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存在的十大問題解說
家庭教育對孩子來說很重要,家長越來越關心孩子的成長,望子成龍心切,把自己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是,有的人用的方法卻不太妥當,今天小編分享的是家庭教育存在的十大問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庭教育存在的十大問題
第一、過分溺愛,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孩子是父母的愛情結晶,愛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愛孩子卻是人類獨創的一種另類之愛。
在世界各國的家庭教育中,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溺愛程度當仁不讓地名列前茅
這種溺愛,是人性之中愛的光輝的一種畸形心,在這種非常態的愛被放大以后,溫柔變成一副枷鎖,疼愛化做一個圈套。
人性被扭曲后的結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種到了年齡便把小獅子扔進茫茫草原之母獅釋放出來的獸性。
對此,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段經典的話:“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除了溺愛,嚴格的中國父母們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視也相當可怕。在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們的思維方式,嚴重扼殺幼小孩子的心、情感、意志和興趣等非智力因素,從三四歲甚至更早,父母們便開始命令孩子們學漢字、念唐詩、背宋詞、練算術,而不去顧及孩子愛玩的天性,一味地學死知識,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將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堅持性和創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拋之腦后。
可孩子畢竟是孩子,縱然他們幼小的心靈里有無數個,又豈找出一個借口,去挑戰和反對瞪著大眼、攥著拳頭、攜帶著中國傳統文化因子的家長[微博]的種種威嚴?
第二、心靈施暴,扼殺獨立人格的樹立
有一個關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說的就是中國家庭教育和國外的區別:
一個中國兒童拿著自己畫的圖畫讓父母鑒賞,他會說,你看,我畫得象不象?
同樣,國外的孩子會向父母說,你看,我畫得好不好?
這一“象”一“好”,僅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
相同的環境下,異樣的提問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
道自不必多解釋什么,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念躍然紙上。
自古至今,中國人從來不缺乏智慧,但我們對于創新能力、應變能力和競爭能力的缺乏,卻是毫無疑問的。
第三、物質刺激,變相拜金主義的誘導
在中國家庭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對于物質刺激這個詞語一定并不陌生。
據了解,這好象是中國父母們獨有的殺手锏:考試成績全部85分以上,給孩子買飛機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進入前三,獎勵100塊錢。
反此種種,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卻驚人的相似。
當人生觀的追求轉化成物質上的貪婪,我們又從何談起獨立的競爭意識和健全的人格呢?
道有時都是相通的,果然又相繼出臺了所謂“見義勇為獎”等種種令人哭笑不得的制度,這不是一個人的悲哀,而是一群人的悲哀,甚至反映了在一個法制尚未健全的國度里,一個民族和一種文化的悲哀。
在孩子的心靈里,這是一種變相的拜金主義誘導,也許正是從這一刻起,一道腐敗的大幕已經悄悄拉開。
第四、動輒體罰,應試教育的最好幫兇
體罰對于中國的孩子來說,是最熟悉不過的,特別是在農村孩子和教育欠發達地區的一些學校里。
中國家長們萬千,什么“不打不成才”、什么“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于是一個嶄新的輪回繼續著:
被棍棒打出來的父母們依然棍棒著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來的老師們依然棍棒著自己的學生。
誰都知道,應試教育的填鴨式教學是不對的。但對于等好成績都等紅了眼的父母們來說,他們管不了這些,他們最舒服的感覺和稱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學校教育,做好應試教育的幫兇。
第五、朝令夕改,缺乏教育目標的遠景性和階段性。
這大概不能全怪中國家長,因為很多家長還在為生存奔波。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們覺得當官好,就對孩子說好好學習,爭取以后做大官;明天他們如果覺得寫書賺錢,就會買來一堆文學作品,讓孩子發奮讀書。
當然,家長自身的素質也大不相同,相應出的做法也會不同程度地出現差別。
即使如此,中國家庭教育對孩子未來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遠景性和階段性,或者有了針對性沒了方向性等等顧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為方式,是不用懷疑的。
甚至,這個現象有兩個極端。
一是家長完全奴役孩子,即家長的話一言九鼎,讓你上東你不敢去西。
二是家長對孩子不管不問,完全“野生生長”,他們從來不對你說向東或向西,所以你可以隨便打狗或攆雞。
但無論如何,對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視或過分重視,帶來的后果都是不盡如人意的。
第六、精神方面,孩子是家長最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說以上五個方面更多是從孩子的幼年教育出發,那么以下五個方面則更多關注家長們對長大孩子的教育。
早期的家庭教育父母在某種程度上是主人,但到成年期間的教育,父母主人翁的身份便被學校分擔了很大一部分。
經常可以聽到家長們說這樣的話:終于輕松了,我兒子住校了;學校老師會教育好孩子的,咱該歇著啦;孩子一個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我上哪兒去教育他呀?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這里沒有達成完的默契,分歧便誕生了。隨著分歧誕生的是,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長,新環境和新朋友等人際關系不斷確立和穩定,而另一方面是家長對孩子的陌生。常不見面,見面后又只是不冷不淡地說幾句客套話而已。最終,孩子成為家長們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過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來。
第七、事業方面,孩子淪為家長實現未泯想的工具
“我們那時候條件差,都沒機會念大學,所以你要好好學習,爭取上大學深造!”
