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頭匠500字觀后感
《剃頭匠》是一部由哈斯朝魯執導,靖奎主演的一部劇情 / 傳記類型的電影,文章吧小編精心整理的一些觀眾的影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剃頭匠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剃頭匠500字觀后感【篇1】
剛才坐在胡同口大爺曬太陽得椅子上抽煙,聽著頭頂大柳樹隨風搖擺的聲音,心想這里真配得上歲月靜好的評價,胡同外面是霓虹閃爍紙醉金迷的北京城,而這里是青磚舊瓦安靜的不太真實的四九城,不自覺的就想起了很久前看過的電影《剃頭匠》,一部講述的老北京的變遷和傳統文化的流逝的影片,而最近自己也正在經歷這些,所以突然想聊聊這部片子了。
影片是紀錄片加故事的形式,主人公敬大爺是位真實人物,敬大爺是位當年給傅作義梅艷芳剃過頭的匠人,精湛的老手藝并不能在這個時代給敬大爺帶來什么,九十歲高領每天騎著三輪車,穿行在胡同里給老主顧們上門剃頭,胡同里街坊鄰居的人情冷暖通過敬大爺的視角娓娓道來,在狹小的平房里獨自死去的米大爺,因為兒子害怕房子被送給好心鄰居,而被強行帶出胡同的孫大爺。在這個傳統與現代交融的年代,這樣的故事天天都在發生,兩代人,同一座城,隔著得好像不是距離,而是時空,粗野的發展,帶來繁榮,也帶來了文化的缺失,這些冷酷親人,甚至不及這位耄耋之年的剃頭師傅顯得有人情味,導演也許無意間創造了新舊文化的對比,這些市場經濟沖擊下得一代人,在這位經歷過風風雨雨,看盡人生百態的匠人面前,顯得多么的浮躁幼稚。
拆遷也許是時代變遷最激烈的體現,面對拆遷時,敬大爺的坦然和兒子的躁動投機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也是我們這代人的悲劇,在無法輕易解決的人生苦難面,金錢仿佛是唯一的救命稻草,這種唯金錢是瞻的價值觀不知道什么時候成為了主流,虛無的狂歡帶來的只能是無盡的空虛。但時代就是這樣在前進,這是最好的也是最壞時代,這句話放在什么時候都適用,我們不能阻止時代的發展,作為這個內心戀舊的偽文藝青年,我喜歡胡同里得安靜祥和,但是胡同里居住條件差,房屋嚴重老化卻是事實,年輕的北京土著已經陸續離開,胡同里大部分居住的都是年邁得老人,老人們有一天會離開,這些胡同也會在長久的風蝕中消失,因為大家都沒意識到,已經沒人能真正復刻這一磚一瓦,這歷史遺留下的神韻。生活會在陣痛中迎來新生,歷史終將會被大多數人遺忘。
我很幸運,我在這座城市的時候還能住進這里,還能體會到胡同里濃重的傳統文化,還能在一天的疲憊之后,坐在房頂看月亮喝茶,也許還能不要臉得說,這里因為我,存在的更久了一點。寫完之后覺得以上全是胡說八道罷了,片子很好,推薦。
剃頭匠500字觀后感【篇2】
《剃頭匠》的故事包羅萬象,正如一個生活的萬花筒,給人以豐富的思考空間,而影片中多次提及的拆遷,則屢屢觸動我內心深處那根敏感的心弦。不妨讓我借《十月圍城》的經典臺詞將其重新解讀一番:“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這痛苦,便叫做‘拆遷’”——“拆”字何其微言大義,雖然它的表層意思,不過是城市為披上時尚的外衣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種手段,但實質上則是為現代文明的演進而代言。我們都需要明白,“拆”字過處,倒塌的絕不僅是古老胡同的墻磚,而是以之為根源的傳統文化。
