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餓游戲3觀后感
《饑餓游戲3:嘲笑鳥(下)》是一部由弗朗西斯·勞倫斯執導,詹妮弗·勞倫斯 / 喬什·哈切森 / 利亞姆·海姆斯沃斯主演的一部動作 / 科幻 / 冒險類型的電影,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饑餓游戲3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饑餓游戲3觀后感(精選篇1)
看的出編劇在把最后一部拍成“權力的游戲”還是“Rpg通關游戲”有著強烈的糾結,以至于兩方面情節都有了,兩方面卻都像半成品。
動作方面上一部13區被轟炸連反擊都不舍得暴露防御火力的的狀況被徹底顛覆,嘲笑姐帶著幾個人的小分隊就一路A到了總統官邸,一路的畫面上“國會區”被轟炸得一片焦土。而所謂的“蜥蜴人”大戰,這種完全借鑒了科幻恐怖電影的橋段就算是動作方面的高潮了,可惜連個蜥蜴boss都沒看到。感覺如同擼了一炮快速的為了射而射的管;
內涵方面展現政治黑暗的戲份,做為飽受“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國學熏陶的國人當然再熟悉不過了。但這種“當著眾人面刺殺了剛剛領導人民取得反封建的偉大勝利的偉大領袖”,還能孑然一身的返回鄉間別墅,過起了云淡風輕的田園生活的設定也是沒誰了。我一度天真地以為后面涌過來的人群會把嘲笑姐撕成碎片,嘲笑姐躺在地上面對如尸潮涌入的憤怒人群,留下一個以為深長的嘲笑長鏡頭作為收尾’。然而我顯然太高估編劇了。
角色方面從上一部就飽受質疑的嘲笑姐的鄉村男友繼續扮演“阿爾法小組”式精英特種部隊身份。當然編劇為了強行給嘲笑姐增加三角感情戲也是不擇手段,這種一直在鄉間做苦力的角色設定,在剛被救到起義軍中就能執行4人組的潛入都城的秘密救援行動。這種編劇能力下起義軍和都城的戰斗有如PG9以下的過家家。
總結:有著反抗暴政內涵的《饑餓游戲》本有機會拍成類似《權力的游戲》般精品電影系列的,然而編劇上的狹隘讓所有的可能性化為烏有。“國會區”的白發總統有如鄉間的暴發戶財主,既無政治家的城府韜略,在暴政上也看不出什么天賦,比起歷史上的路易13,隋煬帝等他只像個鄉間村夫,欺負欺負婦孺已是想象力的極限;反抗軍女總統的戲份致敬了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但又沒空間給黑女塑造成斯大林。總體來說,只能說很遺憾吧。
饑餓游戲3觀后感(精選篇2)
在《饑餓游戲3:嘲笑鳥(下)》中,在生死搏殺的饑餓游戲中,權力游戲進入終結時代,燃燒女孩凱尼絲大夢方醒,幸福而詩意地選擇了隱居生活。
之所謂,游戲終結,惡夢醒來是早晨。
先劇透一下該片,施惠國爆發了全面戰爭,凱尼絲在最后關頭繼續對峙斯諾總統。在蓋爾、芬尼克和皮塔等好友的陪伴下,凱尼絲又開始了全新的冒險之旅。只不過,此次,凱尼絲似乎又陷入一場權利之爭,直到最后那一刻,看到無辜的孩子們在從天而降的炸藥中紛紛死去,凱尼絲瞬間頓悟,終于射出了正義之箭。
相比《饑餓游戲1》,《饑餓游戲3:嘲笑鳥(下)》前半場更多鋪陳和敘事,看起來很累。到了后半場,劇情瞬間逆轉,精彩立馬升級。在各色看點中,凱尼絲等人遭遇“城市陷阱”和“變種追殺”兩場戲看起來很爽。
在“城市陷阱”中,大樓整整閉合,在封閉的樓群中,黑水突如其來,一個躲避不及的戰士在泥漿中翻滾,無聲地死去。而后,當眾人策劃暗殺斯諾總統穿越密如蛛絲的下水道時,裸體變種人瘋擁而至,瞬間血肉飛揚,場面驚悚之極。為了保護眾人,蓋爾舍身沖向變種人,熱血如霧,在眼前盛開,很慘烈,讓人目不忍睹。之于其他的劇份,想必不用多說了,看過前傳的人其實都能了解大概。
看片時,我忍不住在想,除了復仇,《饑餓游戲3:嘲笑鳥(下)》想要表達什么觀點呢?答案是:戰爭沒有公理和公義可言,永遠無害的,在乎人心——人心背后的人性!
