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兒莊戰役觀后感600字初三
《血戰臺兒莊》我已看過多次,每次都熱血澎湃。這部電影是國內抗戰題材拍得最好的,最大的感人之處便在于通過人性的畫面反映戰爭的殘酷。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臺兒莊戰役觀后感600字,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臺兒莊戰役觀后感600字初三篇1
《血戰臺兒莊》我已看過多次,每次都熱血澎湃。這部電影是國內抗戰題材拍得最好的,最大的感人之處便在于通過人性的畫面反映戰爭的殘酷。
臺兒莊戰役是中國軍隊最慘烈的一場戰役,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第一次巨大勝利。
電影中,白發蒼蒼的老者和朝氣蓬勃的青年在同一戰壕中。當日本侵略者的飛機散下勸降的傳單時,老者拿起一張傳單,輕蔑地瞧了瞧,然后從口袋里拿出家鄉的煙草,用傳單卷起來,做成卷煙,遞給旁邊的年輕戰士。幾位戰士抽著卷煙,似乎回味無窮。一位年輕的小戰士用樹枝撥弄著戰壕上的螞蟻洞,挑著螞蟻玩。這一場面令人熱淚盈眶。我們和他同樣年齡的時候,能幸福地讀書和游戲,而他卻要上戰場。在戰爭激烈的時候,戰士們并沒有畏懼,而抽著自己用家鄉的煙草做的卷煙,回憶著自己可愛的家鄉和親人。如果沒有戰爭,他們是多么的幸福,可以在家里和妻子兒女一道享受著人間的歡樂,可以贍養父母以盡孝敬之道。但殘酷的戰爭逼迫他們上了戰場。老者拉響自己身上所有的手榴彈,小戰士哭著也拉響自己身上所有的手榴彈,炸毀了耀武揚威的侵略者的坦克,氣壯山河的大無畏精神永存人間!
當上級命令組織敢死隊時,大家踴躍參加,當敢死隊津貼幾十塊銀元發到大家手上時,大家把銀元都扔了,說:“命都不要了,還要錢干什么?”一名身受重傷而不得不撤退的軍官說撤退是為了“保留西北軍的種子”,西北軍的師長憤怒地說:“國家若不在了,還要西北軍的種子有什么用!”說罷忍痛槍斃了這名軍官。這名軍官至死無怨,還說來世還要跟著這位師長作戰。在國家危亡在即的艱難歲月,可歌可泣的愛國將士把個人<>生命和派系利益置之不顧,一切為了親愛的祖國和人民!
望著電影中慘烈的戰斗,不禁想起短暫而又激烈的南京保衛戰中的那一幕。將士們接到上級要求撤退的命令,但并不愿撤退,大家說:“這里是我們祖國的首都,我們決不會輕易留給侵略者!”大家堅決抗擊侵略者,子彈打完了,就拼刺刀,戰士們的鮮血流進了旁邊的溝壑,溝壑里的水都被染得鮮紅,冒著熱汽。這是偉大的漢民族精神,無數漢族優秀兒女為了捍衛自己民族之尊嚴而戰斗到最后一刻,寧可戰斗而死,也不茍且偷生!南京保衛戰的慘烈場面使我想起了明朝末年中國人民抗擊滿清侵略者的揚州保衛戰,嘉定保衛戰,江陰保衛戰,雖然城市淪陷了,但中國人民的偉大精神永遠不會淪陷!
幾千年來,一切為捍衛我國家和民族之尊嚴而戰的英雄們,不朽!
