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格言100條(2)
59、讓學生學會自學是&ld;不讓一個孩子掉隊&rd;的唯一辦法。問題不在于如何控制孩子上課的發呆、開小差,問題在于:孩子發呆、開小差之后,如何讓孩子跟上&ld;集體教學&rd;的進度,不讓孩子掉隊。
60、認真聽講的孩子偶爾成績好,認真自學的孩子永遠成績好。保守的教育重視&ld;復習&rd;,進步的教育重視&ld;預習&rd;。復習是兒童跟著老師走,預習是兒童自己往前走。
61、好家長就是讓孩子既&ld;敬畏&rd;又&ld;喜歡&rd;的那個人。壞家長就是只讓孩子畏懼而不讓孩子喜歡的人。如果沒有威信作為教育的前提條件,家長對孩子勸說越多,孩子對家長越厭惡。家庭教育的失敗,常常因為家長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基本的教育威信。威信一旦消失,家長在孩子面前便失去了&ld;話語權&rd;,家長對孩子的苦口婆心的叮囑或頭頭是道的勸說就失去了力量。
62、如果家長只有&ld;威嚴&rd;而不能讓孩子&ld;信任&rd;,家長的教育就退化為教訓。
63、如果家長教訓智慧發達而教育智慧不發達,如果家長只有教訓而沒有教育,孩子會成為唯唯諾諾的&ld;家奴&rd;,失去堂堂正正地做人的自信、尊嚴和激情。
64、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早起的蟲兒被鳥吃。讓孩子知道什么時候往前沖,知道什么時候必須退讓。
65、國民的命運,與其說是操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握在母親的手中推動搖籃的手,也推動國家的發展。
66、在設計人的形象時,可以考慮英國人羅素的說法:活力、勇氣、敏感、智慧。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孩子有力氣,有勇氣,有靈氣。成為有活力的人,這是所有教育的全部想。&ld;兩條路在樹林里分岔,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一條。&rd;若是我來決定我們是要一個有知識的孩子還是一個有活力的孩子,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借用杰佛遜的路徑)若是我來決定我們是要一個有知識的學生還是一個有活力的學生,我會感到比較為難。
67、孩子原本是有活力的。成人和孩子最大的不同是,孩子的眼睛總是撲閃撲閃的,成人的眼睛沒有了撲閃,只剩下渾濁與麻木。
68、最幸福的人,是那些興沖沖地過日子的人。&ld;興沖沖&rd;意味著,高興地過日子,經常有沖鋒、沖刺的感覺。
69、孟子的教育想是:&ld;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rd;按照孟子的標準,現代人都是小矮人。
70、《老人與海》為世界貢獻了一句話:人可以被消滅,不可以被打敗。勇氣比知識更重要。如果某個孩子勇敢地向一切障礙、挫折或災難說:人可以被消滅,不可以被打敗,那么,這個孩子就是一個真正受過教育的人。
71、教育的秘密是&ld;三分教,七分等&rd;。如果老師沒有耐心,如果老師不愿意等待,那些有活力的孩子很可能被視為&ld;問題兒童&rd;。不是兒童有問題,而是教師有問題。
72、如果教室里的40幾個孩子人人都是有活力的孫悟空,教室里隨時都會陷入混亂。不是教師有問題,而是班級的數量有問題。
73、如果一個班級的學生超過了40人,那么,安靜、肅靜、文靜,就成為教師對學生的唯一期待。為了便于管,學校里的教師會不擇手段地讓所有那些有活力的孩子安靜下來。對于教育者來說,人可以沒有秩序,但必須有活力;對于管者來說,人可以沒有活力,但不可以沒有秩序。對于既是教育者又是管者的班主任來說,他們今天喜歡有活力的學生,明天厭惡有活力的學生。
77、好班主任培養公民,壞班主任培養臣民。盧梭說,&ld;公民關注個人權利,臣民關注體和諧。&rd;
78、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學校過主流的生活,最好在活力與安靜之間做一個妥協和折中:盡可能保護孩子的活力,同時盡早讓孩子養成安靜地閱讀習慣和自學習慣。
79、人的長相在出生之前母親負責;出生之后,人的長相自己負責。教師和家長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對自己的精神長相負責任。
80、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掉人身上可能沾染的各種污穢、猥瑣之氣,培育人身上的精神種子,讓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氣,讓人可以揚眉吐氣。
