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良好的家庭氣氛是實施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跟孩子在一起活動,了解孩子們的想法就是好的家庭教育。今天小編分享的是成功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
思想引導法
中學生已經基本脫掉小學生的稚氣,但又不像成年人那樣思想成熟,他們精力充沛、求知欲強、上進心強;同時,由于思想發展未定型,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家庭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要緊密聯系孩子的思想,從意志品德、遵紀守法等方面進行引導式教育。堅持不懈地向孩子灌輸知識就是力量的觀點,叫響“學生不學習不算盡責任,學習學不好,不算好學生”的口號。引導教育不可一味關在家中講道理。要善于搞好“結合”、“滲透”,把家庭引導結合滲透到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中去,針對孩子的學習任務、現實思想、生理健康等特點,見縫插針地進行引導,有的放矢做工作。
目標鼓勵法
學習中目標鼓勵,就是根據“水漲船高”的道理,幫助孩子設計學習目標,來激發積極性,使孩子不斷向更高的知識高峰攀登。大量事實證明,印實可行的學習計劃目標可以催人向上。因此,家長要根據孩子思想素質、文化基礎、承受能力,制定切合實際的學習目標。為孩子制定的目標,既要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又要通過努力可以達到;既要有年度目標,又有月、周短期目標。在明確整體目標同時,還要分科目制定逐日完成的小目標,依次實現和突破,不斷“添油”、鼓勵,使孩子像上樓梯一樣,一步高一步。為使孩子目標裝在胸中.家長可制作成績―覽表,利用《學校和家長聯系本》,將孩子每次考試、測驗成績,直觀地用曲線反映在坐標上,使孩子、家長一目了然。對完不成指標的科目,家長要及時進行補課,或找人幫助。
家長以身作則
家長想教育好孩子,必須以身作則,這樣才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比如吃米飯時家長想教孩子勤儉節約,不浪費一粒米。自己首先要保證把碗里的米飯吃干凈,一粒也不剩,這樣即使不給孩子說,時間長了孩子也會跟著學的。
可以訓斥但不要體罰孩子
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不要隨意就體罰孩子,這樣反而給孩子造成陰影。而是應該首先予以勸說和訓斥,比如孩子耍脾氣把吃的好好的饅頭扔掉了,家長應立即要求孩子撿起來,否則不讓他吃飯了,并告訴他再扔饅頭就罰站。這樣孩子一般會自覺地撿起饅頭。
多鼓勵夸獎孩子
孩子的自尊心也是很強的,有時候一句責備的話能讓他難受很長時間。相反多鼓勵鼓勵他會讓孩子干勁十足。比如孩子幫家長擦桌子了,家長就要使勁的夸一夸孩子,說:你真棒!真勤快!誰也沒有XXX懂事。這樣孩子會非常高興,還有可能去接著幫忙拖地了。
家庭教育8個要點
1家長如何緩解與孩子之間的緊張關系。
2鼓勵學生主動接觸社會,了解社會。
3關注每一個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特別是心理的健康成長,加強法制教育。
4加強家校聯系,多與班主任、學生溝通。
5家庭教育的合適分工。
6父母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對進行孩子的“做人”教育。
7要善于傾聽孩子的心聲,心靈的成長需要宣泄。
8相信孩子,給予孩子自信心。
家庭教育應關注的方面
關注孩子的飲食習慣
孩子懂事以來,家長要讓孩子知道每天如何吃三餐才有利于健康;早吃好,中吃飽,晚吃少。要引導孩子做到:對健康有益的食物,不喜歡吃也要堅持鼓勵自己吃下去,垃圾食品誘惑性再大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意念不要去吃。這些要求看似簡單,要讓孩子做到卻不太容易。所以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以身作則,慢慢誘導孩子逐漸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比如,孩子吃飯時把韭菜挑出來,家長要明白孩子不吃韭菜的原因:吃起來嘴里感覺不舒服,所以心里面拒絕吃它。這時家長要和顏悅色地告訴孩子韭菜的營養價值———幫助人體消化、排毒、滋養陽氣等,當孩子了解到韭菜對身體有這么多的好處時,心里面就接受這種食物了,此時家長再趁熱打鐵鼓勵孩子先少吃一點,慢慢就吃習慣了。一旦發現孩子不喜歡吃某些食物時,適時地進行這樣的引導都會有很好的效果。再比如方便面、麻辣條、薯片等食品孩子百吃不厭,家長也要讓孩子明白這些食品將會導致脫發,影響腸胃功能、視力等,知道有這么多的副作用,孩子很快就會遠離垃圾食品了。實際上,在幫助孩子形成好的飲食習慣的過程中,孩子跟家長的關系會更密切,孩子的心性,如意志、毅力、對問題的處理等方面就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為家長走進孩子的內心作了一個良好的鋪墊。