臺兒莊戰役觀后感600字初三篇2
我是一個受過傳統教育的人,讀小學時,當我戴著紅領巾去給烈士掃墓的時候就想象著:紅領巾是紅旗的一角,是烈士的鮮血染成的;在中學,當我戴上團徽那一刻!心里就想象著當年那些熱血青年,是怎樣在群眾集會上慷慨陳詞;從讀大學時的入黨,到現在已經三十多年了,我依然可以把自己在黨旗下的宣誓倒背如流。
自從看了<血戰臺兒莊>以后,我對小時候受到的傳統教育產生了一點懷疑,那年月,我們是唱著東方紅,看著<地道戰>,<地雷戰>一天天長大的。我們把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完全歸罪于蔣介石的不抗戰。可是,看完了<血戰臺兒莊>以后,我知道了當年的蔣介石并不是不抗戰,而是消極抗戰。當然,蔣介石假如真想抗戰,那么,他那幾百萬有美國援助的軍隊是可以拒敵于國門之外的。
但是,當年蔣介石的心頭大患根本不是日本軍隊,而是一天天成長壯大的中國共產黨。所以,他的主觀上就產生了一種"攘外必須安內的"混蛋邏輯,也就是這種混蛋邏輯使徐州,南京,上海,武漢一個個都相繼失守。而且,隨著這些城市的失守,蔣介石也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天下。相反,我們中國共產黨以人民大眾為基礎。最后,贏得了民心,也贏得了天下。但是,看過了<血戰臺兒莊>以后,我知道了,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國民黨的軍隊也是功不可沒的!我這樣說不是給蔣介石正名,
因為,在當時抗日戰爭的主戰場始終是國民黨軍隊抵擋著敵人的正面進攻。我們共產黨,八路軍主要是在敵后打游擊。我查過一個資料,八年抗戰,我們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一共才消滅日本鬼子十一萬人。然而,一個臺兒莊戰役,國民黨軍隊就消滅日本鬼子幾萬人。那么,整個抗戰期間,國民黨軍隊又消滅了多少日本鬼子呢?這個數字,我沒有統計過,但我想一定會比十一萬這個數字大。
在<血戰臺兒莊>這部影片中,國民黨四川地方部隊的一位師長的表現尤其使我震驚。這位師長不是蔣介石的嫡系,甚至于蔣介石連供給都不滿足他!也就是這位師長在一次阻擊日本軍隊的戰斗中打光了他的部隊,最后,在武裝到牙齒的日本兵的合圍下,他不慌不忙地點著一支煙,然后掏出手槍自殺成仁。在影片中還有很多士兵身上綁滿手雷鉆進敵人裝甲車的車輪下。我想共產黨軍隊里有丘少云,董存瑞等很多英雄人物。他們有著為全人類解放犧牲自己一切的思想。然而,這些國民黨士兵的行為又是什么呢?這只能解釋為民族情結,他們是中華民族的精英,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魂。
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希望今后再多一些象<血戰臺兒莊>這樣優秀的影片出現在廣大觀眾面前,還歷史的晴朗天空。
臺兒莊戰役觀后感600字初三篇3
記得第一次看《血戰臺兒莊》,是在上高中的時候。那時候我很小,看過這部電影之后很震動,因為它和以前看到的戰爭片不一樣,第一次向我展示了戰爭血腥的一面。原來子彈面前并不分好人壞人,好人并不是總打不死的。
后來看過許多歐美的戰爭大片之后,才明白從拍攝技巧和表現手法上講,《血戰臺兒莊》都是比較粗糙的。但不管怎么說,作為一部國產片,能達到這個水準已經是十分不易了。反觀至今我看過的國產戰爭電影,都好象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我去當導演也能拍得出來。