這部國產藝術片在虛構與非虛構之中含蓄地表達對現實的看法。它通過不動如山的鏡頭,以紀錄的形式沉穩而安靜地講述了北京皇城根下,那些發生在古老胡同里的動人故事。因此,它在印度果阿國際電影節上曾被評委們贊為“沒有故事的故事片”。看似矛盾的評價,卻精辟地道出了《剃頭匠》的身份定位——有紀錄片訴求的劇情片,或者說是有設計的紀錄片。但是,《剃頭匠》不是一個人的紀實,也不僅僅是老人群像的紀實,而是整個變革社會的紀實。它的影象世界,表面看來主要是一位高齡老人平淡而瑣碎的生活以及周邊人物的點滴,但潛流在影片深層的主題,則是創作者對老北京巨大變遷的思考。
這種變遷,從物質層面來看,是在計劃經濟社會向市場經濟社會轉型的歷史進程中,社會底層的普通民眾世代賴以生存的環境變化——北京忙碌地加快城市建設的步伐,擴寬街道,改造舊房。曾經是北京文化名片的胡同,因為狹窄、擁擠、交通不便、生活設施差的天性而落伍于時代的發展,已經遠遠跟不上大都市的生活節奏。最終,古老的胡同不得不以被淘汰的悲劇命運,來成全北京宏偉的理想。
可以說,現代文明不斷向前跨步的粘粘自喜,其實是建立在傳統文化尷尬與痛苦的基礎之上。被拆掉的不只是胡同,還有比它的老磚更有分量的傳統文化形式。
某些傳統文化形式是依賴傳承而生存的,傳承人的社會環境變化,傳承活動也必將受到考驗。打個比方,“接力賽”中的“執棒者”因為跑道的破壞而不完整,甚至蕩然無存,是不可能完成傳棒的任務。這種傳統文化的形式更多地表現為手藝。剃頭匠敬大爺的理發生涯已經有80多年的歷史,他給主顧們理發、剃頭、刮臉、剪鼻須、按摩,可以提神,去火,還能排毒。看似簡單的手藝卻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古董”。他曾經的主顧,如傅作義,譚鑫培,梅蘭芳等家喻戶曉的大人物,便是敬大爺精湛手藝的印證。如今,幾十年過去了,已是90多歲高齡的他,只能每天上午騎著破舊的三輪車,為住在這片胡同里所剩不多的老主顧們上門理發。他的服務范圍,也僅限于這些垂暮老人,也注定只有老胡同,才是他可以賴以生存的地方。因為稍年輕的一輩都偏愛發廊,那里更能迎合他們追求時尚的消費心理,而剃頭早已是被認為過了時的玩意。另外,敬大爺遲早有一天會因為搬遷而與老主顧們分開,各奔東西,潛入鬧市人山人海的洪流中去。在被高檔發廊包圍的空間里,敬大爺堪稱“文化古董”的剃頭手藝,也必然會因為失去消費群體而無價值可言,更嚴重的是,可能會陷入連傳承都被漠視的尷尬現狀。
剃頭匠500字觀后感【篇3】
與其說這是一部電影,不如說是一部真人紀錄片,如同一部純樸的學生作品,用最普通的DV機記錄下一位耄耋老人的日常生活。
這部電影的主人公大家都叫他靖大爺,按照拍攝時已經93歲高齡來算,現在已經過百歲了,人不知是否還健在,或許吧,他看起來是那么超然,能騎車,能走動,最重要的是,他還能堅持一手干了八十年的老手藝。他是一名剃頭匠,算得上是中國頻臨滅絕的老藝人了。他們會的花樣很少,不理會什么潮流,關顧的居多是同一輩的老人,只求一個舒坦。但是,每一天,靖大爺都可能要送走一個甚至幾個老伙伴,他都細細地記著,而對于自己,他早已將生死看得非常平淡,他那條仿佛沒有起伏的生命線帶給人無盡的祥和,每日梳洗整齊一頭花白發,一戴一摘那口假牙,閱盡滄桑的雙眼洞察一切卻又置身事外,他像是在表演,卻又盡是本色。
整部影片平實、儉樸,采用了青灰色的色彩為基調,為了不破壞全片恬靜而平淡的風格,影片幾乎沒有采用運動鏡頭,盡量恢復生活的真實原本,帶出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傳統風情,在那地價最貴、面臨拆遷、僅剩孤寡老人卻又被子女虎視眈眈的胡同大雜院里,老人們在這里度過人生最后的每一天,從生到死,不曾離開過這條根。這是一種獨特的東方文化,中國人特有的對生活和死亡的態度。
這是一部沒有故事的故事片,卻讓人思考關于死亡。年輕真的很好!
