接觸ipad這件事,我想多數的父母都是容許的,但最終導致孩子沉迷其中,往往卻是因為父母在替孩子下載電子游戲時不加篩選所造成的。
如果你留心觀察,會注意到每款App其實都有建議適合玩的年齡,也許是3歲+,或6+,可家長興許覺得某個app很有趣便給孩子玩了,就好像植物大戰僵尸,你們一定沒想到他的適合年齡是9歲+吧,他給了孩子樂趣的同時也釋放了遠遠超過他們年齡的感官刺激和暴力,孩子當然會沉迷,因為他們還沒達到面對這些游戲可以自控,并且保持心智的年齡。
與其唯恐孩子接觸pad,不如引導給予孩子適合他們年齡段的,益智、教育、藝術等等各種有助孩子成長的App都值得孩子去體驗。
我們葡萄科技在設計產品的時候,把益智和游戲結合起來,讓小朋友在玩中學習,小朋友能學到空間智能、音樂智能以及邏輯思維,又玩得開心。
當我們讓孩子在游玩中體驗了快樂和虛擬世界的成功后,回到現實生活,也別忘了讓孩子用自我的努力和充實豐富的生活來獲得真實的幸福感。提到這個,很多爸爸媽媽也會迷惑起來,我該怎么讓孩子找到游戲以外的興趣并讓他專注起來呢?我的建議是,在豐富孩子的世界體驗過程中,用心觀察他們。
乍一聽空泛的見解卻也是最實效的,關于發現他們的趣味沒有任何捷徑,在他們還小的時候,離他們最近也是最容易全方位觀察他們的,不是他們鄰居家的小伙伴或是幼兒園的老師,而是你們‐‐父母。
忙于工作需要孩子獨處時,恰好讓孩子沉浸在書的海洋,不過不倡導無營養的快餐作品(類似某羊羊、某爾號、某出沒),除此之外只要能讓孩子靜下來專注看的,也許只是一個具有哲學意義的繪本,或者一個小小偵探故事,都無大礙。而父母別因為給孩子買了一本書而他連摸都不想摸,就斷言孩子不愛看書,要知道看書這件小事也權因著自發興趣的制約,在一次次嘗試后你會逐漸清楚哪類作品是他喜歡的。
倘若有時間,帶孩子到公園去見識各種小動物,認識各種植物,看航天展覽,哪怕看個皮影戲等等,讓接觸世界的時間盡可能豐富起來,培養興趣愛好就在這些生活的點滴里積累,就如同上面提到的閱讀一樣,你會發現孩子喜歡做什么,那就在游戲之余給他安排那些活動吧!
在這個信息和技術大爆炸的時代,逃避兒童電腦已經不可能了,更重要的議題是如何有效避免小朋友沉迷以及為小朋友挑選優質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