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的長大,孩子對世界有了一定認識之后,對于父母的言行有了自己的看法,不再言聽計從,產生叛逆心,盡管形成獨立思考了,但是卻對父母造成很多困擾。為什么會叛逆?多大程度上的叛逆是合適的?怎樣安然對過叛逆期?如何引導孩子走過叛逆期?父母心里一直有這么多的疑問。下面小編帶各位父母來解決這些問題。
心模式的發生和轉變:
1、在嬰幼兒時期,本能為基礎的思維模式構成心模式,于在基本認知功能形成階段,主要行為是接受和模仿。似乎對什么都好奇,東張西望,嬰兒模仿能力很強,但是并不知道什么意思,也沒有&ld;你&rd;&ld;我&rd;之分。偶爾會笑和哭,哭笑也是本能性的,有幾種情形會觸發笑,幾種情形會觸發哭。
2、當孩子兩歲左右,開始認識&ld;你&rd;&ld;我&rd;的概念,于是有了占有欲,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別人的,并且逐漸發展出交換概念。對于不同人區分對待,對父母產生依戀。
3、當孩子再大一些后,就會對不同事物表現出好惡,有了選擇。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會探索、希望得到。好奇心是人類探索大自然的重要驅動力,也是學習技能的重要驅動力。孩子能夠不厭其煩地擺弄喜歡的玩具,從中訓練活動技能、建立空間、顏色、形狀等概念。
4、注意與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邏輯思維是在主動注意的基礎上逐漸產生的。孩子開始學會觀察,因為水滴到紙上所以紙濕了;因為我按了開關所以燈亮了。邏輯思維有助于人們正確地認識和解事物,形成人類特有的思維方式
5、原因探索。經常會問很多&ld;為什么&rd;,嘗到邏輯思維的威力,并努力建立一個性的思維世界。于是興趣大增,什么都要問,并且與父母交流。這個時期,還是對父母的崇拜和信任達到最大值。
6、形成自己的認識和主張。當孩子到5、6歲的時候,開始有了自己的主張,這代表孩子的認識已經達到一定的自信程度。比如有一天孩子說我要自己一個人睡,我要自己做算術題,我要自己洗衣服。要求自己做是獨立性的表現,人需要證明自己的能力,當覺得自己有能力的時候,就會表現出來,做好了,就會非常得意。這種自我激勵作用促使孩子走向獨立。
7、開始違抗家長的命令。父母說該睡覺了,孩子卻說&ld;不,我還要玩一會&rd;,父母給孩子夾菜,孩子說我要吃那邊一個。違抗命令成為一種嘗試行為,這是創造性的開始,通過違抗命令看看還有什么可能性,看看家長會有什么反應。這個時候的孩子非常調皮,經常做出一些讓家長無奈的行為,將顏料弄得到處都是,還樂此不疲。至此我們已經能夠解為什么孩子會叛逆了。
從對物品的探索到對父母態度的探索,探索是人類發展的根本動因,探索也造成了很多損失和矛盾。引導孩子的原則是讓孩子順利、盡快完成階段能力構建,充分獲得階段能力,并為開啟下一階段打下基礎。心的過早開發不是好事,但是一個階段完成后開發下一階段,就是瓜熟蒂落,是順成章的好事。過度開發比如過分貪玩也不好,這種失衡可能給個成長期的教育帶來困擾,甚至停滯在某一階段不能自拔。控制的核心就是在恰當的階段輸入恰當的訓練量,這也如同人吃飯,過饑和過飽都是有損健康的。
8、困擾期。逆反期之中、之后,就是困擾期,這種心的激蕩幾乎是相伴而生的。于逆反,孩子經常遭受挫折,家長一方面要承受孩子的叛逆,一方面又要幫助孩子糾正錯誤帶來的問題,此時家長處于痛苦之中,唯有在愛作用力下才能夠勝任此等重任。在孩子逐漸成熟時,也增進了孩子與父母的感情,孩子逐漸不再叛逆,重新回到父母的懷抱。
孩子叛逆是心成長的必經階段,應該以平常心對待,也應該積極應對,調自己的心態去適應,否則就會造成與孩子的矛盾,如果過分壓抑孩子,會影響孩子的創造性,而過度縱容,甚至會造成很多危險。告訴孩子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伴隨孩子安然度過探索與挑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