關注孩子的喜怒哀樂
孩子回家時,家長要留意孩子的言行,感知他們的心理活動,給遇到問題的孩子最及時、最有效、最有力的幫助。孩子樂時,家長也跟著樂,這時孩子的心理產生共鳴,會告訴家長自己快樂的原因:學習進步了,或是與同學關系發展好了,或是助人為樂了等;也可能是上網玩游戲、與同學生日聚會等玩高興了。如果是前者,就給予肯定與鼓勵;如果是后者,家長心里首先要接受。出現這些情況純屬正常,要允許孩子偶爾放縱一下,但為避免孩子沉迷其中,就要采取如下措施,盡量多陪孩子:陪孩子說話、打球、跑步等,或特意買一些孩子平時特別喜歡的書籍、玩具或漂亮衣服。總之,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心靈,讓他們的內心感到充實、踏實、愉快,讓孩子覺得父母的愛讓他們感覺很輕松、很舒服,從而他們會喜歡聽從家長的建議,遠離一些不良誘導。孩子苦惱時,家長一定要營造溫馨輕松的家庭氛圍,當孩子感受到家的溫暖以及家人對自己傾心的呵護時,就會說出事情的來龍去脈。不管怎樣的情況,家長切記控制住負面情緒,對事情本身做出公正合理的分析,然后引導孩子明辨是非。如果是孩子錯了,一定要讓孩子明白自己所犯的錯誤,并立馬改正這次錯誤。同時可適當安慰孩子:“犯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執迷不悟,知錯就改是難能可貴的。”如果是他人錯了,要向孩子說明:“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由于人的個性不同,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也不同,在學習生活中與同學、老師交往,與家人相處時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矛盾,而矛盾的產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有很多客觀的因素。也就是說,一個人受到的傷害并不完全是他人存心施加。所以,家長要教育孩子一定要學會理解與寬容,容他人之過,從而形成睿智、豁達、樂觀、堅強、積極上進的好品質。
關注孩子的興趣,發現孩子的潛能
家長們一定要消除一個誤區:只有孩子學習好,考上了大學,孩子才能幸福,家才能幸福。成績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孩子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孩子學習好并不能說明其他方面也好,學習不好也不能說明其他方面就不好,所以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成績好、聽話的孩子值得表揚,但家長一定要做好調控,避免孩子只會讀書考試,將來適應不了來自社會的挫折而遺憾終生!孩子學習不好時,家長要耐心幫助孩子、鼓勵孩子。一般情況下,孩子喜歡學習了,成績肯定會逐步提高。但是如果發現孩子著實不愛學文化課,就要及時引導孩子向其他方向發展,人各有異、人各有志,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優秀的家長能夠發現孩子的潛能,并幫助孩子把這潛能充分發揮出來。記得多年前,我給初一同學當班主任時,班上一名學生不愛學習,經常逃課打架。通過多次的耐心溝通,孩子才告訴我,他就想做飯將來當廚師。我當時覺著太驚訝:一個小男孩怎么就會想著做飯的事?但這卻是個事實。孩子雖小但心意堅決,初一沒上完就輟學在自家的小飯館練手藝了。后來這個孩子在餐飲業頗有建樹。自己喜歡的、適應的便是最好的。想讓魚兒游得快就把它放入水中,想讓兔子跑得快就把它放在陸地上。不一樣的方式,一樣的好結果。總之,現行教育階段,提倡“快樂教育”,快樂指數包含著太多的因素:知識認知能力、實踐領悟能力、交往能力、吃苦能力、忍耐能力、抗壓能力,等等。家長要配合學校使孩子健康成長,健康發展、形成好習慣、好性情、好品格,給孩子受益終身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