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白銀帝國觀后感600字
《白銀帝國》宣稱為“中國華爾街,再現晉商五百年傳奇”但縱觀全劇,除了感情戲著墨較重外,我認為還有一致命弱點使這套戲成不了眞正的傳奇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白銀帝國觀后感600字,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三白銀帝國觀后感600字篇1
西方人名在前,姓在后,姓是名的附庸;中國人姓在前,名在后,一輩子頂著祖宗過活。西方人更注重自我,中國人更注重家族責任。然而,每個自由自我的個人都來自于家族,每個家族的細胞都是性格迥異的個人。看似不可調和矛盾的背后,本身是統一的。文化傳統沒有優劣之分,決定社會進步的并不是表面的不同,而是內在的相同,即,仁義的人性。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努力發現不同中蘊藏的相同,努力在殘酷的生活中保有仁義的自我,這便是對得起自己,也同樣是對得起祖宗。
曾經,山西票號“天成元”的財東康老爺并不這樣認為。
創業容易守業難。康老爺精通御人之術,他深知祖宗打下江山的不易,幾十年以保護、發展祖宗留下的產業為己任,克己復禮,一日不敢懈怠。他的人性也在這樣的生活中一點點失去了光彩:他殘忍,控制欲強,女人在他眼中只是生孩子的工具;他獎罰分明,懂得囤積居奇,是個經商能手和管理人才。偏膝下三個兒子接連喪失了繼承家業的能力,偌大家業,只能交由康老爺最不疼愛的三少爺負責。
康三爺從小聽多了祖宗的創業史,本想開創一番事業,怎奈相戀多年的女友杜筠清,竟一夜之間成了自己的繼母。從此倍受打擊,一蹶不振。他流連于花街柳巷,荒廢了自己的夢想,掩藏著自己的本心,失去了生活的力量。偏因接二連三的家庭變故,而接下了繼承家業的重任。
于是父子二人開始了尋找自我的征途。
杜筠清為了不做生孩子的工具,寧可做手術摘除子宮,康老爺被震動了,答應放她走。康老爺依然要對家規負責,離婚是絕對不可的,但是可以詐死。杜筠清死而復生,是有象征意義的。隨之復活的也有康老爺。康老爺必須要生下老來子繼承家業的,一旦生下了,任務也最終完成了。康老爺不需要再作為康家一個細胞而活著,終于可以作為自己策馬飛奔了。年事已高的他,或許一去不回,但是迎著太陽出城的那一刻,他呼吸到的空氣,一定是不同的。
康三爺的心結也同樣是被杜筠清解開的。多年的誤會一朝化解,愛便成為了康三爺重建人生的力量。生命是自己的,一定要對得起自己的心。走一走祖宗走過的路,做一做祖宗做過的事情。繼承祖業不是坐在書桌前翻翻賬本就可以的。康老爺世代珍藏的康家祖宗留下的白銀,被康三爺從地下抬出的那一刻,重見天日的還有祖宗留下的更為珍貴的財富:“仁義”二字。原來康三爺真的走過了祖宗走過的路,完成了自己,不,完成了康家一個完整的輪回。
天地真大,人真小。
人在天地之間到底能做些什么?拍拍自己的胸膛,認認真真的活著。
初三白銀帝國觀后感600字篇2
有人說,一部好的作品可以讓你思考。我卻覺著一部好的作品能迷得我神魂顛倒罔顧其他,一部不那么好的作品才會使我動腦。后者如《白銀帝國》,白天看了信手涂抹幾行感想,猶感不足,夜里找原作來看,第二天不由自主想了一個上午。
想的是兩件事,不包括昨天議論的影片的精彩程度:起初懷抱的對晉商事跡的興趣,在讀《白銀谷》的過程中得到滿足;又越發關注書中用心良苦的布局在影片中如何展現。前一部分里票號的功能、“股”的意義等背景資料,為理解晉商故事所必需;后一部分我的觀點頗為主觀,實在是由于影片與原著差異太大,想多談一點。
第一部分中,如“票”、“折”、“股”等的名詞的含義是中國古代社會固有的,異于我們通常理解的自西方引入的概念。首先,清代產生的票號,其作用與銀行有相似之處。書中提到了票號的兩種主要業務,其一的憑據姑且稱之為“票”,將銀兩存入此地票號,便可持出具的“票”在有辦事機構的彼地取得銀兩,類似于異地匯款,正是晉商最早開展這一業務,并因此產生了“票號”產業。其二的憑據或可叫做“折”,同樣是向票號存入銀兩,但數額較前一種少,商鋪出具不記名的“折”,持折人既可以憑“折”向票號支取銀兩,也可以將“折”饋贈他人。票號業務多樣,但電影中涉及的主要是以上兩項。其次,票號的經營理念和行業規范。東家出資,掌柜經營;出資者取得“財股”,有一定資歷和成績的經營者取得“身股”;在分配盈利時,“財股”和“身股”的享有者都可以取得分紅,在分擔風險上,出資者要負擔虧損的風險,經營者則不必承擔損失;掌柜通常由票號培訓的學徒擔任,優秀者能取得“身股”、身家豐厚,但掌柜一旦被辭退,取得的“身股”不能帶走,即使能被其他票號錄用,也很難再取得新東家的信任和高額的報酬。
初三白銀帝國觀后感600字篇3
“天地真大,人真小,人如何自處?”----《白銀帝國》核心臺詞 ;望著開篇荒漠場景.............
