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記者講好故事特別節目有感及心得
在現場,記者們看到,為了不影響舊房改造進度,當地政府請人將建材用螞蟻搬家的方式,一點一點運過塌方點,再通過三輪摩托運進屯里。弄豪屯老蒙的夢想被記者們用各種新聞語言“講”成了故事——老蒙是弄豪屯貧困戶,他的夢想就是既能住上新房,又能讓十幾年前耗時數年才建起的石頭房也留下來。板升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貧困群眾的訴求,從資金、人力、物力上全面扶助他們建起了新房;同時從留住鄉愁出發,保留了如今還結實的石頭房子。老蒙終于圓了安居夢。
好眼力發現好故事。精準脫貧攻堅戰開展4年多,新聞報道數不勝數,記者如何避免眼力“疲勞”發現好新聞?采訪團記者緊扣中央和自治區的最新精神,緊盯活動宣傳重點,挖出了一個個好角度,寫出了一篇好新聞。習近平總書記對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作出重要指示,環江和毛南族成近期報道的熱點。在按既定路線采訪的同時,采訪團記者主動將目光對準正在建設的貴南高鐵,從高鐵建設促脫貧、鞏固脫貧成果角度,采寫出了一個個好故事——下南鄉的譚曉瓊因疫情影響無法到廣東務工,就到家門口的貴南高鐵項目五號合拌站應聘,經過技術培訓后,她成為一名攪拌機操作員,學得一門過硬的技術;川山鎮東山村一片120畝荒地,由于高鐵施工便道的修建成了黃金寶地,村民們將其開發成扶貧產業園,種上旱藕、毛竹等,拓寬了增收路子。
都安瑤族自治縣“貸牛還?!薄百J羊還羊”、養蜂產業已屢有報道,如何才能寫出新意?廣西日報記者將三個產業“串”起來看,敏銳地發現三個產業都有完整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寫成了角度新穎的采訪手記——《利益聯結好 產業快步跑》。
好腦力寫出新高度。7天行程下來,廣西日報記者農芝深受教育。在都安的深度貧困村,“雄心征服千層嶺,壯志壓倒萬重山”的不屈精神讓她驚嘆;在環江,貧困群眾為了擺脫貧困過上富裕的生活,大力發展果樹種植、牛羊養殖、種桑養蠶等產業,讓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人民群眾是時代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農芝深有感觸。年輕記者張安然,以前對脫貧的理解,就是讓貧困群眾變得有錢。隨著采訪活動的深入,她結合所見所聞,不斷感悟思考,對脫貧有了新認識:脫貧不僅是物質生活越來越好,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改變,貧困群眾變得更自信更勤勞,精神上的“富裕”與錢包里的“富?!倍家粯又匾?,她以“青年記者一線行VLOG”的形式,采寫了《儲存希望的一個個水柜,“長”在大化深山里》《記者“桃花源”里失聯3個小時,被一只“致富?!背蹲×恕返壬鷦拥膱蟮?。
好筆力讓故事更精彩。全團記者們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克服舟車勞頓,用群眾的視角和語言,寫出一篇鮮活的、吸引人、打動人的精品佳作。《家有讀書郎 貧窮不會長》,講述都安下坳鎮高王村殘疾家庭蒙炳周堅持讓3個孩子讀書,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故事;《“四兩”撥“千斤”》用民間俗語為標題,形象闡述了粵桂兩省區協作培育創業致富帶頭人所產生的強大引領示范作用……
6月14日,在上林縣北林村蛋雞養殖基地,村民正在分揀、包裝雞蛋外運。
脫貧攻堅是干出來的,靠的是貧困地區干部群眾齊心協力苦干、巧干。此行采訪,記者們所行之處,見證和感受著廣大干部群眾同心勠力斬窮根的決心和勇氣,堅信廣西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與全國人民一同奔小康,指日可待。
好記者講好故事特別節目有感及心得篇1
歷時3年,17名記者,跑53個小區,寫61個版面……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大河報《解救“懸空老人”》的故事再次走向全國。
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宣傳思想戰線不斷增強“四力”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宣部、中央網信辦、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記協今年繼續舉辦第六屆“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活動。6月23日14:30,巡講活動將以網絡直播形式“全國開講”。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在內的全國15家媒體的15名記者在線直播,講述他們在踐行“四力”新聞采訪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
最近3年,大河報記者團隊接力聚焦“懸空老人”,持續追蹤河南老舊小區加裝電梯進程,推動河南省、市、區三級加梯政策的出臺。特別是的系列追蹤報道,獲得中宣部表揚和河南新聞獎一等獎。網絡直播現場,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大河報記者楊書貞將代表河南媒體同仁以《解救懸空老人》為題,講述河南黨委政府的民生情懷和媒體的責任擔當,再現一批心系民生的新聞人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奔走的姿態和為民的初心。
據了解,記者楊書貞去年10月參加全國第六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經層層選拔躋身“全國30強”,榮膺“優勝選手”。去年12月,楊書貞作為全國巡講團成員前往北京、石家莊、太原、商丘、新鄉、洛陽等地現場講述“河南好故事”,傳遞“大河好聲音”。先后走進新華社、北京大學等單位,與宣傳文化部門、當地黨政機關、高校師生分享《解救“懸空老人”》的故事,展現了新時代河南新聞工作者努力踐行“四力”的精神風貌,展示了河南新聞戰線取得的豐碩成果。
好記者講好故事特別節目有感及心得篇2
