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么樣讓孩子正確理解死亡
人類的生老病死是一個循環的過程,每個人都逃不開死亡的命運。在中國,&ld;死亡&rd;是大家很避諱的詞,人們都不愿談及死亡,但是正式于我國傳統觀念的問題,導致很多孩子們喪失了良好的死亡教育。大家還想看其它家庭教育相關的內容嗎?請看
普通人很少能直面死亡,但在醫院的急診科醫生則完全不同‐‐急診科每天都在上演生離死別。中日友好醫院急診科張國強在急診科工作了20多年。他說,即便是他面對親人的離去、面對患者的離去也不可能內心沒有波瀾,&ld;只不過醫生在患者或者親人離去的時候更沉穩、更鎮定,更有條。&rd;
張國強還記得十多年前,有個17歲的女學生來到他們這里就診。小女孩最初只是感冒,等她到中日友好醫院急診看病時,已經發展到循環不好、血壓不穩定了。不過,小女孩的意識仍然很清楚。&ld;我記得特別清楚,我們把她送到搶救室的過程中,她拉著我的手、看著我說:&ls;我是不是不行了?&rs;&rd;張國強躲開了她的眼睛,&ld;從病情來看,確實非常嚴重。&rd;張國強知道小女孩的病是暴發性心肌炎,但他還是說:&ld;沒關系,你到我們這兒,我們肯定盡全力。&rd;考慮到小女孩之后可能會出現的一系列情況,醫院把所有的搶救設備和儀器搬到了搶救室。但是20分鐘后,女孩病情就急劇惡化,出現了致死性的心律失常,很快離開了。&ld;在搶救中,我們看到了白發人送黑發人那種情景,她的父母就跪在那里……&rd;
在這個女孩離開之后,張國強一度不想當醫生,&ld;我覺得醫生也很無助。&rd;他曾經彷徨,但后來他明白:&ld;雖然在救治方面醫生或許不能逆轉病情,可我希望在這個過程中給病人以尊嚴,給病人、家屬以安慰。&rd;
一個人瀕臨死亡之際,他的親朋好友便會產生一系列心反應,這就是居喪反應。&ld;白發人送黑發人的居喪反應是所有居喪反應中最嚴重的一種。&rd;王彥玲說,居喪反應主要是心沖擊帶來的心反應,包括想逃離人群、回避親人死亡的現實、過度內疚等;還有一些家屬會執意完成死者未竟之事,而不考慮它是否重要。其實,居喪反應是一種正常的心反應,根據每個人的心承受度持續的時間長短不一,有的人很快能從居喪反應中走出來,有的人則持續的時間比較長。即使最嚴重的居喪反應一般也就持續約兩個月左右。&ld;如果親人離去半年后還不能從居喪反應中走出來,就必須要求助于專業的心咨詢師。&rd;
一個人出現居喪反應后,最重要的就是要重新建立生活的意義。&ld;為什么孩子離去后的居喪反應是最重的?&rd;王彥玲說,在我國,絕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這就導致一個家庭往往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實際上是一個家庭的精神支柱。一旦這個支柱塌了,對家庭成員的影響可想而知。這種情況必須要重新建立生活的意義,要讓他們知道,生活中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居喪反應會慢慢變得淡下來。一般來說,5年之后,即使是最嚴重的居喪反應的人也能夠相對平靜地講述親人離去的事情。
最近幾年來,心救援已經成為一些災難事件發生之后的&ld;標準配置&rd;。5&iddt;12汶川地震后,北京安定醫院的專家們曾經到四川災民的帳篷里面為他們進行心干預。去年4&iddt;20蘆山地震后,北京的心專家再度奔赴災區。前段時間,馬航客機失聯后,北京回龍觀醫院的專家們分批走進家屬住地,截至目前已派出18名心援助專家與120、999一起參與機場和乘客家屬住地的醫療保障工作。參與心保障工作的醫院心專家們每天早晨6點多開始工作,一直要到晚上十一二點,等所有乘客家屬都回房間后才能回去休息,而且24小時開通心專線,隨時接待家屬心咨詢和隨時處置各種突發事件。
