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挫折教育 父母應注意六點
家長朋友們,挫折教育一個特別容易被忽視的部分就是培養孩子積極的心態。不管遭遇什么,如果父母能引導他看到這個事件背后積極的意義,再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并且,這個辦法行不通,再想別的辦法,那么,孩子在這樣的引導下成長起來,他自然就會成長為一個勇于面對一切困難的堅強斗士。下面就來跟隨編輯一起來了解一下有關這方面的知識吧。
挫折教育是指讓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遭受挫折,從而激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以達到使受教育者切實掌握知識的目的。在教育過程中,對受教育者進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實施挫折教育中家長易犯的兩個錯誤
粘先生:在社區舉行的寶寶才藝比賽中,最終只有三個小朋友獲獎,他們在臺上喜笑顏開。臺下沒有得獎的孩子默默無語、表情嚴肅,我們當家長的也是如此。后來有個女孩扁著嘴小聲抽泣,接著所有沒得獎的孩子也都哭了。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只能安慰孩子:&ld;沒關系,輸就輸吧,得獎的小朋友還沒有咱們演得好呢。&rd;
專家:
孩子為比賽輸了而哭并非壞事,既是情緒的自然發泄,也是一種爭強好勝、要求上進的表現。此時家長不能告訴孩子&ld;輸就輸吧,沒關系&rd;,否則會助長他無所謂的心態,而是應該幫助他分析失敗原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讓孩子有收獲。
馮女士:在幼兒園舉行的公開課上,很多孩子并不想發言,小手偶爾抬起一點又立刻放下,再扭頭看看媽媽的臉色。不少媽媽都拉著臉、緊皺眉頭,用期待的眼神要求孩子盡快發言,于是孩子不得不勉強舉手。
專家:
家長首先必須改變自己的觀念,不要把想當然的想法強加在孩子頭上,給孩子更多選擇,讓他(她)做喜歡的事情,真正從內心去激發抗挫能力,知道跌倒了該如何爬起來。
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家長們應該分為四個階段循序漸進地對孩子進行&ld;治療&rd;。
孩子的挫折教育在出生后就應該開始。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家長格外的照顧與養育,家長應該積極的與孩子建立健康的親子關系,讓孩子對家人及環境產生美好的信任感覺,為與孩子的溝通打下基礎。
當孩子可以站立、行走了,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讓他自己獨立去完成,不要總是抱著或者幫他邁步等。孩子動作發展的同時也是心的不斷發展完善。孩子稍大后,可以讓他試著料自己的生活,在自的過程中能夠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并遷移到以后的生活和交往中去。
平時我們總會教育孩子要助人為樂,并且也在身體力行地幫助孩子。然而有時候需要孩子獨立完成的事情,卻給予過多幫助的話,反而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只要是孩子有興趣的事情就鼓勵他獨立去做。
孩子步入課堂后,傳統的教育重視數邏輯和語言表達能力,但這僅僅是學習的一個層面,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的求知欲,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少孩子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這就是他在思考問題的表現,此時,家長應該耐心解答,即使是自己回答不出來的問題,也不要怕丟面子,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閱書籍、進行試驗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