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觀后感300
唐山,在經歷了1976年那次大地震后,浴火重生,成為了一座嶄新的城市。但在新的幸福生活里,沒有人會忘記這座城市經歷過的痛苦。這也是《唐山的地震》再一次感動著無數觀眾的原因之一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有關于唐山大地震觀后感300,希望你喜歡。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300(篇1)
昨天晚間也去觀看了電影《唐山大地震》,天崩地裂中人們的慘叫和哭喊……,轉瞬之間的陰陽兩界……,還有震后幾十年仍留在災區人們心里揮之不去的哀傷、壓抑和恐懼……,如今早已在新唐山過著幸福生活的唐山人,有誰能說得清他們內心深處埋藏多少不敢翻開的記憶呢?聽說每年的7月28日,唐山的街頭到處會看到正在焚紙祭奠震災中失去親人的市民,可以想象透過那光耀竄動著的火焰,他們心里追憶的是怎樣濃厚的親情、是何等滾燙的血緣之情!看似只是一場災難電影,可實則正是人世間正在發生或者將要發生的事情,有誰能保證這世上再不發生災害呢……
這世上每個人,無論他從小是怎樣的成長,長大是怎樣的生存,都是爹媽生養人間教誨的一天天長大,無論怎樣的終結,哪一個敢說未曾感受過血肉相連的親情、即或友情愛情之美好呢?正因為如此,才會有了那么多思念眷愛、才有了說不清道不明的糾結無奈惆悵和遺憾。
生命脆弱,生命無常,生命燦爛,生命也堅強!在我們有生的日子里,讓我們為自己也為身邊的親人友人,為所有善良的人,活好自己,即使是一顆流星,也要綻放出光彩。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300(篇2)
看完《唐山大地震》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跟我最愛的人說聲“我愛你”,一切的一切都不能成為不說的理由。
生命有時會給人以錯覺,看似很長,一天一天有著揮霍不完的日子;真正放眼于時空時,才能真切的體會,生命是如此的短暫與微不足道。
做為普通的人,生命的重只是對個體而言,對親人而言,對愛自己和用心在乎自己的人而言。
雖然有句話說出來,肯定會顯得冷漠,但事實也許每個人心里都明白:在唐山大地震中有二十四萬多條生命被吞噬,除了對心懷大愛,趕赴現場用生命之力所能及的力量來施以救援的人們會產生永遠的痛之外,對那些在相鄰城市里生活著的人們來說,只是一時間的震憾和悲憐,除過當時努力提供有限的幫助之外,事后,大多數個體的生活其實與此再無掛牽;對于那些距離更遠一點的人們,二十四萬多條生命的消隕,不過是一個令人震驚和傷嘆的大事故。
《大地震》讓我更加堅信:親情是不變的永恒。一個人能夠傷得了的人僅僅是真正無私愛他的人們(當然罪惡的一類除外)。
《大地震》也讓我理解,現代的好些“愛情”,為何可以隨手而棄,因為好些人以為愛可以輕易得到,或者感覺自己喜歡的比比皆是當然也可以隨手拈來,可悲的是,他們不知道有一種愛暗藏于平靜的生活中,有一種愛叫無可替代,有一愛叫牽心動魂,有一種愛是用生命來譜寫的。
唯有理解了生命之輕與重的人,才能深切地懂得一份情的不易和艱辛,才能夠明白一顆心一旦傷了將是不可彌補的痛,也唯有懂得的人才能做到用生命去珍惜和執著于自己的愛情。
有句話“沒了,才知道什么是沒了。”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300(篇3)
唐山是在地震以后蓬勃發展的一個城市,每當提起唐山這個城市,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曾經34年前唐山那場驚動世界的災難。在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發生里氏七點八級地震,造成24萬人遇難,是近代地震史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被稱為“二十世紀世界十大災難之一”。唐山人在不斷的建設和不斷的發展。現在的唐山已經煥然一新的感覺。去年馮小剛導演來唐拍攝大型電影《唐山大地震》,根據《余震》這部小說改變的,講述了地震以后母親只能在自己孩子中選擇救姐姐和弟弟之間選擇一個人,媽媽選擇救了弟弟,然而姐姐奇跡般的活了讓解放軍救助了。感動的畫面,感動的故事。
今天唐山體育場舉辦萬人首演,這是第一次以唐山為主題拍攝的電影。也很榮幸今天馮小剛導演一起出現萬人首場現場。今天左諾沒有時間,所以就沒有去。很多朋友去現場一睹風采。故事很感動,很多人留下了淚水。演員都盡善盡美的演繹了這場電影。一切都是那么的感動,讓人不由得表達這自己的情感。我曾經問過我媽媽對于唐山大地震有什么要代表的。我媽媽回憶那段地震心里面都有恐懼,畢竟死亡的人數很多,父母都是經歷唐山大地震的人,用自己的真實感受告訴我其中的恐懼,當時的無奈。一切都是那么的突然,一切都是那么的震驚。也許唐山大地震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知道當時的感受,也許唐山大地震太可怕了,可怕到不敢去回憶。
馮小剛導演第一拍攝以地震為題材的電影,他的嘗試給全世界展示了現在正在蓬勃發展的唐山,唐山現在不斷的建設,唐山的不斷發展給年輕的我們帶來了許多的機會,我相信唐山也會發展越來越好,展示給世界不一樣的唐山。曾經對唐山的認知,是有34年前的地震,然后現在展示給世人的是唐山不斷的強大。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300(篇4)
影片結構概述:影片以敘事為主,以片中主人公的感情為線索進行的,把人物的情感與地震發生始末緊密結合起來,透過采用比較,相關等手法,又影片情節感人至深,再有大牌明星的參與和一些搞笑情節的加入,使得影片更具有必須的觀賞性!