就主題而言,《饑餓游戲》系列其實算是傳說中的“反烏托邦”電影。譬如說,在這部《饑餓游戲3:嘲笑鳥(下)》中,無論是施惠國的斯諾總統還是反叛國的摩爾阿姨,每個人都拼命地在這場權利游戲中謀上位,所以熱衷饑餓游戲的戰士都是這場游戲中的棋子加炮灰。影片中,當斯諾總統滿臉哀傷地坐在溫室里,胸前別著白玫瑰分辯不是自己炸死那些孩子時,凱尼絲似有所悟。
所謂善與惡,真的很難辨別,影片中“我們是愚蠢善變的動物,又天生喜歡制造自我毀滅”這句臺詞耐人尋味。戰亂之后滿地傷,摩爾阿姨意欲組織另一場“饑餓游戲”,在處死斯諾總統前,“嘲笑鳥”凱尼絲負箭出場,摩爾阿姨無不深意地說:“希望你的箭精準無誤”,而后幡然倒地。而之于斯諾總統,則在大笑中將瘋狂的人群撕碎。
在本片,似乎沒有過多的煽情,在結尾時在劇情上出現逆襲。這種逆襲,類似于中國古游俠小說中的功成身退。當凱尼絲靜靜地來身死去好友森林外的老房子里,一只老貓打破窗子靜靜地望著她。再次陷入傷感的凱尼絲瘋狂地開始砸東西,尖叫。幾分鐘后,開始恢復平靜的她抱著老貓輕聲哭泣。
不得不說,歷經饑餓游戲與死亡不期而遇之后,凱尼絲內心的傷口更需要更多的時間療傷。事實亦是如此,有時候,所謂公理,所謂正義,有可能是一則虛無的謊言和戰爭悖論。而戰爭所造成的精神之傷,真的很難修復。
幸好,影片最后給出一個還算陽光的收尾。打獵歸來的凱尼絲如常地回家后,發現前男友皮塔靜靜地蹲在籬笆前捧著一朵白色的小花。皮塔笑著說“我在森林邊找到它,是朵櫻草花!”一切如常,從新開始。
事隔多年后,凱尼絲和皮塔終于有了自己的娃,某天,孩子莫名大聲,凱尼絲輕聲對孩子說“你做惡夢了嗎?我也做惡夢。就像一個游戲,一遍一追玩它,有些乏味了。”不遠處,皮塔坐在草叢中逗弄著兒子,遠處有風吹過,落日微黃。什么都沒發生。
饑餓游戲3觀后感(精選篇3)
對于任何經典的電影系列,沒到終結都萬分的不舍,《饑餓游戲》從第一部到最后的終極篇,人在成長,青春的記憶逐漸模糊,但電影讓我們不斷的回憶曾經的青春年少。《饑餓游戲3下》讓青春再見,讓經典再見。無論是思想性,還是娛樂性,終結篇都比前幾部上升了一個層次,前半段對反抗和壓迫的體現,后半段的終極PK的緊張過程,都會讓觀眾說再見時再次升騰起對總結的不舍。
《饑餓游戲3:嘲笑鳥(下)》講述了施惠國與國會之間的斗爭故事。影片的前半部分在鋪墊,為了終極一戰,在這個故事中,最后的終結成為了影片最大的賣點,以至于誰是真正的大BOSS成為了影片的一個懸疑之點。導演剛開始以“嘲笑鳥”凱特尼斯和斯諾總統的斗爭徐徐展開,并試圖將對方殺掉,以拯救人們,獲得自由。然而,當斯諾總統被抓住,最后想建立臨時王國的施惠國首領,劇情得到最終的升華,成人的世界里需要一個最終的了結。
有的人看上部時會覺得很很乏味,總是不斷的鋪墊再鋪墊,大場面的動作戲太少,但筆者認為《饑餓游戲》的真正目的從來就不是刺激的打斗,而是在于如何推翻這個虛假的烏托邦世界,原著小說從未回避其政治性。電影也如此。這一部中看似是沒有最初兩部的競技場上的生死存亡,可是在他們深入城區時,第76屆饑餓游戲就已經開始了,只不過對手由同胞換成了斯諾。反叛者與統治者的搏殺,這才是“饑餓游戲”真正的意義所在。