大部分中國家長都是這么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時候是這樣:好好學習,以高分考個好大學。這似乎是中國家長們對孩子們唯一的期待。
但考上大學以后呢?
“你看我念了大學,有了學歷,結果還是沒當個象樣的官,所以你念完大學,一定要當大官!”這是另外一部分高學歷家長的說法。
于是,從幫孩子選小學開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關系,再進重點中學,然后孩子考上大學了,回家問父母,我應該填報什么志愿啊?
這就是中國的孩子,再過幾天就要踏進大學校門了,還得回家問問父母要選擇什么專業!
此種后果,完全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惡果:孩子被動地聽家長吩咐,逐漸深化,趨向同化,最后到向家長詢問,終于淪為家長實現他們未泯想的工具。
第八、道德方面,家長和學校教育一起超級空白
這個話題應該和我們提倡的“以德治國”結合起來,那樣會更加精彩,也會更加顯示出中國對于道德問題的無奈。
試想,如果道德都被掛在嘴邊上說事,我們所擁有和解的道德是否已經淪陷?
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一個表現。中國家庭教育里,最被重視的是智力因素,至于其他的德、體、美、勞等方面的發展,甚至連學校教育都是一紙超級空文,那又怎么去要求家長呢?
小時候發的紅獎狀里寫得清楚:該生在本學期之內,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績優秀,特此獎勵,以茲鼓勵。
但實際是什么?不過只是因為我的試卷被打了95分,僅此而已。
第九、生活方面,近乎泛濫的物質支持
這與溺愛有關,但又不完全相同。
如果說孩子從小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會因家庭的不同而產生差異的話,那么當孩子長大成人,獨自在外地念書時,近乎泛濫的物質支持就開始了。
孩子子從小所接受的金錢等物質來源大概有以下幾種:
一是成績達標后的“獎金”;
二是幫父母買東西找回的零錢;
三是家長每天給的飯錢和坐車費用;
四是親戚朋友給的獎勵,特別是過年時的壓歲錢;
五是節假期間打的小零工。
大體上的這些來源,卻根本無法跟父母提供的物質支持相提并論。
物質支持無可厚非,可一旦泛濫,被金錢左右頭腦的人,行為往往是可怕的。
第十、性教育方面,孩子順利成長的絆腳石
中國教育直到現在,也沒有找到一條合適的性教育方案。要是歸根溯源,挑出家庭教育的毛病來,似乎有失偏頗。好問是孩子的天性,從很小的時候,很多孩子就問媽媽,我是從哪兒來的?但很多母親會不假思索地回答:你是我在大街上撿的!或者還會有很多種答案,但總結起來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變著法地回避性教育問題。而學校教育就彌補這一點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在這樣的前提和基礎下,面對一些性知識幾乎為零的孩子,以至于發生什么未婚媽媽、青少年性暴力犯罪等等現象時,除了深刻思考我們教育的失敗之外,我們已經沒有必要去討論它們帶來的危害了。
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于家庭結構的特殊,獨生子女家庭往往都存在著家庭教育不當的問題。根據上海市、遼寧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獨生子女在社會性行為方面,存在問題的比例高于非獨生子女23-40%。我國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在教育情感、教育期望、教育方法、教育內容和教育環境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多的誤區,導致很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人際關系聚焦化
