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后感個人心得
好記者講好故事你看了嗎?看了“好記者講好故事”視頻,感慨良多,在此略書幾筆,以表心跡。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后感個人心得有哪些你知道嗎?一起來看看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后感個人心得,歡迎查閱!
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后感個人心得精選篇1
怎樣的記者才能夠被稱為好記者?這個聽起來簡單的問題,我在《媒介素養》與《新聞學概論》的課程學習中看著那些枯燥乏味的文字,好像得到了似懂非懂的回答,但是直到觀看《好記者講好故事》這一節目后,我才對“好記者”這一名詞有了更進一步、更清楚的了解與感悟:好記者,不是名利雙收、榮耀滿身,而是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去傳遞每一個“沉甸甸”的故事。
《好記者講好故事》這一節目,利用熒幕的方式,讓優秀的記者們在觀眾面前分享他們記錄的新聞,歷經的故事。盡管每一個故事看似都很平凡,但是就是這些普通的故事,其背后自有萬鈞之力,傳送著滿滿的能量。
令我最受感觸的是記者鄭晉鳴分享的“開山島守島英雄王繼才”的故事。他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去講述著這一個用32年去守護祖國島的男人的故事,傳遞著這個憨厚男人忠誠堅定的精神。“世上的路,總被詩人寫作山高水長;世上的人,總被追問要過怎樣的一生。”鄭晉鳴在講述老王用11680天去恪守忠誠的故事后不禁發問。一個記者或許會花費自己大半輩子離家萬里,在外奔波,行走在別人的家庭與生活中,這樣的一生值得嗎?
老王的故事、老王的精神和我們說,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只要為了心中的那盞燈,一直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就好了。好記者講好故事,傳遞正能量,鄭晉鳴肩負著自己的職責和本分,身懷忠誠和擔當,行走于天下而默默記錄故事、傳播能量。他是好記者,盡他的努力讓觀眾了解背后的故事,感受那些向上的正能量。
好記者應當把黨的“48字職責使命”時刻牢記,堅持腳踏實地、開拓創新。站在鏡頭前分享的記者們,有的體驗著媒體行業的轉型升級,有的親歷了港珠澳大橋的時代建設奇跡,有的“穿梭”在危險戰地之中,有的深入平凡群眾的日常生活……他們,給觀眾帶來的是不一樣的中國故事,卻有著同樣震撼。他們,將那些感動他們的故事與能量分享來撥動我們的心弦。
這樣的記者們,走進別人的生活,再來影響我們的生活,給我們的前行指引著。好記者們的存在,讓這個社會行進多了一束光。作為后起之秀的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將每一個“沉甸甸”的故事講述,將每一份滿滿的能量傳遞,讓這個社會更加光亮。
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后感個人心得精選篇2
今天,我們全家人坐在電視前一起觀看《好記者講好故事》。
這里的每位記者講的都非常出色,十分感人。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位記者欒子洲叔叔講述的《老人與海》的故事。
這個故事講的是欒子洲叔叔在海南采訪的一位老船長,這位船長在知道記者的身份后送給了他一個禮物:一本更錄薄。更錄薄是復印的,叔叔卻拿它當寶貝,它非常重要,因為是老船長蘇承芬老爺爺祖傳的航海記錄薄,上面記錄著南海上很多實用的知識,早期人們出海的重要航海地圖,還記錄著南海周邊島嶼的位置,證明南海島嶼是我們國家的領土重要證據。最后主持人邀請了蘇老爺爺來到現場,蘇老爺爺拿著一個羅盤和真正的更錄薄,講述以前更錄薄怎樣使用,現場老爺爺還講述了以前航海的時候途經每個島嶼都會在島嶼上面立個木牌“中國領土”,下次過來沒有的話重新立,并且記錄下途經島嶼的名稱。
蘇老爺爺一個普普通通的老漁民,他的先輩們很早以前就知道南海三沙周邊島嶼是我們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沙屬于中國的歷史!我們國家的領土神圣絕不可侵犯。
爸爸的話:李偉奇今天看到了許多像蘇老爺爺、邊防戰士……這樣許許多多的愛國人士,他們不怕犧牲,不怕困難,無私奉獻,給了他深深的感觸。也體會到現在的幸福來之不易。培養孩子的愛國情懷,明白了要有一個真誠的心!