我看過中英美開羅峰會和蘇美英德黑蘭峰會的紀錄片,邱吉兒對斯大林和蔣介石的不同態度深深刺激了我,這讓我明白了二戰時中國人在世界上的地位。要知道,在開羅,老蔣并不是代表他個人,他代表了四萬萬中國人,邱吉兒對老蔣的傲慢無禮就是沒把四萬萬中國人放在眼里。相比之下,羅斯福的態度令人感動,我曾經為此很長一段時間不再說老美的壞話。想想也正常,要想獲得別人的尊重必須要有令人尊重的資本,英美尊重蘇聯不就是因為蘇德戰場的輝煌戰績嗎?就是一個小小的北歐國家芬蘭,也因為在抗擊蘇聯的戰斗中英勇無比而得到了世界的尊重,即使后來芬蘭站在德國一邊英美也沒有嫌棄他,斯大林想吞并芬蘭時就遭到了羅斯福和邱吉兒的堅決反對。中國有什么令人尊重的資本呢?是十余年堅持不懈的抗戰?是的,我們自已自豪地這樣說,美國人出于戰略利益考慮和禮貌也是承認的,可邱吉兒的態度徹底撕下了中國人這張可憐的皮,你們中國抗戰有什么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一次消滅幾十個,幾百個敵人的游擊戰?這在世界上每個被占領國家都有,并不起決定性的戰略作用。拖住了上百萬的日軍?可日軍占領你們這樣大的領土,同樣攫取了大批資源來支持其他戰場的戰爭。
相比歐美和亞太,中國戰場的抗戰無比艱苦卻也同樣令人痛苦,十幾年的戰爭沒打過什么象模象樣的勝利殲滅戰,十幾年的努力沒收復什么象模象樣的大中城市或是交通線(除了在緬甸),抗戰地圖上的敵占區永遠是那么大(只有自欺欺人的所謂游擊區),試想沒有世界的援助,這樣的抗戰要打到什么時候?
如果把中國抗戰比做一個大工廠的話,唯一能拿得出手的產品恐怕也就是---臺兒莊戰役了。
如果放在歐洲戰場或是太平洋戰場,殲敵僅一萬余人的臺兒莊戰役可能只是一場小規模的戰斗,根本不算什么。但在中國戰場來說,卻是令人鼓舞的大勝利!臺兒莊戰役后,武漢、重慶、西安、香港都舉行了慶祝游行,中國人難得出了一口惡氣,日本人也一下弄得很沒面子。可遺憾的是,中國人的這種快樂只是短暫的,以后漫長的抗戰歲月里,很少再有這樣鼓舞人心的消息傳來。
我認為《血戰臺兒莊》是部好電影,并不是這部電影的制作水準有多高,而是它展示了臺兒莊戰役勝利的精髓所在,那就是團結是勝利的法寶。
很多人都對中國在二戰時的拙劣表現追根求源,其中當然都是國力虛弱,一盤散沙等原因。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網友所寫的《比較蘇芬戰爭和中國抗戰》一文,文中全面分析了兩場戰爭雙方的國力對比,兵力對比,指出中國抗戰勝之不武的重要原因是國人缺少戰斗意志和拼搏精神。我完全同意這種觀點,但有一點作者沒有足夠重視,就是二戰時中國和芬蘭相比,我們有一條嚴重限制抗戰的因素:中國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抗戰時的中國,名義是國民政府蔣介石領導,實際上則是分崩離析,地方軍閥各行其是,還有國共的尖銳斗爭。這些因素,使中國無法集中全部國力和日本對抗(一提到這我認為老蔣的“攘外必先安內”還是有道理的)。一到戰場上,軍人們考慮的不是如何英勇殺敵,而是如何保存實力,為自已的集團下一步生存發展做準備。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國民政府還是積極抗敵的。可一旦英美參戰后,面對肯定到來的勝利,不論是蔣介石,還是毛澤東,還是其他的政治勢力,都在考慮戰后問題了,誰也沒心思再和日軍決斗了。這就是為什么越到最后,中國戰場局面越是糟糕的原因。
我總在想,如果抗戰時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如果從上至下都有團結抗戰到底的決心和意志,即使中國落后一些,我們也不至于打得這樣差,很可能我們就有不止一個臺兒莊戰役。日軍在中國也不至于如此猖狂。《血戰臺兒莊》這部電影就是展現了中國將士團結一心抗戰的場景。電影很好地塑造了李宗仁、孫連仲、張自忠等一批忠勇抗戰將士的形象。電影中的民族團結精神處處可見,最令我感動的川軍與日軍的戰斗,這些來自西部的“雜牌軍”,面對兇惡的日軍是多么勇敢!可惜,抗戰時期象這樣的軍隊太少了,象張自忠這樣勇猛無畏的將領太少了,象李宗仁這樣能夠以民族大義為重的統帥太少了,更多的是韓復榘這樣的逃跑將軍,象湯恩伯這樣首鼠兩端滿腦派系斗爭不顧大局的將領。臺兒莊戰役能取得勝利,不僅在于李宗仁的堅定決心,張自忠的英勇奮戰和廣大將士的奮不顧身,更重要的是一種團結精神,全體軍民一致對外的勇氣,這是戰斗勝利的最重要保障。