家庭教育主要是通過親子互動來進行的。在傳統的多子女的家庭中,子輩除了與雙親或更多的長輩組成的親輩之間進行互動,還可以與兄弟姐妹組成的同輩之間互動,孩子在家庭范圍內的社會性行為也不僅僅指向家長。但是在獨生子女家庭中,于缺少了多子女組成的同輩群體,原來傳統家庭模式中與同輩之間的天然的社會交往行為不再出現,親輩個體或群體成了獨生子女互動行為的唯一指向對象。于是,孩子便成為家庭人際網絡的中心,個家庭的家政規劃都圍饒孩子進行,傳統的家庭倫規范發生了根本性的傾斜。父母一切都圍著孩子轉,過分聽任孩子的影響,于是,各種各樣的“小皇帝”誕生了,與此相關的種種問題也隨之而來。
2、過多的寵愛影響獨生子女良好個性的發展
對于獨生子女,父母都盡量給予一切方面的滿足,但是過多的寵愛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不利于孩子的心和個性發展。過多的食品、過多的營養,容易讓孩子養成挑食、偏食、不愛惜食物等不良習慣。過多的照顧,事事都包辦代替,結果養成孩子四肢不勤、不愛勞動、懶惰、意志薄弱、缺乏獨立性的不良習慣。過分的縱容,使孩子成為家庭中的“支配者”,什么事情都依順孩子,甚至孩子提出無要求,也采取遷就縱容的態度,逐漸養成孩子“一切以我為中心”的任性、專橫、執拗的壞脾氣和不良習慣。過分的保護,把孩子封閉在家中加以嚴格控制和保護,使得很多孩子形成孤僻、膽孝不合群的性格特點,社會適應能力差。
3、家長對獨生子女的成材期望過高
于只有一個孩子,沒有別的可選機會,必須教育好,還有一些家長把孩子當成實現自己想的寄托,因此對獨生子女寄予過高的期望,甚至采取拔苗助長的過急方法。使父母與子女長期處于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給子女帶來一系列心問題,妨礙了獨生子女的個性全面發展。家長不從孩子的生、心特點出發,不從孩子的實際出發,一味地過高要求,結果造成父母身心疲憊,子女心生怨恨,家長和孩子之間產生種種心隔膜甚至沖撞,孩子此產生了許多不良性格。
在父母的壓力之下,獨生子女容易出現常見的三種結果:一是順從型。父母說什么就做什么,唯唯喏喏,變成毫無主見的人;二是小滑頭。當著父母的面,裝做老老實實地按照父母說的去做,背著父母另做一套,察言觀色,四面逢迎;三是逆反型。家長說家長的,自己做自己的,家長要他干的偏不干,長大了就離開家門流浪于社會。
家庭教育存在的六個問題類型
完美無缺型 很多家長難以容忍自己的孩子犯一點錯誤,認為這是孩子有了“毛病”,并開始指責,甚至用體罰方式讓孩子“長記性”,造成孩子過分緊張、焦慮,沒有安全感。有關專家指出:對新事物的研究大多是以錯誤的方式開始的,孩子需要在錯誤中成長。
過多干涉型 孩子玩的時候,一些家長不斷地提醒甚至大聲喊叫:“這樣玩不對”,“玩的時間太長了,該停下了”,“坐在地上太涼,拿個墊子墊上”。如此一來,導致孩子注意力難以集中。上學后,孩子就可能不能專注地聽講,不能專注地做作業。
過分呵護型 有些家長對孩子過分保護,在孩子小時候,怕傷著或嚇著孩子,經常抱著孩子,不讓他爬,不讓他摸東西。孩子大一點的時候,怕他學壞而不讓他出去與別人接觸。這就造成孩子動作發展遲緩,不會獨立思考,也不知道如何與別人交往。
望子成龍型 有的家長自己有某種想沒有實現,就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在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特別容易感到疲憊。
拔苗助長型 孩子每一個年齡段都有其思維發展的特點,許多家長對此并不了解,總認為早早讓孩子學寫字、做算術。將來孩子的學習一定會好。其實,這樣做直接破壞了孩子的自然成長過程,可能引發孩子以后的厭學情緒。
經驗衡量型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一些家長機械地套用別人或周邊人的經驗來培養孩子,盲目地追潮流、趕時髦,其實是束縛了孩子的個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