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后感個人心得精選篇3
歲月如歌。不知不覺中,第X個記者節已悄然而至,雖然是節,但對我們來說概念不是那么清晰,因為這一天我們大都在忙碌中度過。從踏入報社的第一天起,我就感受到從事新聞工作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作為一名新聞從業人員,最大的感受自然是苦和累。越是重大的節日,我和我的同事們越加忙碌。17年來,無論是奔波在新聞采訪一線,還是面對電腦設計美化報紙版面,抑或是外出采訪、趕寫新聞稿件,加班加點早已是家常便飯而且是義工。別人上網是休閑,我們上網是字斟句酌的編輯稿件,更新網頁內容,或是為美化版面搜索素材。
每個人都期盼幸福,每個人都想擁有安逸、舒適的生活,我也不例外,每當看到別人陪伴著家人孩子享受休閑時光,盡享天倫之樂時,而我卻常常陷于紛繁的事務中,感受到的只有疲備和心酸……當拖著一身疲倦走在回家的路上,空曠的街上只有燈影陪伴時,會感到莫名的孤單;當兩會專刊版面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要結稿出報時,手頭卻沒有一篇完整的稿件,會急得吃不好睡不安;也曾半夜爬起來改稿,也曾凌晨趕往單位策劃設計版面;還記得那個大雪的冬天,到處是茫茫一片,周日下午,接到緊急通知去政府大院隨領導下鄉查雪災,因為打不到車只好深一腳淺一腳冒著隨時都有打滑摔倒的可能徒步趕往活動現場,剛走到半路已渾身是汗,卻又被電話告知活動取消時心底的委屈;難忘春節前夕,霍邱政務之窗更新“迎春書畫展”內容,在短短幾天內將58個版面制作出來,是何等艱難,我只能克服腰頸稚病發作的不適,起五更睡半夜機械般地勞作,身體真的到了極限;那時我動搖了,想過放棄,想過離開……
但是,當一篇稿件見著報端,一張張凝聚著我們辛勤勞作的報紙版面曾現在面前,一期期文化走廊為市民送去精神大餐時,我又有了干新聞工作的動力。成果讓我感受了作為一名新聞從業人員,雖然苦累,但是苦中有樂,累也值得!把人生的青春歲月,奉獻給喜愛的新聞事業我感到自豪,我會驕傲地說青春無悔!
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后感個人心得精選篇4
1支筆、1張紙、1臺攝影機,我想這便是對這個職業最直白的描寫了。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他們的名字叫記者,他們在路上記錄著,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每個記者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記錄這個時期的變遷與發展。
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是新時期賦予新聞工作者的使命任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新聞事業有著虔誠與酷愛,始終堅守在新聞1線是每個新聞記者都遵照的職責所在。“好記者講好故事”已進行了4年,而今年,我作為1個新聞學專業的學生第1次以1個新聞人的角度觀看了這個節目。
