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乏愛心怎么辦 父母怎樣培養孩子的愛心
愛心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擁有愛心的人往往能夠得到他人的贊揚和認同,從小開始培養孩子的學會感恩和愛心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愛心呢?下面小編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吧。想要了解更多家庭教育相關的知識嗎?請看家長如何安排孩子的暑假生活。
先從培養孝心開始,讓孩子懂得感恩。幾年前,我為寫書積累素材,曾在某校初一一個班做了這樣一個小調查:誰知道爸爸媽媽生日?請舉一下手,結果全班54名學生,只有五六個人舉起了猶豫的手。這令人失望的現狀很值得我們深思。
人們都說,父母的愛是最無私的,不要求孩子的回報。但對于今天的獨生子女,我們必須教會他們怎樣去回報自己的父母和家人,怎樣去回報他人和社會。要讓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的生命是媽媽歷經十月懷胎的種種磨難,忍著“一朝分娩”的巨痛甚至冒著生命危險給的,是媽媽用甘甜的乳汁把自己一天天養大的,是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周圍親人的愛給自己的成長提供了足夠的營養,使他們在感受到這些恩情的基礎上樹立知恩必報的意識。現在不少學校也在開展感恩教育,效果不錯。
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品質。因為孝心是一個人愛心、良心、善心、責任心以及忠心的綜合體現。很難想象,一個對含辛茹苦撫養自己長大的父母沒有孝心、不知報答;對老師同學沒有愛心,不知敬重別人的人,將來能對他的家庭、對他的單位、對他的國家負起責任?一個不愛家、不愛國、不愛他人的人,能夠有什么大的作為嗎?
讓孩子學會關心,學會施愛。要讓孩子關心他人,事事處處想到別人,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們必須從這里著手加以培養。因為這是愛的起點,也是愛的歸宿。平時要耐心地指導她,在家中怎樣關心父母的身體、甘苦,怎樣幫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學校如何關心老師和同學,如何為班級集體著想。在公共場所,怎樣做才不會影響到別人,并保持好環境衛生。從這些日常的小事中培養她關心他人的美德和習慣,鍛煉他們的施愛能力。由此使他們慢慢學會關心社會,關心國家,關心整個人類。成為一個有愛心、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社會棟梁之材。
教孩子學會理解和寬容。一個具有愛的能力的人,還應該是一個善解人意,有寬容之心的人。這種品質更需要我們去精心培養。當孩子在學校與同學發生了誤解或矛盾,家長應該在了解情況的前提下引導他們學會諒解、寬容,學會用意志力克制自己的消極情緒,表現出豁達的胸懷。因為,寬容本身就是一種博大的愛。學會寬容的人也就是一個具有愛的能力的人。
教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愛。會不會表達自己愛的情感、也是愛的能力的問題。具有足夠愛的能力的人,會將其深沉的感情溫柔細致地表現在他的有聲或無聲的言語——表情之中。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不善言辭,不會對別人給予的愛心和幫助表示謝意,也不注意把自己的愛和關心準確地傳達給別人,就像王東成父女那樣,給人以冷漠、生硬的錯覺。因此,家長還要注重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培養。比如,跟孩子講:如果你愛你的親人或老師,就直接說,不要羞于啟齒、愛可以用語言表達,也可以用表情,尤其是用眼神“說出來”,用筆寫出來。生活中許多人就經常用寫信或寫紙條留言的方式進行情感交流。還可以用送小禮物、幫助、照顧等實際行動表示心中的愛,這些方法簡單易行、只需家長平時有意識地多提醒即可。北京的學校目前正廣泛開展的文明禮儀教育活動,從一定程度上說,就是一種愛的能力訓練。
家庭中培養孩子愛的能力的途徑有許多,方法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最重要的,就是培養者(即父母)自身要有愛心,能給予孩子充分的愛的營養。因為一個人只有得到足夠的愛,他才能更好地愛別人。正是:自己有,才能給別人,自己沒有,如何給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