王彥玲說,&ld;親人去世&rd;這樣的危機實際上每個人都不可避免,不可能每個人都能找到一個心專家來進行心疏導,因此,亡者家屬的親朋好友就是最好的心危機干預者,在此大難時提供心幫助,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這時候,懂一點點心知識非常重要。其實,面對死者親屬,重要的一點是減少不當措施。比如,人們往往不敢把真相告訴死者親屬,結果時間越拖越長,謊話越編越多,反而造成許多矛盾和心壓力。&ld;一個人最痛苦的時候就是不知道結果的時候,這種時候對一個人的刺激非常大;一旦事情完結了,痛苦反而會更快地過去。&rd;很多參加過高考的人,經常會夢到考試的場面,這說明高考對他來說屬于一種&ld;重大刺激&rd;,遇到精神緊張的情況,就會夢到高考的場景。
一般親人離去后,活著的人會經過1到2周的混亂期。其他的人要幫助居喪反應比較重的人盡量避免接觸能夠觸景生情的環境,比如可以改變居家環境或者到其他地方去住一段時間。現在有些人信仰宗教,&ld;不管是信佛還是信上帝,宗教對死亡的解釋,能夠起到心靈慰藉的作用。&rd;王彥玲建議那些出現居喪反應的人,可以多與朋友談談,傾訴一下,也能夠減輕壓力。而他的朋友們要盡量傾聽他的宣泄,而不是說&ld;你別哭,要堅強……&rd;適當增加運動也能夠減輕居喪反應。&ld;親人離去后,不要悶在家里,要多出去走走,可以到商場等人比較多的地方,也可以去曬曬太陽。生活要盡量規律,按時起床,按時睡覺。&rd;王彥玲提醒,如果一個人兩個月后還不能從居喪反應中走出來,還是不停地&ld;閃回&rd;一些場面,最好找心醫生看看。王彥玲曾經接診過一個患者:她的哥哥去世半年后,嫂子都不哭了,可她還經常哭。&ld;出現了這種應激障礙,必須要借助專業人士的專業指導。&rd;
幾乎沒有人在一生中能永遠躲開死亡對心靈的沖擊。一個人如何面對自己的死亡?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這些都需要我們去學習。現在孩子們接受的教育五花八門,從課堂內延伸到藝術、科技、體育……但對于死亡的教育幾乎為零。&ld;家長在對孩子進行風險教育、減災教育的同時,最好也可以加上對死亡的教育。&rd;王彥玲說,清明節就要到了,可以帶孩子去祭拜已經故去的親人,看看墓碑,告訴他們這也是人生的一個過程,沒有那么可怕。不要老用鬼神嚇唬自己、嚇唬孩子。只有家長能夠正確面對死亡,才能夠讓孩子正確面對死亡。
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死亡都是一個沉重的話題。當我們看到很多西方人平靜地處自己身后的財務,坦然談論和面對死亡的時候,都會覺得他們真有勇氣。但其實他們也對死亡心存恐懼和疑惑,只不過各國的習俗和宗教有所不同而已。對于這個任何人都無法回避的自然規律,世界上很多國家開設了正式的教育課程,幫助人們正確地認識和面對它。
死亡教育包括死亡的本質及意義,對死亡及瀕死的態度、處及調適。研究者普遍認為,死亡教育目標是帶給社會更多溫暖,令人們更加正視生命。
在國外,死亡教育已相當成熟。上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從幼兒園到大學都逐步開設了這門學科,醫院和社會服務機構也有相關座談會、研習會。在英國和德國的小學課堂上,殯葬業人員或護士會教授人死時發生的事,并讓學生模擬遇到父母車禍身亡等情形時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