如同當下的觀影主力為90后一樣,《饑餓游戲3:嘲笑鳥(下)》的目標群體也大部分是青少年,為此我們又稱之為一部“青春反烏托邦”電影,而凱特尼斯的英勇無畏和反抗精神,以及那戰無不勝的輝煌戰績,成為了青春人群最好的抒寫,也是他們的內心寫照,畢竟凱特尼斯滿足了他們內心的需求,是向上,是進取,也是成功。電影終極了,我們不得不向電影中的青春說再見。
電影給筆者留下最深的印象的就是最后一幕,多年過去后男女主人公生下一對兒女,男主在草地上與孩子嬉笑打鬧,女主抱著懷里的嬰兒滿足地看著這一切。陽光甚好,綠草茵茵,穿著碎花裙的女主,這似乎就是“歲月靜好”的最形象表達。其實單看這四個字略顯矯揉造作,只因為想到了曾經看到的一段話。“歲月靜好”一定是形容一個人在經歷了大風大浪,經歷了苦難,經歷了無法言說的挫折與痛苦之后,還能體會到生活的美好并對之充滿希望。
最后,必須要對大表姐的表演,再次點贊,完美,絕對的完美。她是那個不惜為妹妹付出生命的姐姐,她是那個在饑餓游戲中敢于挑戰權威的叛逆少女,她是那個愿意站出來帶領人民推翻暴政的領導者,她是那個浴火重生的嘲笑鳥。
饑餓游戲3觀后感(精選篇4)
我覺得這部電影主要想表達的主題應該是戰爭 而不是那些感情和饑餓游戲
不知道這里有沒有想多,我覺得電影還用很多地方來諷刺現代媒體,電視新聞所帶來的假消息,可能事實并不是這樣,但是廣而告之它就成了事實,還有各種攝影制造完美形象,震撼人心的宣傳用來控制人心。
凱特表達了一個人在戰爭中所失去的,和她所遭遇到的傷害
凱特在戰爭中失去了很多,起先失去了自由,后來失去了家園,最后失去了妹妹
戰爭讓人失去生命,它讓人們彼此仇恨,當一個群體的人成為了勝利者,歡呼雀躍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他們也曾有對方的那副光景,也許人們會想是因為曾被鎮壓才會這樣對對方。可在戰爭中,任何一方面的錯誤或是暴力都可能是當權者或是期望掌握權利人的陰謀,而百姓可能毫不知情或是被誤導了。他們被仇恨所懵閉,卻沒有發現,對面的人們其實和他們一樣,實則沒什么不同。那些滿腹詭計的自私鬼用冠冕堂皇的話利用人們制造出一個利于它的環境,可是科因比較倒霉,她遇到了凱特這一個不定的因素。
所以人們需要為他們所受到地傷害找到一個可以報復的人,科因也因為利用了人們的報復心里得到了該有的下場,當凱特殺死了她而不是老總統時,所有的人都擁上去呼喊著殺死老總統,而她卻孤獨的躺在冰冷的地板上死去。沒有人管他,所有的人都被仇恨所籠罩,仇恨,也許是控制人心控制一群人的秘密武器。
饑餓游戲3觀后感(精選篇5)
《饑餓游戲》系列是如今最賣座的反烏托邦題材,但比起以前那些知名的反烏托邦經典比如雷德利·斯科特的《銀翼殺手》或者齷齪司機姐弟的《黑客帝國》,這套四部曲的評價顯然是毀譽參半。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它是根據青少年小說改編,不像《銀翼殺手》這類有著科幻大師的原著作為鋪墊,雖然只是一個短篇,但逼格也遠非給10來歲小屁孩看的打打殺殺小說可以相提并論。
