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拉貝日記》觀后感600字
《拉貝日記》從親歷者角度記錄了“南京大屠殺”始末,是證實“南京”事件信息最為完整詳實的史料。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拉貝日記》觀后感600字,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學生《拉貝日記》觀后感600字篇1
前幾天我在網上看了《拉貝日記》這部電影。
《拉貝日記》中的主人公是當時的德國納粹黨員約翰?拉貝,作為當時西門子中國區的主管,拉貝加入納粹黨只是順應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希特勒,他原以為希特勒是一個英明的領導者,在安全區受到日軍威脅期間,拉貝還寫信給希特勒希望得到他的幫助,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當日本戰機開始轟炸南京時,拉貝張開納粹大旗,讓大家躲在下面的時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納粹旗霎時成了拯救生命 的護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們和碩大的納粹旗,非常有視覺沖擊力。其所帶來的感受十分復雜,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時是最為重要的,不論采取何種手段。拉貝的司機被砍頭后,日軍軍官答應賠償損失。拉貝提出用20位中國戰俘來彌補自己的損失。這樣的做法無疑是為了多挽救幾條生命。當拉貝走向那一群充滿恐懼以及期待的戰俘時,空氣彷佛都凝結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卻只能挑選帶走20個人,每一個名額的選擇都是艱難的,也足以讓心流血。拉貝用自己的勇氣與智慧盡量多挽救那些已經走投無路的生命們。
影片中沒有過多殺戮,暴力等場景,相對平緩的敘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點突出了拉貝這位國際友人如何挽救20萬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轟炸西門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時候,西門子公司的中國員工躲到公司院子里來,日本轟炸機還是炸個不停,但后來拉貝把德國國旗拿了出來,中國員工們都躲在了德國國旗下,結果日本轟炸機就停止轟炸回去了。看到這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條的生命竟然連一面德國納粹國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電影往往只是一個有局限性的載體,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實的歷史。這部電影讓我們知道,我們不能忘記這些曾經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給予我們幫助的人,更不能忘記那段歷史。勿忘先烈,勿忘國恥!
中學生《拉貝日記》觀后感600字篇2
今天是放假的第一天。昨天和朋友約好出去玩了,今天我也很守時的到了。剛剛聽到趙茜說《拉貝日記》時,我的反應是很不好的。曾一度的認為拉貝是女的……
看完《拉貝日記》后,我真的有很多很多的感觸,有道不盡的話,有難以形容的心情,很復雜。影片播放中,我的心情一直是沉痛的,壓抑的……為日本人的行為感到憤怒,為中國人民感到傷心,難過,為約翰感動。當我了解了約翰的身份后,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到底是因為什么,一個納粹黨員能夠盡自己所能拯救中國人?其實,我找到答案了。那是一種愛,那是一種向往和平的心呀!約翰?貝拉,一名德國商人。在中國的30多年間,一直擔任著西門子總經理。1937年日本皇軍展開的無人性的南京大屠殺中,他保護了25萬中國人民!他是偉大的!在日軍的轟炸機瘋狂的轟炸著西門子公司附近的中國人民時,拉貝走出了車子,他奮不顧身的從后備箱中取出了納粹國旗。他叫來了助手,將這面巨大的旗幟撐開,讓無數的中國人躲在了旗幟之下,免受一死。
在德國發出緊急命令要求拉貝回國時,他毅然的選擇了留在中國,和熱愛和平的人開設了南京安全委員會。在生死關頭,他明知只要逃走,就不會面臨死亡的威脅。可他還是選擇了讓夫人離開,自己駐留在中國。或許是由于我的年齡已到吧?畢竟我已經是青春期的少女了。會多愁善感。觀看途中,曾好幾次想要落淚。為了拉貝的無私,為了拉貝的偉大,為了拉貝的痛苦……當朵拉所乘坐的航船被日軍炸毀時,拉貝痛苦的呼喊著朵拉的名字。拉貝會給安全區的孩子發放食物,會為中國人民解決疑難。他是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的英雄!在日本皇軍下令射殺安全區的中國居民的前一刻,拉貝和他的同伴打開了大門,站在了日本皇軍的面前,堅定地說:“如果你們想制造第二次大屠殺的話,就請把我們也帶上吧。”
