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纏著想買東西怎么辦
在當代社會,生活富足了,出現了父母對孩子溺愛及孩子對父母要求的矛盾,父母會不論是什么要求都會盡量的滿足,以體現對孩子的愛,可是小編認為這樣的行為只會讓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那么應該如何對待這個問題,小編作出了以下分析:
心專家、親子家庭教育專家于東輝指出,延遲滿足其實是一種挫折教育,培養延遲滿足能力不等于父母對孩子合要求也不去及時滿足。這里有一個清晰的標準,就是以三歲作為一個重要的分界線。
因對過度照顧孩子而導致溺愛的現象擔心,英國一位知名的兒童學家溫尼科特先生曾做過專業的研究,最后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規律,那就是如果父母在孩子三歲之前,對于孩子的合要求不及時回應,孩子就容易對個世界產生負面與錯誤的看法。所以,這時要盡快去滿足孩子的合要求,而不需要延遲滿足。但如果孩子在三歲之后,父母仍然保持這種對孩子盡量滿足的狀態,等到孩子六歲之后,他會覺得世界上的任何東西,都得到得過分容易,而喪失了追求與努力的動力,最終呈現出溺愛的問題。所以,比較好的做法是在孩子三歲之前,盡量滿足孩子的合需要,三歲之后,可以適當做一些延遲滿足的訓練了。
華南師范大學教授、國際分析心師高嵐說,延遲滿足的背后是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家長想要通過它去培養孩子某種品質時,在這個過程中與兒童的互動必須要保持一貫性。
&ld;所謂延遲滿足,就是給孩子一些限制和挫折,但如果家長的規則總是在變,孩子會搞不清楚情況,家里的所有成員在對一些規定性的事情上要一致,不能奶奶說&ls;等五分鐘再下樓&rs;,然后爸爸說&ls;洗完澡再下樓&rs;,爺爺和媽媽又是另外兩種不同的要求,如果大人們經常這樣變來變去,所有的延遲都是沒有用的。&rd;高嵐強調說,還有一種情況是,在環境發生了變化后,限制&ld;規則&rd;被打破,孩子也容易產生混亂。比如孩子在家里,媽媽的通常做法是要求他吃完飯才可以玩玩具,可一旦換了不一樣的環境,例如在外公家,當孩子突然來情緒哭鬧不吃飯要去玩玩具時,媽媽準備按照在家里的限制&ld;發令&rd;,而旁邊的外公馬上遞上了玩具,如此一來,常規的限制被打破,小孩易被周邊情況搞混亂,所以,大人之間,也要做好溝通和統一。
于東輝提醒家長,延遲滿足的訓練不能過度,否則就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延遲現象的背后,其實是說明孩子有足夠的忍耐力,對自己的各種欲望,有適當的壓抑與控制能力,能夠性與合地安排自己的人生。但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壓抑與控制能力過分的話,人也會變得過于性,缺乏激情。這對人生來說,并不是好事。所以,較佳的方法,是讓孩子有適當的自我控制能力,其中的尺度,要把握得較好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