《饑餓游戲》的故事看起來有些像日本電影《大逃殺》,把一群青少年關在一個區域里,捉對廝殺,最后勝出的就是冠軍。與《大逃殺》不同的是,電影在廝殺之后才進入主題,七原秋也勝出后雖然一直進行推翻政府的工作,但至少在電影里并沒有取得什么進展,相反卻被政府軍困在了孤島上,有了《大逃殺2》的劇情;而《饑餓游戲》在第一集的比賽之后,后面三部都在著重講述女主角如何帶領反抗軍和政府宣戰,“饑餓游戲”這個電影名相反卻變得不那么重要。如同最后兩部的標題——《嘲笑鳥》,這才是核心元素。
《饑餓游戲》最后幾部的主題,從第一部的生存上升到抗爭。大表姐扮演的女主角凱特尼斯率領的反抗軍,正式對抗唐納德扮演的總統。如果放大來看,其實就是行事不羈的青少年對于滿頭花白的中老年統治階級的對立與抗爭。
在這個名叫施惠國的未來世界里,當權者采用欺騙與恐嚇兩種手段來統治人民。欺騙——政府才是絕對正義的,十三區是破壞繁榮安定的反動分子;恐嚇——如果沒有這個政府,我們和諧穩定的社會就蕩然無存。總統和國會在多年里一直采用這兩種手段進行集權統治,將“饑餓游戲”合法化,并將人民區分為兩種階級,讓底層以自我殺戮的方式去“進化”,當無辜的平民大眾手里沾滿了鮮血,他也就自然而然或者被迫與其他同類的“上層人士”同流合污。所以,“饑餓游戲”進行了74屆,依然可以在北美洲的大陸上繼續進行。直到帶著女主角光環的凱特尼斯出現。
可是,對于凱特尼斯的覺醒,其他住在施惠國的老百姓們并不領情,如果是那些已經吃飽喝足享受了一切的首都居民倒也罷了,偏偏整天過得擔驚受怕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底層居民也一樣的不滿凱特尼斯,覺得本來有一個“饑餓游戲”還能改變他們的生活,如果把這破壞了,他們就一輩子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了。自己不抗爭,還怪抗爭的人破壞自己的生活,猶如魯迅所說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顯然,這個世界觀設定充滿了隱喻。不對,是明喻了吧,傻子都看得出這玩意在諷刺啥。不過,我覺得上面說的這些都無所謂,提多了搞不好這篇影評都被封了,就把它當成一部青春片看也不錯。女主角從逆來順受——無可忍耐——反抗——覺醒的過程里,也可以看成是一個年輕人的成長歷程。其實《饑餓游戲》整個系列都很反好萊塢,就像這一部,沒有什么動作場面,沒有什么飛車爆炸你死我活的戰斗,大部分時間是女主角在各種險境里的抉擇,以及和隊友們的對話。下水道那一段幾乎快成話劇了。可是我覺得這么搞也挺好的,至少沒有那么多邁克爾貝式的爆炸場面,倒有了不一樣的新意。
對了,記得看結尾。13區的故事結束了,而我們還深陷泥潭,還在尋找嘲笑鳥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