“我覺得能夠用平實的語言或是鏡頭記錄到生活當中最真實的故事,這就是1個好故事。當我老去的時候,可能會告知我的孩子,曾我在這樣1個美好的新時期,記錄了很多他人未曾發現的故事。”這是來自山東廣播電視臺的崔真真在上臺講述前說的1段話,她的作品是《為了心中那束光》。記錄他人未曾發現的故事,以后再把故事講述給他人聽,新聞記者做的工作或許就是這樣的事情。而在辦公桌下面放著的那3雙鞋“高跟鞋、運動鞋、雨膠鞋”則記錄了當代媒體發展的進程。融會新聞的到來,讓每一個新聞人都必須變成能夠適應電視、網絡、客戶端等不同平臺要求的多技能人材。向全網實時直播“救濟掉入10幾米深枯井的兩歲半孩子”,這或許是崔真真職業轉型以來印象最深的1件事,也正是全網直播才能夠讓這條新聞進程及時的轉達給每個關心的人。10幾萬次的轉發,每個知道此事的網友都在心里祈禱著,祈禱著所有的工作人員能夠快點,再快點,孩子能夠平安脫險。上千萬人的見證當中,我相信,崔真真的心是最逼真的那1個,她拉近了所有關注事件的人,照明了全部世界。
新媒體的發展,讓新聞從業人員不能不調劑自己的姿態,融會新聞這1概念的誕生也更好的驗證了這類做法。網絡的快捷程度,可讓每一個具有互聯網人及時的看到身旁產生的事,而這些他人未曾發現的事,就需要記者來傳播了,第1時間到達現場,第1時間了解新聞概況,第1時間組織語言,第1時間向大眾傳播。穿著“運動鞋”跑遍每一個事發地點,用穿“高跟鞋”的姿態出現在屏幕當中,抑或穿著“雨膠鞋”進入受災前線。講述中,崔真真對自己的工作頻頻露動身自內心的微笑,由于喜歡記者這個行業,才能不論辛苦,不論做甚么,都覺得是值得的。
“我常常在黑夜中潛伏,在拂曉起身,當你已入眠的時候,我可能就在你周圍不遠處的地方盯著那些黑工廠、黑作坊和那些沒法在陽光下正常運行的非法活動。”這是又1個觸及我內心的1段話,來自北京法制晚報的徐焱在他的作品《暗訪那些事兒》中說出了或許是他在內心憋了好久的話。暗訪,或許對每一個記者來講仿佛是1件不怎樣想做的工作。暗訪意味著記者要隱瞞自己的身份、目的,通過秘密手段取得新聞事實;意味著自己的生命或許會遭到傷害;意味著1點光與1片黑的斗智斗勇。暗訪2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確切如此艱巨。徐焱在講述暗訪、跟蹤天津私屠濫宰豬肉的故事時,帶著1絲絲自豪的感覺,可我看的出來在他背后還有著那晚有可能面臨死亡的恐懼。1個月的跟蹤才摸清黑作坊的規律和目的地,記者此刻仿佛在做著警察該做的事情,發現目標、蹲點、偵察、跟蹤、拍攝,掌握了大量的證據后,聯合警方及相干部門將沒法在光明中運行的黑作坊1網打盡。固然,不能不說,也是由于政府主管部門的配合,才讓暗訪記者們看到了1個好的結果,發揮了為民除害、推動社會的功能。
正如徐焱所說的:“哪有甚么歲月靜好!正式有像我們這樣的媒體人和各行業勇于擔當的人載體大家負重前行。固然,我們媒體人勇于做著1切的努力嘗試,那是由于我們明白,我們背后有人民的支持,有黨和政府做強力后盾。”記者歷來都不是孤獨的,在探訪真相,發掘黑暗權勢,在記者的背后有人民大眾在支持著。新聞人做的是為百姓好的事情,不要怕那暫時的黑暗,由于未來1定是屬于光明的,而暗訪記者要做的事情,我想就是沖進去,為人們照亮前進的道路。而做成心義的事,做能夠真逼真切幫助老百姓的事情,這就是記者的真理吧。
所有的記者都講述著自己所見到的、認識到的、感悟到的故事,而這些故事都是平凡的我們不會去發現的平凡的事。所以只有用心去發現,才能夠感遭到這些故事里所包含的真理。“1代人有1代人的奮斗歷程。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新時期的每位年輕人都具有出彩的機會’,而我們新聞記者的職責,就是通過我們的努力讓真正美好仁慈的東西,永久的發光發亮。”這是來自衡水廣播電視臺的杜寧在她的演講《新聞的導向,記者的職責》中所說的。
在記者的職責中,我認為,找準正確的第2落點、報導角度,拓展報導的廣度和深度,讓大眾了解事情的真相、本質,為大眾指引正確的方向,幫助大眾構成正確的認識,澄清毛病的輿論,是1個重要方面。記者所發的每篇稿子,都應當為人們指引方向。
“做時期的記錄著,做真諦的傳播者,做中國夢的建設者。”在這個媒介飛速發展、融會新聞不斷進步的時期,不管新聞人如何轉型、如何與時俱進,不變的是對記者這份職業的堅守,對新聞真相的探訪,對中國故事的講述,對中國精神的傳播。真正需要記者做的是沖進新聞的第1現場,去找到每個新聞中的中國故事,去講述中國故事,傳播大國風采。