當一個國家處于危難的時候,就能很好地體現民族素質。說實話,中國抗戰時期能以國家民族大義為重的人不多,尤其是當權派。有一種現象可以說明,那就是是中國政府在戰爭時期的腐敗現象不是減輕,而是越來越重,這在當時世界上多數國家中是十分少見的(不論是同盟國還是軸心國)。國破則家亡,這些向國難伸手的中國官員,連“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可能想象他還有團結一心抗敵的決心?
抗戰時的中國,最缺的不是飛機大炮,不是糧食物資,而是戰斗意志和《血戰臺兒莊》中表現出來的團結精神!
臺兒莊戰役觀后感600字初三篇4
今天在家里看了電視里面放的電影《血戰臺兒莊》。以前的我總喜歡看動畫片,這些故事片都是看熱鬧,只知道里面那些好人同敵人怎么打的很熱鬧,不知道具體的意思。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慢慢看懂了。
為了共同打擊日本侵略者,有兩位將軍不計前嫌,同仇敵愾,指揮自己的兵士同敵人英勇作戰,狠狠的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當看到士兵們把長官發的錢都扔在地上說::“弟兄們連命都不要了,要這大洋有什么用呢?只求長官在日后給弟兄們立塊碑吧。”然后就沖向戰場,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淚,深深的敬佩這些鐵錚錚的硬漢,敬佩他們那種視死如歸的英雄品質,是他們在前線英勇抗戰才換來了今天的和平生活。我們今天能坐在安靜漂亮的教室里上課,能快快樂樂的和小朋友一起玩耍,這些都是他們用鮮血換來的。
看完電影我暗暗發誓,一定要好好學習,快快長大,成為對社會祖國有用的人才,用自己的勞動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不愧對先烈,讓他們在九泉之下看到祖國的繁榮強大,再也不受外族的侵略蹂躪。
臺兒莊戰役觀后感600字初三篇5
這部電影雖然是老電影,但活生生的再現了那個時代,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那個恥辱的時代。
在臺兒莊戰役前奏——臨沂戰役中,國民黨軍兩位將領有著深深的過節,但他們不計前嫌,同仇敵愾,為了戰役的勝利而共同努力,痛剎了日軍的囂張氣焰。這兩位大將的豁達胸懷令人欽佩。
在臺兒莊戰役插曲——滕縣戰役中,國民黨師長立下誓言,誓與滕縣共存亡!可恨的日軍在坦克、火炮的掩護下攻占滕縣。在萬分緊急的關頭,師長用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那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令人欽佩。
戰役中的一個鏡頭令我記憶猶深:一位國軍將領分發了十萬大洋給士兵們,士兵們非但沒有要,反而把大洋全扔在了地上。一位士兵的代表說:“弟兄們連命都不要了,要這大洋有什么用呢?只求長官在日后給弟兄們立塊碑吧。”說罷,就沖向了陣前。士兵們深知自己不是在這里立功,就是在這里西去,只得拼死奮戰。
這些士兵們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和頑強拼搏的信念震撼了我。作為二十一世紀的中學生,有著優越的條件,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全面發展自己,使自己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