剃頭匠500字觀后感【篇4】
作為中華老字號的爆肚,其命運與剃頭手藝有著同樣的悲劇性。它們有著共同的傳統手藝屬性,并且面臨同一時期的社會變遷。只不過這種無奈的境遇,小爆肚張比敬大爺更在乎些:“做爆肚生意的百年老店全北京剩下沒幾家了,房子一拆都得走!”“政府要拆,我也沒辦法。”現代文明就是這樣以強迫的方式改變了舊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那些曾經風靡幾十年上百年的“文化記憶”,在社會急劇變化的現代化浪潮下,只能默默等待著被閹割的那一天,遺憾地中斷在歷史的進程鏈中,成為民族傳統文化家族里永遠無法清晰留存的背影。
另外,一些傳統文化形式因生存的土壤和社會環境遭受了破壞而變種。更可怕的是,這種變異是發生在精神和心靈領域的,如傳統的美德。胡同的老房子要拆遷,因為“地界兒貴”,飛漲的房價會帶來“一平米就是一萬多塊”的巨額利益驅使。在金錢的誘惑下,人性會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量,傳統美德會伴隨人性的異化而發生扭曲,甚至變形得不成樣子。這在影片中的體現有兩點,其中一點是誠信美德的缺失。這要從敬大爺的兒子談起,他是一個表面看起來老實巴交,實質上卻很窩囊的一個人。在坦然淡定的父親面前,他焦慮而無望,成天抱怨自己的處境是如何的艱辛——老大的兒媳婦懷孕了,卻還在租房住。老大下了崗,兩口子天天吵架。而自己的退休金還不夠買降壓藥。在他看來,似乎只有金錢才是解決家庭不幸的萬能匙。拆遷準備拆到家門口了,于是他開始耍小聰明,偷偷新建了個小屋,自以為可以多騙到政府的賠償金。在善良的本性面前,他為現實逼得越軌了,市井小民的投機心理暴露無遺。中華民族固有的誠信美德,被熏心的利益擊敗得體無完膚。
另一點是孝敬美德的淪喪。趙大爺基本喪失活動能力,獨自一人住著老胡同里的破房子,晚年更需要陪伴的時候,卻只有街坊照料,自己的兒子居然“都快兩個月了,連個照面都不打”。沒有親人的關愛,有的只是一沓冰冷的鈔票。趙大爺的兒子出于對父親將價值七八十萬的房子拱手讓人的恐慌,為了煮熟的鴨子飛不了,特地將趙大爺接回自己家住。趙大爺胡子長了,需要敬大爺的時候,兒子卻很勉強、極其不情愿和滿腹牢騷地去接敬大爺給父親剃頭。如此看來,趙大爺父子之間,還不如鄰里情誼來的真摯和單純。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之一,在趙大爺兒子身上卻無法尋覓到明顯的蹤影,取而代之的是表層的偽孝,其內核是腐爛了的良知和荒漠化的情感。現代文明深層驅動下的拆遷伴隨著的利益誘惑,成為聯系父子之間機械交往的紐帶,從而使弱勢個體承受更多的辛酸而變得愈加可憐。
《剃頭匠》將社會變遷落實到以敬大爺為代表的一群小人物身上,在這個社會底層民眾的命運缺乏自主性的社會中,這些小人物群像的遭遇成為了社會現實的典型。鑒于“質樸第一”原則的局限,這種變革的沉重感有所回避,影片以人民與政府的和諧,代替了事實的沉痛。但這并不表明,我們可以無視這些現象的存在。
剃頭匠500字觀后感【篇5】