81、如果孩子的聰明不被學校承認,聰明的孩子就會視為壞孩子。在學校生活中,壞孩子往往比較聰明。聰明的孩子往往比較壞。
82、有出息的人,可能是學校里的壞孩子。沒出息的人,可能是學校里的第一名。有生活情趣的人,可能是那些學校里的中等生。
83、身體的活力能夠帶來精神的活力。身體好的人,性格陽光。身體不好的人,做事猶猶豫豫、躲躲閃閃,說話吞吞吐吐。如果從小沒有養成勇敢的習慣,他的身材會逐步退縮、萎縮,佝僂,長成核桃的樣子。身體有嚴重疾病的人會懷疑并嫉妒所有那些健康的、快樂的人。
84、有出息的男人一定會喜歡健康的女人。中國需要建立新的審美觀,一種健康的、強悍的審美觀。不要讓中國的審美觀陷入低級、病態。不要以為小的、有病的,就是好的。不要以為強大的,就是壞的。不要以為小麻雀、小綿羊、小狗都是可愛的,也不要以為獅子、老虎、狼,狗,都是壞的。不要以為豺狼都是吃人的,豺狼只吃比他弱小的。
85、陳獨秀倡議&ld;新青年&rd;,可惜他對&ld;新青年&rd;培育的難度估計不足,他平生最恨的人至今依然在流行:&ld;手無搏雞之力,心無一夫之雄,白面纖腰,嫵媚若處子,畏寒怯熱,柔弱若病夫&rd;。
86、教育就是改變人的長相。中國人的長相之難看,曾經令魯迅感到難堪:&ld;兩眼下視黃泉,滿臉裝出死相&rd;。
87、《麥田里的守望者》為世界貢獻了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ld;守望&rd;的意思是說,我守著你,我在不遠處望著你。我欣賞你,但并不摸你,我只是遠遠地望著你。&ld;守望&rd;的意思是說,你不會超出我認定的那些危險地帶。我在某個時候可能會把你捉住,再把你放回去。讓人自地游戲,讓人自己往前走,讓人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活。這就是進步的教育。
88、如果家長不斷地嘮叨,孩子的成績不但不會好,反而會成為神經病患者。
89、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中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只有那些過有主題的生活的人,才有自己的作品。
90、孩子摔倒之后,趕緊將孩子扶起來,狠狠地踩踏地面,對孩子說:&ld;它壞,我們踩它!&rd;大地并不壞,是家長壞。
91、不要抱著孩子在街上散步,應該讓孩子自己往前走。好爸爸牽著孩子,壞爸爸抱著孩子。好爸爸讓孩子在前面走。壞爸爸讓孩子跟自己的后面走。
92、有知識,并不見得有文化。有人獲得了博士學位,但他不懂得生活,他不知道善待他人,他甚至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孩子。
93、每個孩子是都一輛可以奔跑的汽車,啟動之后別忘了給他&ld;加油&rd;。
94、在藥店永遠找不到最好的營養品,因為最好的營養品在勞動的田野和運動場上。
95、教育不能只關注學生的腦袋,不能貶低、壓制、壓迫腦袋以下的部分。只關注知識的教育會制造&ld;粗脖子人&rd;、&ld;病態人&rd;。這樣的教育學是&ld;變態教育學&rd;。
96、新父母學校推崇&ld;精神教育&rd;或&ld;人格教育&rd;,包括&ld;意志力&rd;、&ld;對美好生活的孜孜不倦的追求&rd;、&ld;永不放棄的樂觀和向往&rd;。
97、&ld;體育&rd;增進身體的力量和優美。力量和優美的經典案例是古希臘人的&ld;投擲鉛球&rd;和&ld;投擲標槍&rd;圖案。健康狀態是雷厲風行的生活習慣、高高地揚起鐵錘砸碎石塊的勞作狀態。&ld;身體強健&rd;不只是&ld;四肢發達&rd;,它讓神采飛揚,活力四射;讓勇氣充沛,敢于冒險;讓意志發達,承受困頓與錘煉而笑聲朗朗。
98、如果沒有體力勞動,就必須有足夠的運動。古代的教育發端于&ld;勞動&rd;,現代的教育失去了勞動的空間,&ld;運動&rd;取而代之。運動的真正目的在于:增進健康,增長力量,它讓人因此而有強健的&ld;行動能力&rd;與&ld;冒險精神&rd;。它讓人不至于成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懦夫;它讓人自信滿滿、雷厲風行、決策果斷、敢于冒險,而不只是沉于幻想、優柔寡斷。
99、所謂&ld;受過教育的人&rd;,就是使身體趨向強健、強悍甚至野蠻;使性格或人格趨向健全、勇猛、銳利、熱烈。現代學校教育出于安全的考慮而很難看到精力充盈、意志發達、喜氣洋洋、激情澎湃、勢不可擋、豪俠仗義、渾身是膽、不知疲倦、不愿意停止與妥協的生命狂歡狀態。這些精神狀態只能從家庭教育開始。
100、家庭教育是否成功,取決于三個要素:夫妻的婚姻是否幸福;孩子是否獲得父母的陪伴;孩子以及父母在專業生活之外是否有有情趣的業余生活。民族與國家是否發達,也取決于三個要素:男人對女人的態度;成人對孩子的態度;所有人對業余生活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