結合歷史時間,南京大屠殺發生于1937年,當時國民黨的首都在南京,南京政府是當時中國最高行政統治中心。蔣介石在日軍侵略南京之前便已撤離至成都。
中學生《拉貝日記》觀后感600字篇3
對于《拉貝日記》這部中德合拍的電影來說,我認為它會是一部能夠被大多數中國觀眾認可的電影。雖然從嚴格的角度來說,《拉貝日記》應該算是一部德國電影,但它所涉及的“南京大屠殺”這個背景,也給它打上了不可抹去的中國烙櫻這樣一部從異族角度來觀察和反思“南京大屠殺”的電影,能夠在兩個國家――而這兩個國家在二戰中分屬不同陣營――都得到認可,它的態度和歷史觀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德國作為納粹主義的發源地,戰后對納粹主義的反省和清算是極其徹底的,連起源于舊普魯士軍隊的正步操都因為曾經被納粹黨衛軍和德國納粹軍隊所采用,而在戰后被認為是納粹德國的象征予以摒棄,法律禁止任何人做納粹德國的正步走和行納粹敬禮。而正是這種堅決而徹底的態度,為德國贏得了反思戰爭和歷史的權利。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拉貝日記》的主人公約翰?拉貝先生,即使他曾經是一個納粹黨徒,即使他曾憑借身戴納粹標志而保護了難民,這些歷史細節的出現也不會讓中國觀眾感到反感。因為這是一個有資格去面對歷史的國家,而這部電影也可以擺脫歷史的糾纏去直面一個關于人性的故事。約翰?拉貝經常被媒體稱為“中國的辛德勒”,我想二人的共同之處就在于,當面對巨大的“不義”時,即使身為一個普通人,即使身為一個納粹黨徒,也能夠有勇氣站出來去維護內心的底線,并在這個過程中自身的人性逐漸得以升華,最后成為一個“義人”。這種人性中偶爾綻放的光輝,在一片黑暗中尤其顯得珍貴,因此更值得我們去追逐。對于中國觀眾來說,我想這種黑暗中的一絲微弱光明,是能夠超越民族和國家的界限,在內心深處引起共鳴的。
這一絲光明,不但是愛,而且是大愛。在一場巨大的民族災難面前,伴隨著時間推移,那種集體夢魘因為沒有得到釋放,所以并沒有消散,一直在巨大的沉默中沉淀。70年后的我們,仍然能感受到那種巨大的沉默背后所積攢的怨念。面對在黑暗中追逐光明的舉動,勇敢者會感慨光明的珍貴和自我救贖,怯懦者會哀嘆人生的虛無和自我欺騙。但無論如何,那絲光明總是存在的,只看我們如何去選擇。
在正常的表達下,戰爭電影的主題基本都是在努力升華和質詢一個民族如何看待某一具體沖突(無論當代還是歷史的),以及這一沖突如何隨時間的推移對“集體夢魘、習俗或欲望”產生的沉淀作用。對于涉及“南京大屠殺”題材的中國電影來說,從已經拍攝過的那幾部來看,都沒有做到“正常的表達”,因此也就談不上升華和質詢。而這種遺憾是《拉貝日記》所無法彌補的,因為它雖然涉及到了“南京大屠殺”,但電影的主旨還是在講述一個普通德國人如何在巨大的災難面前發現人性,升華人性的故事。它雖然很好地完成了這個關于人性的故事,但它并沒有能力和資格去升華和質詢中國人的集體傷痛。這并不是電影技法的失誤,也不是電影立場的失誤,而是因為這樣的一場巨大災難和傷痛,雖然有人性的共同之處,但那種痛徹心扉的悲愴和發問,只能由中國人自己完成。
中學生《拉貝日記》觀后感600字篇4
看了《拉貝日記》之后,我心里想,難道我們中國人就不算是人嗎,就可以隨意濫殺無辜嗎?日本人抓到了我們中國人之后因為沒有地方放置所以就把他們拉到外地把他們殺掉了。日本人真的很可惡。
這部電影的主人公是一位德國人,他們建立的一個機構是專門來保護中國人的,有一次日本人的飛機在拉貝毫無防備的時候進入了他的工廠并炸毀了很多的建筑,中國人民很慌張,于是中國人民特別的想進入拉貝的工廠避難,因為工廠下有一個防空洞。他們全部在工廠的門口大聲的呼喊著,示意拉貝把他們放進去。但是拉貝身邊的朋友卻不支持拉貝這樣做,因為這將會傷害更多的中國人。可是拉貝不在意,最終把中國人放進了工廠。結果果真和拉貝的朋友預想的一樣,中國人一窩蜂的全部跑進了工廠。拉貝在不顧危險的情況下,想起了他的車廂里有一面很大的德國軍旗,正在他要去拿軍旗時,他的朋友阻止了他,因為這樣會使德國與日本發起戰爭,但是拉貝并沒有想那么多,說:現在重要的是救人。在這期間,日本的轟炸越來越強烈,于是他慌忙的跑到車廂下拿出了那面德國軍旗。在他身邊的中國人立馬把它撐開,一邊撐開一邊說快點進來!快點進來!許多中國人聽到了他的叫聲,跑到了“避難所”下,日本人看到了德國的軍旗,慢慢的停止了轟炸并飛走了。由于日本人的性質太惡劣,經過德國人領導的商量,他們和日本簽訂了許多的條約,日本人都妥協了。而且德國人建立了一個中國保護區,不許日本人以及各國士兵入內,是專門用來保護中國人的。德國人還派專人往保護區里送食物,就這樣,拉貝被中國人名稱為“中國的英雄”。但是過了不就之后日本人就違反了條約并且提出了無理的條件,德國人不同意,于是日本人就強制進入保護區并且殺害了許多束手無策的南京居民和戰士,之后拉貝來到日本皇軍的辦公室和他調解,但是日本皇軍一點都不理會他,受盡了白眼。
其實拉貝完全可以回德國,但是他不肯,冒著生命危險都要留下來保護我們中國人,這點令我很感動,不僅會令我很感動也會令我們大家很感動,因為它不僅救了我們中國人很多次還冒著生命危險來保護我們,我們一定記得你的,中國的英雄--拉貝
中學生《拉貝日記》觀后感600字篇5
南京大屠殺作為我們民族記憶篇章中不可磨滅的一頁,已經被多次搬上銀幕,那些血腥、殘忍的影像強勢地占據著我們沉重的記憶,永遠不可能忘卻。可是對于這場浩劫,我最直觀的印象就是30萬這個數字,因為那么多年來我們和日本人爭的不就是這場屠殺的性質和這個數字的大小嗎!