《剃頭匠》是一個十分有哲理,讓人回味無窮的故事。故事講述了一個剃頭匠為臭哄哄的癲仔理發,讓許多人不解“為什么幫那人渣理發”?可剃頭匠卻說:“他一不偷,二不搶,三不嫖,四不賭,五不吸毒,六不貪污,七不受賄,怎么算是人渣了?”當癲仔死了,有人告訴剃頭匠時,他卻表現的不那么關心,人們不解說:“平時你對人家那么好,人家死了你反而無動于衷了”。剃頭匠卻說他只做能做該做的事,如果人人都做了能做、該做的事,天下就太平了。
剃頭匠如此令人費解的言行讓人感覺有趣又難以理解,但最后一句話是非常對的,如果人人都做了能做、該做的事,癲仔還會死嗎?然而就是人們沒有做該做的事、能做的事,癲仔才死去了。要是人們給他食物和水,讓他有正常人的生活,他也許不會死,會依然強壯,也許他的癡癲會慢慢變好,他會慢慢成為一個能自食其力的人。
文中有一個細節,鎮政府來人告訴剃頭匠癲仔死了,正在理發的剃頭匠僅僅是停了一下,沒看來人,然后繼續理發,冷冷地說了一句“一條人命啊!”他為什么對癲仔的死表現的毫不關心呢,因為他做了他能做的、該做的事。對他人的好是應該的,每個人都有理發的權利,不論身份貴踐,我們每個人都有關愛弱小的義務。
文中把癲仔寫得臭哄哄,讓人一見就反感、厭惡、甚至害怕,這是為了體現剃頭匠對癲仔的好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剃頭匠的眼里,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他尊重每個人的人格尊嚴。在人們理發時,他都是用一種一絲不茍的態度在人們頭上作業,癲仔也不例外。因而癲仔理完發變得年輕秀氣了。
剃頭匠說得很對,如果人人都做了能做、該做的事,天下就太平了。日行一善,每個人都能如此的話,我們的世界將會更加和諧、友善。
剃頭匠500字觀后感【篇6】
老先生剃了一輩子頭,到90多了還能靠手藝吃飯,這就是本事,老先生有后代,但是后代并不爭氣,很窩囊,但是父子見面并沒有太多爭吵,可能到這個隨歲數的人吵不動了或者是什么都看開了
這部影片整體節奏很慢,取景多在北京的胡同,所以慢更自然,北京人的生活就是慢慢悠悠的,不慌不忙,但是凡事卻很講究,并不粗糙,老先生剃一次頭是5塊,很認真,精細,碰見老朋友老哥們兒還能送一次按摩,一種不多見的按摩手法,稱之為放睡,側重穴位的按摩,老先生說給你放放睡,幾分鐘的揉按捏錘,看著就讓人很舒坦,被放睡者上下通氣,打噴嚏放屁,就好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脈,透著順暢。
之前不了解傳統的剃頭功夫,看完電影發現中式剃頭很有特色,夾雜了按摩,采耳等中醫手法,手穩心細,在之前以為剃頭都是藍翔技師畢業的,看完后知道剃頭是有傳承的。
影片中最打動我的是老師傅的一場獨白,回憶他一生,寥寥數語,卻涵蓋了許多內容,聽似平凡,卻波瀾壯闊,還有賣爆肚兒的老手藝人,孫子不喜歡做廚師,但是愛畫畫兒,老人的面容滄桑,在當模特的時候略顯拘謹,但是卻顯得很美,是歲月積淀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