影片觀后感概述:影片以一個慘痛經歷唐山大地震的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的,看似是一部紀實片,實則是一部講述人性倫理的情感大戲,影片開端丈夫與妻子十分恩愛,當地震來臨時,為了救自我的孩子,丈夫舍生將妻子推開,自我卻葬身于廢墟之中,和后面王登與研究生的感情觀構成了鮮明比較,這不僅僅體現的是一種人性情感的美,更是對青年男女之間感情是否能經的一種考驗的一種鞭策,還有母親在應對救助兒子與女兒抉擇時,內心的無耐與糾結,這也是對人性的一種考驗,女兒被救出時,和在隨后的幾年里一向對母親當初的做法耿耿于懷,其實母親的心里一向十分的痛苦,正如片中臺詞所說;‘唐山的建筑經過多年重建是能夠修復的,但母親心中的那份傷痛是始終無法修復的。”片尾最后女兒與母親的心節最后得到了解開,母女二人又重歸于好,與片的開端得到了呼應,正好也印證一句話,只要人自有真情在,任何代溝都是能夠逾越的!魯迅先生以前說過;’真正的勇士,敢于直視敵人淋漓的鮮血,"而這位母親在失去自我丈夫和女兒的雙重打擊,任然堅持獨自生活三十幾年,不僅僅體現了對丈夫的忠貞,更是對人性美的一種宣揚,用修改過魯迅的名言講;真正的勇士,敢于直視慘淡人生,一點都不為過!不僅僅刺醒了人的靈魂,更喚起了人的本性,這也就是這部電影能成為最強華語電影的關鍵所在。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300(篇5)
往事不堪回首,但在汶川、玉樹的大地震后,我們都會不約而同的想到了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
地震發生前,一切都是那么平靜,可愛的姐弟倆正在家里睡覺,突然,地震發生了,姐姐從夢中驚醒,她趕忙叫起弟弟,他們的父母拼命回去救孩子,母親被父親拉回安全的地方,父親剛進門,房子轟然倒塌,姐弟倆都被壓在房梁下,母親只能選擇救姐弟之一。母親最終選擇救了弟弟,但姐姐卻奇跡生還,后被解放軍收養,弟弟在地震中失去了一只手臂,他也不愿讀書,自己掙錢,成為了一個公司的老板,姐姐當英語家教養活自己和女兒。32年后一家人的意外重逢,讓他們仿佛再次回到了震后的唐山……7。8級的大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好在頑強的唐山人能重建家園,讓唐山更加繁榮。
“沒了,才知道什么叫沒了。”這句話是影片中的母親(元妮)在地震之后的感悟,每次看到元妮孤獨的身影,對于丈夫、女兒的懷念(她以為女兒也死于地震),對于外出兒子的思念……在32年后母親與女兒的團聚,更是讓人感到撕心裂肺的痛,看到這一幕,我心中涌起酸楚,當初元妮選擇救兒子還是救女兒時該是多么痛苦的決定啊!意外的重逢,讓這位母親又想起了當時的場面,她對女兒的愧疚,畢竟是她自己拋棄了女兒啊!地震帶給這位母親的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她本擁有一個美好的家庭,僅僅23秒,讓她失去了丈夫,還以為失去了女兒……
做父母的,哪個不擔心自己的兒女?元妮擔心出門在外的兒子,年邁的養父面對著失散多年的女兒怒而激動的大喊:“我天天擔心!”是啊,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是只言片語所能表達的,這部影片更加深了我對父母愛的認識,它也讓我明白了當我們面對無法控制的自然災害時,我們只能選擇,選擇舍棄!
如今的唐山已經成為了一座繁榮的城市,它不僅是唐山人奮斗的結果,更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援助,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方有難,八方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