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兒童的素質教育方法是什么
所謂素質教育,是社會和家庭給孩子進行的全方面具體的教育,不同國家的素質教育念也是不一樣的。下面小編給大家搜集了法國兒童素質教育方法,一塊來看一看吧。更多素質教育方面的知識介紹給大家,請看
每周三下午,法國的小學和初中不開課,學校里的小課堂關閉了,社會大課堂卻對青少年敞開了大門。你到體育場走一走,小足球隊員,小籃球隊員在飛奔疾跑;你到博物館看一看,那里簡直成了學生專場,一群一群小學生,懷著崇敬的心情步入藝術殿堂,在教師和博物館講解員的引導下,睜大眼睛去發現真善美的世界。有些博物館在&ld;參觀指南&rd;中特別指出,最好避開周三下午。
法國教育部談到&ld;星期三現象&rd;時說,這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法國戰后開始實施的素質教育,包含體育、公民義務與權利、道德、科學、藝術等多方面的內容。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法國以科技大國與文化大國的形象屹立于世,探索成功原因,不能不提及素質教育。貢巴雷先生介紹說,素質教育是全社會的事,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教育部重任在肩,義不容辭,而各行各業也盡其所能,樂于貢獻力量。
國立盧浮宮博物館是世界上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每年接待600萬參觀者,其中一半是學生。盧浮宮主任說,提高學生的歷史和藝術素養,是博物館的使命之一。在法國,所有的國立博物館免費為教師及18歲以下的年輕人開放,為他們組織專場講解。不過,&ld;我們對學生的關心遠不止于此&rd;。
據他介紹,盧浮宮有一些為學生的服務項目。&ld;藝術車間&rd;是其中之一。盧浮宮擁有數十個&ld;藝術車間&rd;,既為成年人,也為學生服務。今年二、三季度,學生&ld;車間&rd;開設32個專題的活動,如&ld;了解園林&rd;、&ld;認識菘藍&rd;(一種植物染料)、&t;古埃及服飾&rd;等。所謂&ld;車間&rd;是集參觀、講解及自己動手三者于一體的藝術活動場所,為50平方米的廳室,中間有一工作臺,周圍有放置用具的大壁架。設立&ld;車間&rd;是為了增加學生的藝術體驗。&ld;車間&rd;活動,憑借盧浮宮的資源。
例如,園林課先教師帶領參觀盧浮宮前的杜伊勒里花園,講解其風格,回到&ld;車間&rd;后,學生用模具搭一個他們想象中的花園。6到18歲的孩子都可憑興趣參加,沒有任何限制,交30法郎上課費即可。&ld;藝術車間&rd;很受歡迎,一般要提前半個月才能訂到位置。
第二項服務是少年出版物。盧浮宮出版社出版的介紹新展覽的書籍,有成年版和少年版兩個版本,少年版的文字簡潔明了,還有許多啟發式的提問,封面上畫著一個頑皮的男童。第三項服務是教師培訓。全法的中小學教師均可免費到盧浮宮接受三天至一周的藝術史培訓,培訓期間,借閱館內的圖書音像資料,資深館員引導參觀,作專題講座。
名師出高徒嘛,有藝術素養的教師無疑給學生更好的影響,報名參加這項培訓的十分踴躍。
位于巴黎東北部的維萊特&ld;科學與工業城&rd;是歐洲最大的科普中心。這個密特朗時代的建筑,花崗巖、鋼鐵和玻璃組成,氣勢恢宏。1986年建成以來,不斷地滿足著公眾了解科學與工業的需求。
一、科學城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博物館,而是一個集展覽、實驗與資料調閱于一體的綜合性科技場館;
二、科學城并不是青少年科技館。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愿意到這里來更新知識??寺〖夹g、轉基因技術出現,瘋牛病、口蹄疫在歐洲肆虐……這一切使當代人對了解科學技術的愿望更強烈了。&ld;那么,你們對青少年有無特別的服務呢?&rd;&ld;怎么沒有呢?&rd;
&ld;科學城&rd;每年接待300萬人,18歲以下的占40%,這個比例接近盧浮宮。&ld;科學城&rd;為12歲以下的兒童開設了4000平方米的&ld;兒童館&rd;(也屬歐洲之最),用兒童的思維方式引導他們去觀看、去觸摸、去體驗植物界、動物界、宇宙空間,在幼小的心中激發起好奇。意大利、黎巴嫩等國定制&ld;兒童館&rd;,移植到本國,對兒童進行科學啟蒙教育。
&ld;科學城&rd;另一個獨特的青少年項目是開設&ld;維萊特班&rd;,中小學個班搬到&ld;科學城&rd;上課一至兩周,學生利用那里的設備,利用那里的常年展覽和短期展覽提供的知識,在教師和&ld;科學城&rd;工作人員的雙重協助下,完成一項科學小試驗。科學城平均每年接待250個&ld;維萊特班&rd;,一些歐洲國家的學生也慕名前來這個班。
博物館、科技館熱心于青少年的素質教育,不斷提供新的活動方案,提供種種方便和優惠,將此作為一種社會責任,這在法國蔚成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