在19世紀的山西,山西票號“天成元”堪稱清代全國“金融大鱷”, 他掌控全國金融兼營存放款生意鼎盛時擁有中國各地二十三個分號富可敵國,“天成元”票號康老爺膝下有四個兒子。當一件綁架案把家族成員陸續擊垮后,號酒色的三爺必須擔起家族金融帝國的重任。專權的康老爺試圖把老三打造成金融大亨,并努力向他的傳授“馭人之術”。但三爺卻對父親的權術手腕和商業道德充滿了質疑。
在追隨父親的腳步和找尋真正的自我之間,三爺必須做出選擇。在八國聯軍入侵、由銀元改為紙鈔的金融風暴,凸顯出“商人重義”這一晉商不同于其它仁義精神。
尤其是晉商所信奉的儒家文 化“仁”、“義”演化為商道,給現代商業社會和文化以啟迪,“以義制利,崇尚信譽”,這大概是晉商的一個共有特點。在片中,山西商人身入財利之場而不污, 信守勤勞,淳厚信義,甚至在經營活動中“重廉恥而不失體面”,康家老爺及康三爺身上都表現的淋漓盡致。人本善良,康家以“善賈”、“良賈”為祖訓,將中國古代孔子的儒家義利思想演變成經營處事的準則,不愧為妙哉!
縱觀整個影片,清末晉商風云傳奇大片,瀟彧認為還是值得一看!至少我們能夠重溫那段已經埋沒了一個多世紀的晉商故事而不被歷史遺忘;至少我們能讀懂拿祖宗的銀子最終換得的“仁”與“義”正是康家祖訓的信譽,并沒有違背自己的良心。“用良心做事,憑良心做人”,從不張揚自己的個性,并把商業經營的“仁義”作為實現自我價值的體現,這在那個時代晉商人康家眼里,又是何等重要啊! 眾所周知,當今時代任何一個企業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創造更多的利潤,獲取價值最大化。其實,
那個時代晉商的“天成元”也不例外。“天成元”的繼承人“康三爺”為民解憂的服務可謂做到了極致,
“顧客永遠是上帝”,所以“天成元”值得讓百姓信賴,也并不足為奇!
在當今商道也一再倡導“誠信”二字。影片的結局,展開祖宗的遺訓 字幅的時候,濃墨的筆跡“仁”、“義”為影片畫上了完美的結局..............
初三白銀帝國觀后感600字篇4
白銀帝國是一部內含金融史的商業電影巨作,更是一篇鴻篇巨制的史詩。它像紅樓夢一樣,從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東西。政治家看倒了清朝晚期的民不聊生,會心生感慨:國破家亡,皮之不存,毛焉能附?同時也能從中學到馭人之術。經濟學家能在里面看到銀行業的雛形——中國古代的票號業務,以及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而小說家們則會贊嘆康夫人與康三爺之間的禁忌之戀。就連女權主義者也會熱情謳歌其中所體現的新女性的解放與堅持自我。
我看了這部電影,也有自己的一些感觸。
從一個經濟學學生的角度,我深切感受到如果一個企業,一個百年老字號想要獲得長足發展,一個安定的政局是首要的。而國家的強大也是通過擁有無數個強大的企業這種社會組織,以高效的方式來使整個社會高效運作來實現的。企業界一直有“以企樹國”的觀念。所以當今我國才會反復提到“和平與發展”兩大時代主題,沒有和平就沒有發展,強國之路也無從談起。
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個普通公民,當看到電影中清政府垮臺以后,其發行的紙幣變成了一文不值的廢紙。一大堆民眾在票號門前擠兌,甚至有人因為身家財產在政局變動中化為烏有,絕望之下引火自焚。讓我不禁聯想到,近年來有人因為《拆遷條例》與《物權法》相違,權益受損,手舉《物權法》自焚。此時,不得不在心中自問:”在強大的國家機器面前,柔弱的個人如何抵御生命財產權力被侵害?”我們不斷的立法保護民權,但民權仍是不斷的被侵害,難道遵紀守法只是普通民眾才需遵守的義務?