看之前我一直期待能看到震撼的、寫實的屠殺場面,幻想通過這些畫面觸動我日益麻木的神經,幻想由此喚起我對小日本更入骨的仇恨。然而等到真正放映到那些刺激感官的畫面時,我還是忍不住戰栗,恍如驚弓之鳥,真的是很矛盾的心態。南京!南京!中的成片機槍掃射,拉貝中的“喝熱湯”和百人斬都讓我緊閉雙眼,即使這樣也無法控制奪眶的淚水。觀影多年,戰爭、暴力、恐怖題材也看了很多,從來不會有過于不適的反應,只是一到抗戰題材,我就無法自拔,因為那里面殺的都是中國人!我的民族性決定了在這段歷史上無法保持絕對的客觀。
對這段歷史的細節我并不是特別的熟悉,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我們的歷史教育只教會了我一輩子記住了30萬這個數字,記住了中日民族間的血海深仇。至于其他的真相,是靠自己一點一點了解的。我深信兩部電影的主創都做了大量的資料檢索,盡可能地還原歷史真相。當然,角度不同,表述手法的差異,都可能與我們的價值判斷發生沖突。仔細想想,其實不管是南京還是拉貝,它們都是商業片。南京!南京!中的角川是個半虛構人物,他的作用就是替陸川說出他想說的話,拉貝日記中瑯書和羅森博士之間曖昧的情愫,這些都是商業片的元素,我們不能因為它們的不真實而詬病整部電影。南京!南京!的出現喚起了國人重新對這段歷史展開熱議,拉貝的上映更有可能引起全世界對真相的探索和思考,就憑這些社會效應,我就要向各位主創致敬。
南京!南京!的結尾打出了小豆子還活著的字幕,全場一陣欣慰的拍掌,那么大家有沒有想過那場災難的其他受害者呢?那些慰安婦們,那些奴隸勞工們,那些毒氣戰受害者們,等等。70多年過去了,他們一直在為自己討回公道,為了自己的尊嚴,為了看到施暴者受到正義的懲罰。然而迎接他們的是日本右翼勢力的百般阻撓,身后則是廣大漠然無視的同胞!
在拉貝日記的最后也打出了字幕,拉貝在南京捐出了自己的大部分財產,幫助了20萬的中國人,戰后他想退出納粹黨籍,遭到同盟國的拒絕,在貧困中于1950年病逝,被稱為“中國辛德勒”的他與辛德勒本人竟然也是相同的結局。我注意到放這段字幕的時候,底下并無多少唏噓,我們果真是與同盟國一樣,有選擇性地施舍同情和寬恕。
人類和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諷刺的是,我們都習慣性選擇了更容易學會的偏執的仇恨。面對大是大非我們都是一元的價值判斷,要么全盤否定,要么過于理性地思考,人們總是忽略了真正需要去關注的人和事。一時的憤怒或思考只能給自己帶來心理上的滿足和釋然,卻無法解決實際問題,讓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得到我們的援手。
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即將到來,各位回想一下,你對此歷史事件關注過多久?給那些災區的同胞提供過多少幫助?是不是瑣碎的生活讓你逐漸淡忘了當時的眼淚?是不是麻木的神經重新占據了你的心靈?讓我們停止無謂的爭吵,停止一味的仇恨,放眼當下,認真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關注、幫助身邊真正遇到困難的人們,而不是輕輕松松動動上下嘴唇。只有大家都團結起來,國家才能更加強大,才能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一時的熱血或許還值得敬佩,長期的淡忘和漠視則是徹頭徹尾的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