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安撫孩子的負面情緒
孩子受了委屈、學習不順利、生活中和家庭中的矛盾都會對孩子產生負面情緒。作為家長,應該正確的引導孩子這些負面情緒的發泄,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發泄的渠道,給孩子提供安靜的環境。去傾聽孩子的心聲等等。下面我們一塊來了解一下父母如何安撫孩子的負面情緒吧。
沒有哪個父母喜歡孩子哭,經常會聽到父母對孩子說:&ld;不許哭了!&rd;&ld;哭夠了沒有?&rd; 其實,一個人在適當的情況下流出眼淚去表達自己的感受,本是無可厚非的。我小時候就是一個特別能哭的孩子,照老人的說法,就是&ld;往死里哭&rd;。為了一件不如意的事,哭上個把鐘頭很平常。而大人對待我的辦法,往往先是哄,然后是罵,最后就是不不睬了。他們說:&ld;哭累了,自然就不哭了。&rd;
其實,我每一次都不是因為哭累了才停的,他們永遠都不了解我在個哭泣過程中的感受。一開始我是真的很難受,所以哇哇大哭;后來發現大人的話根本解決不了我內心的痛苦,我就變成了悲啼;再后來,無人問津了,如果立刻停止哭,我會覺得自己很下不來臺,所以接著抽泣。我的心里覺得很堵,而哭著哭著、就這么胡思亂想著,慢慢就感覺輕松一些,不那么堵了,好像把什么東西釋放出來了。每當有這種感覺的時候,我自然就會停止哭泣。
我想,即使在成人之后,這種感覺也是有的。哭,就是一種發泄的渠道。
當孩子痛哭不止的時候,只要父母簡單地用慈愛的聲調說:&ld;你的眼眶很紅啊&rd;或&ld;你要哭一場才會舒服點嗎&rd;,孩子的眼淚可能立刻就奪眶而出。哭過之后,也許你也不用細究緣,孩子的心靈就已經經過一個凈化的過程,而且與父母的關更加親密起來。
一看見孩子鬧情緒,有些父母就感到煩躁不安,其實孩子愿意在父母面前表達內心的感受,正表示他對家庭存有一定的信心和安全感。所以,當孩子鬧情緒時,父母并不需要立即喝令孩子收拾情緒。如果可以的話,盡管讓孩子有些時間來發發脾氣,等他的脾氣安靜下來之后,再慢慢了解情況和教導他如何處不快的情緒。心學的研究證明,偶然發一兩次脾氣、哭一場對精神健康是有益的。
有些時候,孩子會把一些不快埋藏在心里,不想讓別人知道,他們那種小心思也是很微妙的。比如我們開頭所說的那個小男孩,就是在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熊壯壯也會這樣,如果我出差或哪天晚上回來得很晚,他一定表現得特別乖,比我在家時省心多了。就算把他一個人放在爺爺奶奶家4個星期,他也每天都是超級乖寶,讓爺爺奶奶更加疼愛,還一個勁兒地對我說:&ld;你看他沒事兒吧?高高興興的,有什么不放心的?&rd;
但是,我卻能感覺到他的內心和表現并不一致。4個星期后我去接他,胳膊剛在車窗露出來,他就斷定:&ld;那是媽媽!&rd;一見面,他并沒有如我想象中的那樣撲過來,反倒有一點矜持。奶奶開玩笑地說了一句:&ld;你不回北京了?&rd;他才哇地一聲大哭起來,哭得全家老少心里發毛,我卻笑道:&ld;好了,這口氣終于發出來了。&rd;
當孩子表現得異常平靜時,善解人意的父母可能從孩子的一聲不響中嗅覺到空氣中的沉悶氣息,那平靜的內里可能隱藏著驚濤駭浪。更多的時候,我們可能會面對悶悶不樂的孩子,這時,父母應該怎么做呢?其實不用馬上去問個究竟,應該讓孩子有一些獨處時間,當他獨自悶了半天,你再去問他,他不向你傾訴才怪呢!相比在他還未準備好時去問他,這樣的效果不是事半功倍嗎?
孩子肯定會有挫折感,因為他們的能力總是有限,而想要嘗試的事情又太多。探索本身是件好事,但在探索的過程中有太多的失敗體驗就不好了。
我們經常會看到孩子因為做不好一件事而氣急敗壞。有一天下著小雨,我看到路上有母女倆在爭執。小女孩有3歲左右,非要自己打傘,卻怎么也打不好,那把傘對于她來說還是比較沉的。傘東倒西歪,雨卻越下越大,媽媽能不著急嗎?
于是,媽媽堅決要把傘奪過來,小女孩當然不干,拼命地叫:&ld;我要自己打!我要自己打!&rd;
&ld;你打不好,一會兒我們就全都淋濕了!&rd;
&ld;我打得好!&rd;小女孩還是嘴硬,努力地想把傘打好證明給媽媽看,可她越使勁,傘越是不聽話,于是她開始大哭起來。
媽媽軟了下來:&ld;來,媽媽給你打著。&rd;
小女孩的也很充分:&ld;你太高了!我打不著!&rd;
媽媽可能沒想到女兒會說出這么有的話,停了一會兒,她對女兒說:&ld;你握到傘桿中間試一試。&rd;小女孩將信將疑地試了試,媽媽在一旁幫助她,果然,傘穩當了許多,小女孩也不哭了。
在孩子遇到挫折、情緒十分低落時,父母千萬別說:&ld;真沒用,動不動就流淚。&rd;也不要說&ld;做不好就別做了&rd;之類的話,這些話對于孩子當時所遭受的挫折毫無幫助,反而會加重孩子的失落感,因為他從父母那里都得不到同情和解。提供適時恰當的幫助才是最實用的,即便孩子拒絕大人的幫助也沒關系,那說明他還有承受挫折的能力。
孩子是最不懂得掩飾情緒的人,特別是在快樂的時候。他們可能會喋喋不休地向你述說愉快的和感受。幼兒園老師告訴我,如果熊壯壯哪件事做得非常好,得到了老師的表揚,或者周末又跟爸爸媽媽去了什么新鮮的地方,那么他一定要向班里4個老師都&ld;稟告&rd;一遍,一個都不能落下。
熊壯壯在家里也是這樣,一件事反反復復說八遍,說得你都能原封不動地復述出來,但只要他沒盡興,就還會沒完沒了地說下去,而且要求你必須每一次都有同樣熱烈的回應。他爸爸甚至開始懷疑:這孩子是不是太嘮叨了?男孩子這樣可不好。可是我每次都會耐著性子聽完兒子的&ld;嘮叨&rd;。
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重復述說一件小事沒什么意思,其實,我們更應珍惜這些聆聽的機會,不妨先去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和感受,這是與孩子分享其內心世界的絕好機會。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首先必須要有正確的聆聽態度,包括誠懇、開放、接納、熱情和非批判性的心境。在感受到我們的這些態度之后,孩子才會樂意向我們表達心聲。然后用我們的眼神、表情或手勢,讓孩子明白我們對他的話很感興趣,于是他會繼續跟我們說話。
為了更進一步表明我們在非常認真地聆聽者,我們還可以說&ld;讓媽媽把你剛才說的重復一遍,你看我說的對不對&rd;&ld;你要表達的是這個意思嗎&rd;等,這樣既能保證我們真正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還會使他深深感受到我們的真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