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后感個人心得精選篇5
如果在廣袤的字眼中挑選一個詞來描繪王穎的故事,那一定是“初心”。扛著沉重的機械奔走在江湖風雨,見證著人間冷暖萬物枯榮,在高溫面前冒著危險直播,“上赴傾國難,下陷九龍潭”一定是記者最真實的寫照。
上古有巫,上通天庭,替人間祈福禱告,同時記錄世間行走生靈的歷史,后來形成了史官,一代代史官執筆記錄著社會的發展和流動,傳承著價值和觀念。如今的記者就是史官,他們公正無私,用筆和鏡頭捕捉生活,記錄歷史脈搏的跳動,他們奔走于世界的版圖上,縮小成一個個點,散發著羸弱的光芒,繁多的星塵聯合起來結成了堅固結實的網,兜著碩果累累,彈給人間的是幸福、關心、真相、事實、自由、權利。
王穎在講述中提到的故事,都是一個詞的集中體現——責任感,王穎在火箭發射之際,他和同事用自己的手機在30米之外架穩,開起了手機直播,最后手機被震碎了,但還是有信號,在這樣一種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很難想象他們如何堅持下來,完成了自己的任務。“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社會民生、國家發展都是好記者筆下的重點,他們關注著國家的發展軌跡,傳遞著傳達真相的火炬,追逐著“真”,破除著時間的偽善與丑惡。關注著民生幸福,為人民謀求溫暖和利益。
同時,我也看到了作為一個記者真正應該去傳遞給大眾的東西,不是各種娛樂圈的花邊新聞,不是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記者真正應該看到的,就是王繼山夫婦這種,為祖國的建設實實在在地添磚加瓦卻又因為種種因素被社會大眾所忽略的人。鄭晉鳴先生用自己的行動,9次登上開山島,深入的去了解王繼山夫婦的生活,并且用自己的筆將他們的故事記錄下來,傳播給社會大眾。記者就應該如此,發現那些默默付出的人,將他們的故事傳播出去,讓他們為世人所知,這樣,就是對這些人付出的最好尊重和回報。也正因此,社會就會形成合力,向好的方向發展下去。
王穎選題是初心,也就是娘心,鏡頭聚焦在老人手中的刺繡上,一針一線,密密麻麻的針腳穿織成“娘的心”,這是張衛龐收到的來自習近平母親的針線包。“娘心”就是初心,母親關注著我們的一切,關注著我們的成長,國家也是生我們育我們的搖籃,記者把這一頁頁故事講好,掀過歷史興衰榮辱,陪伴我們一起成長。
王穎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精彩,每一個崗位都在莊嚴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我們每個人的崗位都在接受審視,我們的初心亦是如此,在風雨磨礪之下,我們的初心還是否依舊?我們明白,世俗和圓滑是每個人都會擁抱的,頭頂都會有塵埃,但是否還能欣賞生活中的悲歡離合、喜樂平和?是否還能接受波瀾壯闊的未知世界?
我所學的雖然并非傳媒專業,但同樣作為一個新媒體人,也能體會得到記者和每一個新媒體人的辛苦,背后所付出的一切可能會非常讓人勞累疲憊,讓人們厭煩,要經歷許許多多的磨難和艱難,顛簸流離,薪水一般,他們卻依舊咬牙堅持,無所顧忌,每個人都會產生真正厭惡的情緒,但堅持到最后的,一定是好記者,能講好故事的好記者。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一起走到初心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