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帶孩子 怎樣讓親子關系更融洽(2)
爸爸們不知道的是:遇見孩子鬧情緒,直接說一些&ld;傷人&rd;的話,比如&ld;你是個大壞蛋!&rd;&ld;我討厭你!&rd;&ld;走開!&rd;&ld;我不想跟你玩!&rd;&ld;你不要來管我!&rd;,再或者只是踢打你等,這些都是很鮮明的暗號:表面上看是不要我們去管他們,但是實際上卻是迫切需要大人的關注和陪伴。
即使一個說話很早、語言發展很好的孩子,他們也常常會弄不懂自己內心到底在發生著什么。所以,一個失落的孩子不會乖乖地走到你面前,說:陪陪我的,抱抱我也行。他們可以會通過具有攻擊性的言論、行為、或者逃避等方式去表達出來。
所以,這種情況下,爸爸們首先要接納孩子,多給孩子關注和陪伴。比如只是放下工作/手機/電腦,注視孩子,安靜地坐在他身邊,面對他們的某一個行為舉動發出輕輕的贊嘆。
第三種情況常常會發生在游戲過程中。一些比較喜歡較真的爸爸們,會為了孩子觸犯了某個游戲規則而變得嚴肅,不肯讓步。并且他們會認為,如果讓步了,游戲失去了規矩,孩子是不是也會變得沒有規矩?最后的結果當然是,孩子哭,爸爸一臉黑線。如果媽媽再來兩句批評,爸爸參與育兒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減弱。
規則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因為一個不公平的游戲就坍塌掉。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游戲里的&ld;臟話&rd;、&ld;不公平的規則&rd;對孩子意味著什么呢?
臟話是一種被禁止的東西,對孩子而言是禁區,說出臟話會讓孩子感受到力量,這有助于孩子們去排解日常生活中可能積累下的挫敗感。這個時候,最好的做法不是通過批評壓制的方式把這個&ld;臟話&rd;堵回去,而是通過冷靜的接受淡化處。
不公平的游戲規則對孩子來說有著同樣的心意義。希望大人在游戲里讓著自己的孩子,一定是在別處感受過面對強大的力量時那種渺小、無助的感覺。他們不喜歡這種感覺,但卻被它困擾著,所以游戲、難得的親子互動時間都會成為孩子的補償通道。
譬如一位媽媽這樣跟我表達過自己的困惑:
羅老師,我給我家小寶講過一個故事,故事梗概大約是:哥哥總是喜歡欺負弟弟,他愛打人,不招父母和大人們喜歡。他通過計策把原本屬于弟弟的玩具騙走,再后來是把弟弟的財產騙走。這個哥哥最后當然受到自己應有的懲罰。可是,當我問我家小寶他喜歡誰的時候,他總是說喜歡哥哥,要做哥哥。隔兩天再問仍然是同樣的答案。這樣子會有問題嗎?
后來一溝通我了解到,這個案例中的小孩,屬于偏于安靜的小男孩,在幼兒園里常有被霸道的大孩子欺負的情況。孩子在外頭體驗了很多自己的無助感。他希望自己變得更強大。所以他會更加愿意做故事里面那個更主動、更有行動力、敢于打人的家伙,至于這種喜歡在道德層面上是否能被他人接受,對孩子沒分別‐‐他們對道德還沒什么概念。
所以,如果你家孩子在游戲中表達出這樣的跡象,請爸爸們不要太嚴厲。你的溫和接納、智慧退讓,會給孩子帶去莫大的安慰和力量。
4與其把孩子交給電子屏幕上的暴力打斗,不如你也加入其中,陪孩子&ld;打一架&rd;吧!
大致看一下,幾乎所有的動畫片里都得要有一個喜洋洋,一個灰太狼。其中的一方總是絕對的好,另外一方總是絕對的壞。這其實和孩子們的認知非常匹配的,因為直到青春期之前,孩子們眼里的世界,仍然是黑白分明的。
如今,我們幾乎沒辦法讓孩子真正遠離電子屏幕,很難找到一個3歲之前沒看過電視和動畫片的孩子。我曾在小區里親眼看到兩個操著不同口音的孩子,半天沒法交流,后來因為一句喜羊羊里面的臺詞,一下子找到了共鳴。
很多父母曾經問我,孩子太暴力怎么辦?喜歡模仿動畫片里的角色打架。針對這些父母們的擔憂,我最想說的是:要么陪孩子一起都不看電視。如果做不到,那也千萬不要單獨把孩子交給電視。與其讓他們被動畫片里頭的暴力情節牽著走,不如你陪孩子&ld;打一架&rd;吧。
真的&ld;打架&rd;嗎?別擔心,其實大人若能放下身段參與到孩子的打斗游戲中來,對孩子來說就已經是一種保護。尤其對男孩子來說,他們需要學會和攻擊性的游戲共處。你若不陪著他,甚至是禁止他的能量宣泄,那么他一定要到別處去尋找機會。
而且,你的參與能夠獲得孩子的接納和信任,下一步,就可以你去主導游戲了。
可以這樣定制一些規矩,比如不允許打頭、臉。力度不能太大,不能咬人,總之要注意控制等。慢慢的,你還可以加入更多元素,拓展游戲的內容,而非單純的&ld;暴力對峙&rd;,比如把一個暴力游戲,變成一個合作、照料的溫暖故事。
個游戲中,你的情感和身體都與孩子在一起,這就能緩解孩子的積壓情緒。游戲間歇,利用游戲中的親密度回升,父母可以借機去抱抱孩子,這樣可以極大地增進親子關系。有研究表明,常和父親打鬧的孩子,更容易和別人相處。
當然,每個家庭都有自己專屬的游戲方式。今天分享的,是根據微信后臺常見問題所做的梳。如果你在陪孩子玩兒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或者有好的經驗,歡迎跟我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