作為一個女人,我也很佩服康夫人的勇氣與決絕,總覺得她拒絕的不僅僅是康老爺,而是整個封建禮教。作為一個封建社會,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她倔強而堅強,最讓人感動的是她的善良。她比現代社會的很多女人還要勇敢,因為有時屈從太易,反抗太難。
亂世出英雄,絕處出智勇。現代人的生活壓力也很大,也許有時生活就像一場戰爭,我們必須努力再努力,堅持再堅持!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初三白銀帝國觀后感600字篇5
以晉商為主角的《白銀帝國》以“天成元票號”歷盡動蕩時局以及家族巨變為主軸,劇情在兒女私情的家族矛盾和金融運作的商業智謀之間穿梭發展,旁及八國聯軍入京和辛亥革命變天等時局動蕩,劇情張力頗強,且具有史詩格局。開篇即以廣袤天地,康三爺背手微仰望天的明朗畫面,奠定了動蕩之中尋得安寧的基調:天地真大,人真小,人怎么自處。影片雖然是敘說家族,卻道出在國家危難時候,個人拋棄私人利益為國家奉獻自我的高尚精神。而在挽救家族危機時候,損人利己的不免發生,但是劇中主人公以“仁義”為行事的最高準則,寧愿選擇對別人有利的做法,犧牲自己珍視的東西,使自己的良心得到保全。其中尤以康三爺不惜將家藏地窖的白銀承兌百姓手中廢棄的清王朝鈔票,并強調這樣做才符合“仁義”的祖訓,于如今社會欺瞞投資者,拖欠工人工資的不良企業家形成巨大反差,也更加凸顯出晉商最核心的價值觀與精神信仰--即“誠信為本”,不論是“君子愛財取之以道”,還是“盜亦有道”,都要講道義!這一弘揚晉商“商德”的主題,恰好與眼下對金融危機的反思不謀而合。
的確,面對金融危機,每一個迷失的集體與個體都在進行新的思考與探索,中國味十足的《白銀帝國》則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為人們提供了答案。于是,該片又多了一個新功效,該片甚至被稱為“一本教你如何化解金融危機對人的威脅的‘教科書’”。金融危機下的契約與道德“貪婪是好的”讓華爾街陷入危機--那么,該部講述“金融道德”的影片不僅向全世界詮釋了晉商縱橫中國500年的“商業霸主文化”,也向金融界傳達了晉商自成體系的金融監管制度、經營哲學和商道倫理。無論是商業制度還是商業道德,晉商都是全球商界的楷模。我認為,盡管晉商的制度設計遠不如現代商業社會的各種政策、法規以及不同層次的規章制度完善,但晉商卻在“誠信仁義”的基礎上,通過“號規”等內部制度和行會紀律對從業者進行有效的約束。
《白銀帝國》作為一部影片,無法也不可能承擔起拯救全球金融體系的重任,但是,這部電影至少可以作為一面鏡子,讓我們從中看出一些問題,讓我們時刻警醒自己。電影中有救亡、有啟蒙,而我們更多的是要全面反思和審視晉商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全人類所認同的道德規范。誠信,對于提升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促進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義。漢字中的“誠”由“言”和“成”兩字構成,核心意義應是言而有成,不說空話,說到什么份上就做到什么份上。“信”字“人”、“言”兩字構成,一個人如果說話不算數,就沒有信用,故人言立信,一諾千金,說到做到是至關緊要的--企業也是如此!
胡慶余堂或逢災年荒年,也會施藥賑災,但是平時價格是比較貴的。他賣藥貴,是有言在先的,邊上寫著"童叟無欺不二價"。 不二價,意思就是不講價。不講價的意思,并不是你有病你總得吃藥,趁你著急上火撈你一把,而是,童叟無欺。無欺,就是誠信。這里的藥,保證是地道的、品質好,所以貴一點,而且不講價。舊時的商號尚懂得將“誠信、仁義”作為經營之本,而如今毒奶粉、注水肉、蘇丹紅等等事件,卻讓人不甚唏噓。無良商家在丑行暴露后,又是懺悔,又是賠償,但多數情況下是由政府“買單”,實在讓人汗顏。這里也真心的向政府的管理層呼吁:并不是所有的危機都能用錢化解!道德才是重整商業秩序的主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