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有錯誤行為,懲罰不是好辦法(2)
我們很容易被懲罰最初&ld;卓有成效&rd;的假象所迷惑,繼而在改變寶寶行為的&ld;斗爭&rd;中陷入懲罰的怪圈。而事后我們卻會沮喪地發(fā)現(xiàn),懲罰終究還是無濟于事。實際上,懲罰對于被罰的人來說只是一種負面的刺激,它最初具有的那種威懾力會隨著懲罰次數(shù)的增加而減弱。因為人類與生俱來就有一種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不管什么樣的刺激,即便這種刺激最初帶給我們很強烈的震撼,刺激多了,我們就適應了,習以為常了,不會再給它以格外的關(guān)注,所以有&ld;久而不聞其香&rd;,&ld;久而不聞其臭&rd;,&ld;熟視無睹&rd;一類的生反應。
當我們聽到爸媽控制不住自己激動的情緒對著寶寶大聲吼叫&ld;跟你說過多少遍,不許……不許……你就是記不住!&rd;的時候,真正需要反省的其實是爸媽,而不是寶寶。經(jīng)常性的懲罰會讓寶寶變得越來越皮,無視懲罰的存在。這就是為什么那些沒怎么被懲罰的寶寶往往更乖巧,而那些經(jīng)常挨罰的寶寶反而更頑劣的根本原因。
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現(xiàn)象:在寶寶學說話的階段,他特別喜歡重復我們剛剛說過的話,如果你對他說:&ld;寶寶說,我要吃飯!&rd;他會跟著重復:&ld;吃飯!&rd;你再說:&ld;寶寶不吃飯!&rd;他通常也會重復:&ld;吃飯!&rd;最后這兩個字往往會在他腦海中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對那個&ld;不&rd;字,他反而會比較淡漠,因為他關(guān)注的是&ld;吃飯&rd;這個行為本身。我們成人也是如此,當聽人談論自己并不怎么感興趣的話題的時候,常常也會存在類似的現(xiàn)象。
爸媽懲罰寶寶的目的雖然是為了改變他的不良行為,但是任何類型的懲罰方式都是針對行為而來,突出的重心反而是不良行為本身。所以,當我們一邊懲罰寶寶,一邊沖著寶寶吼叫&ld;不許打人!不許亂扔東西!再打人,再亂扔東西,我就……&rd;之類威脅的話的時候,他接受到的最多的信息恰恰就是&ld;打人&rd;、&ld;亂扔東西&rd;,除了&ld;打人&rd;和&ld;亂扔東西&rd;,他不知道還有別的什么行為是被允許的,于是,爸媽這種處方式會將寶寶關(guān)注的重心轉(zhuǎn)移到那些不被允許的行為本身,當下次再遇到同樣的情景的時候,他可能就會想不起別的解決方式,相反,因為懲罰帶給他的深刻記憶卻會更多地誘使他去&ld;打人&rd;和&ld;亂扔東西&rd;。這樣一來,我們的懲罰自然就會背離初衷,進一步強化寶寶的不良行為。
每個有寶寶的家庭都會看到類似的情景:媽媽對寶寶說過多次不許碰電源插座,當媽媽發(fā)現(xiàn)寶寶有這樣的企圖的時候,立刻大喊:&ld;不許碰電源插座,危險!&rd;寶寶不僅不會停下來,反而會更為頑皮地走上前,將手伸向電源插座。于是,媽媽情急之下不得不&ld;啪&rd;地一聲,給他來上一下。雖然被這樣懲罰過多次,但是寶寶的這種行為并沒有因此遞減,相反,他甚至會故意去做這樣的事情,有時候甚至一邊走向電源插座,一邊對著媽媽壞笑,當媽媽沖他喊叫或者舉起手假裝要去打他的時候,他會停下來,過一會兒繼續(xù)這種行為。
類似上例所描述的,懲罰之所以不生效,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給予了寶寶一種變相的關(guān)注,雖然這種關(guān)注不是那么令人心情愉悅,但是對于寶寶來說,成功地吸引爸媽尤其媽媽的注意是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所以即便他受到了懲罰,他也會不惜任何代價地通過他的行為更多地吸引爸媽的注意。在寶寶表現(xiàn)不錯的時候,很多爸媽都會因此松了一口氣,趕緊抓緊時間干點別的事情,或者略微休息一會兒,但是只要他表現(xiàn)不好,爸媽關(guān)注的重心就會回到他的身上,于是,他就會一再利用這種搗亂的方式來扭轉(zhuǎn)局面,讓爸媽將注意的重心轉(zhuǎn)移到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