看了“好記者講好故事”視頻,感慨良多,在此略書幾筆,以表心跡。
最深的感慨是,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在工作中還不忘幫助孩子實現小小夢想、為了讓孩子生活得更好的周益帆是在負重前行;為了能讓家鄉更好地打響脫貧攻堅戰而不停奔波、不斷宣傳的薛春暉是在負重前行;為非洲和平穩定作出貢獻的中國維和部隊是在負重前行;揭露社會丑惡,推動社會更好發展的暗訪記者徐焱是在負重前行。正是這些對自己工作負責、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為祖國和平、為社會發展盡自己最大努力的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
其次,這些“好記者”所講的“好故事”從來不是“天上掉的餡餅”,每一個故事都來之不易。周益帆為了挖掘新聞冒著生命危險前往云南魯甸震中地區,劉舒為了得到一個好故事在樓下苦等26天,由永懷參加維和部隊親歷那些驚險時刻,薛春暉寒來暑往不停奔波,徐焱晝夜潛伏不停追蹤。一條好的新聞從來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得到,能人所不能,需要記者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東西,要求記者必須具有非凡的毅力。
此外,對隱性采訪必須要有正確認識。徐焱在《暗訪那些事兒》中有提到,暗訪必須遵從新聞倫理,記者必須有職業道德,不能為了取得獲得新聞采取非法的手段,如釣魚式采訪。采訪的'目的在于挖掘新聞真實,維護新聞真實性,凡是“非新聞目的”的隱性采訪都是不合理的。任何采訪手段(暗訪或正式采訪)都應該遵守法律和倫理道德的根本原則。記者不僅要挖掘事實真相,還要注意“挖掘”程序的合法性。
最后,新媒體的不斷發展使得新聞傳播渠道擴大、傳播速度更快,使得一個新聞的影響力擴大。新聞不僅向受眾提供信息,還具有宣傳價值,利用新媒體受傳者之間的高度互動性,可以更好地宣傳我國的政策,增進人民對于國家政策的理解。薛春暉參與的廣西電商大集“我為家鄉代言”活動,已經有眾多明星參與并帶動更多的人了解其家鄉,為家鄉的脫貧攻堅做出貢獻。這種“直播+電商”模式,正是新聞工作者利用新媒體不斷創新的結果。
好記者講好故事特別節目有感及心得篇3
今天下午,我們廣播電視學專業的同學聚在一起,觀看了《好記者講好故事》節目并進行了學習。
《好記者講好故事》節目以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四力”要求的10位優秀新聞工作者講親歷故事、談采訪過程、說內心感受等方式,講述了一個個動人的中國故事,充分反映出全國廣大新聞工作者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黨的十九大為新起點、新征程,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的良好形象。這10個故事無不令人感到感動,讓人深刻思考。
而這些故事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由西藏電視臺的澤仁拉姆以“家是玉麥,國是中國”為主題的報道,她講述了在西藏自治區隆子縣玉麥鄉里一家三口守鄉的故事。即使環境惡劣,但因為對國家的熱愛,桑杰曲巴、卓嘎和央宗,這三人用54年的堅守,讓這座孤島以家的名義永遠烙在了祖國的版圖上,保護了他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并等到了玉麥鄉發展的機會,見證了國家的繁榮和發展。雖然我們沒有她們那樣的艱辛的故事,但熱愛這片養育著我們的土地的心是一致的,我們也應該將我們對這片土的愛化作力所能及的行動上的珍惜和保護。
作為廣播電視學專業的學生,我們學習的正好是與新聞、傳播等與記者有關的內容,屏幕上的記者們講述著他們不辭艱辛追蹤到的民間故事時,無不給現在正在學習的我們帶來巨大的鼓舞。作為一個記者,新聞便是他們的生命,而新聞故事內的深度和溫度,他們所追尋的的靈魂。而節目里的這十個記者,有的是地方電視臺,有的是新華社或是解放軍記者,他們報道的新聞有地方的小事,也有與國家息息相關的大事,但這些故事之中都有讓國人感動讓國人振奮的共同的精神—即使是作為一個平凡的社會公民,不管我們的職業身份如何,即使我們手中的力量微小,但是我們都可以盡我們的所能做好我們應做的事情,當好國家公民的義務,這微小的力量都是將我們國家推向前向未來向繁榮發展的動力。小小的火星聚集在一起最終會變成巨大的火焰,當大家都齊心協力時,微小的力量最終會凝聚成強大的推力,推動國家發展。
好記者講好故事特別節目有感及心得篇4
我覺得從此次《好記者講好故事》的節目中,我學到最多的就是如何去講好我們的新聞故事,把新聞實事求是的報道出來。從節目的十個優秀記者的分享中,我看到了一個共同點,她們在分享她們的故事的時候,她們的眼里都放著光,她們都很深情。
我在想,她們在調查在采訪這個故事的時候,她們應該都投入了自己百分百的精力和情感,她們都參與了其中,她們都引起了共鳴,她們都被感動了,因此她們才能說出來感動更多的人。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個西藏電視臺的記者澤仁拉姆,她在去采訪的途中險些遇難,險些為了新聞事業而犧牲,由此我能看出記者對采訪的態度和信念,我也能領會到一個好記者所該有的擔當。其次,比較觸動我的是山東廣播電視臺的崔真真記者,她提到了“融媒體”,是的!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人才就是這種全媒體型的人才,可發掘新聞線索,可聯系,可采訪,可編寫,可報道,可錄像……一個人可以完成整個新聞的生產過程,我們這個時代需要這樣的全媒體人才。我對習近平所說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要求的理解,就是培養全媒體的全方位的新聞人才!而作為新聞專業大學生的我們,要努力學習新聞生產的一系列知識,多思考,多實踐,不怕苦,不怕累。真正做到眼睛能看,腦子能想,手能寫,肩能扛,腳能走。
最后,我們要做人民的記者,用平實的語言去講好我們的新聞故事,深入老百姓,參與到老百姓之中,與老百姓引起共鳴,最后我們始終都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始終都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