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大學生的觀后感
《阿凡達》會讓你領略到外星的參天大樹、熱帶叢林、漂浮巨島、湖泊山川、日月星辰,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虛實結合的,但通過CGI技術的絕妙處理,銀幕上的一切都會讓你感覺真實可信,郁郁蔥蔥的樹木花草仿佛觸手可及,下面給大家分享的是阿凡達大學生的觀后感5篇,歡迎大家參考。
阿凡達大學生的觀后感(精選篇1)
國外我不知道,在國內的票房,我感覺有一部分是中國人的習慣造就的,這習慣就是好奇和愛扎堆。
“唉,《阿凡達》票房老高了,都說很好嘞!”
“是嗎,真的這么好?看看去!”
去影院一看,排隊買票,而且買不上合適時間、合適位置的,這樣也要看,礦工、逃課也要看,位置再差,只要早看上也要看,看看到底多么好。
我就是有這種心理才去看《阿凡達》的,由于我們是二線城市,沒有巨幕的,只能看普通3D版。前一個小時,我在眩暈中度過,好在后面一個多小時我適應了過來,我左邊那仁兄就沒這么幸運了,吐的驚天地泣鬼神,吐完又馬上戴上3D眼睛繼續看,又吐、又看,再吐、再看......恐是怕白瞎了那60塊錢,用星爺的那句話說,吐啊、吐啊就習慣了,我所在的這個影廳有100來人,五六個吐的。由于眩暈,沒這么把電影看爽了,想再看遍2D的,可惜停了,原因大家都知道,中影也更知道,只是不便說。
我的觀影情況大致如此了,再回到那個問題,《阿凡達》,是好,可是它真的就那么好嗎?它的票房雖然超越了《泰坦尼克號》,可是我覺得,從故事情節,到人物塑造,到情感表達,到大場景的表達和真實性上,《阿凡達》都不如《泰坦尼克號》,除了票房,后者都不輸前者,再者說,如今的1元錢和97年的1元錢如何去比較?也是就說票房價值上后者也未必輸前者。
再說說《阿凡達》的邏輯分析問題,最讓我受不了的是杰克(題外話:杰克是卡梅隆外號?這么喜歡用這個名字?)和妮特麗的愛情,杰克怎么會愛上一個3米高、長著藍皮而切有發光斑紋、光著身子、扎著麻花辮、長著尾巴、而且狂野如男人的那威人?就算他轉移到阿凡達身上,長相一致了,可他還是地球人的大腦啊,他的思維還是地球人模式的,它的審美觀也是地球人模式的,他的性取向也是地球人模式的,他與妮特麗的愛情故事讓我感覺很不爽,有些人與獸的意思......
再讓我受不了的一點是,潘多拉星球上是沒有氧氣的,大家也都知道,火藥、石油等東西的燃燒是需要氧氣的,既然沒有氧氣,杰克的火把怎么會點燃?地球人進攻巨樹的時候,噴火槍怎么會在沒有氧氣的星球上起作用?炸彈怎么會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引爆?潘多拉星球也太神奇了吧,難道有類氧氣體?電影中并未提及啊。沒有氧氣的話,他們呼吸的是什么氣體呢?反正不能解釋為不呼吸,因為杰克的阿凡達掉入水中后,游出水面第一個動作就是深吸一口氣,再說那威人都長鼻子的,鼻子不會只是擺設吧,那就是說,他們呼吸另一種氣體,大家都知道,血液是需要氧才能維持生命的,那么那威人的血液是什么成分呢?這么說來,雖然潘多拉星球上沒有游離態的氧,那么肯定有化合態的氧,因為有水和石頭嘛,水又是可以微弱分解為氫氣和氧氣的,溫度越高,游離態的氧和氫就越多,這就是為什么人們用水和碳燒土暖的原因了,那么說潘多拉星球上是有氧氣的,只是多少的問題...潘多拉星球上也是有植物的,植物是吸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如果沒有氧氣,那么潘多拉星球上的植物不是進行的光合作用,是怎么生存的呢?哎,不去想這個了,頭疼......
我這么分析,雖然有些吹毛求疵,可是歷史4年拍的東西,卡梅隆先生怎么會沒考慮周全?再說從構思到上映也不止4年吧,而且連我這個文盲都知道的東西,他都沒考慮到,不嚴謹......
說了幾點《阿凡達》的缺點,再說超越,《阿凡達》并不是沒有超越《泰坦尼克號》的東西,畢竟10幾年了,社會總在進步,科技總在發展,對景色的表達,《阿凡達》真是運用的爐火純青,太美了!特別是潘多拉星球晚上的植物,就像星光大道一樣,還有追光,人走到哪,哪就發光,還有含羞草與鉛筆屑合一的螺旋紅葉、蒲公英與海蜇合一的樹精靈、垂柳與LED燈合一的圣樹,動物也很神奇,馬和海馬合一的潘多拉烈馬、犀牛和推土機合一的錘頭雷獸、類似游戲《星際爭霸》中飛龍的蝠魟龍、類似電影《生化危機》中干尸狗的毒狼...還有因為礦物質磁力作用而漂浮在空中的山...想象力非常豐富,那威人、發光的植物、外形特異的動物、漂浮的山等等,這些東西組合到一起,再用3D表現出來,真是無法形容,只能說太美了。
無論《阿凡達》有沒有超越《泰坦尼克號》,它都給中國人帶來了許多好奇與驚奇,有人說它好,有人說它不好,有人說它只是秀,有人甚至崇拜它至極,要把山改名,還要開“阿辦”,開發阿凡達旅游,真是可笑至極,用淄博人民廣播電臺經濟頻道中老譚的話說,難道要把張家界改名潘多拉市、張家界的人民都叫那威人嗎?如果哪天卡梅隆在泰山上拍個電影,難道泰山也要改名?
以上是我對《阿凡達》的觀后感。
阿凡達大學生的觀后感(精選篇2)
朋友們,你看過電影《阿凡達》嗎?這可是美國好萊塢20__年最新大片呦!要是你沒看過,我可要勸你去看看。下頭我給大家講一講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
在未來世界2145年,人類為了取得潘多拉星球的稀有資源,開啟了“阿凡達”計劃,前海軍隊員杰克奉命代替自我的哥哥參與到這項計劃中。杰克與自我的“阿凡達”成功鏈接后,在進行一次野外探測任務中與大家失散。在危險的叢林中,他遇到了一個叫“納蒂莉”的女納威人。納蒂莉救了杰克,并把他帶回到納威人的部落。
杰克為了完成計劃,在三個月的時間里去接近納威人,練習奔跑,捕獵,并擁有了自我的坐騎,融入到了納威人的生活,取得了他們的信任。和諧相處,成為了他們的一員。
三個月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人類為了得到價值連城的資源,向納威人世世代代居住的部落發起了瘋狂的進攻。杰克想避免戰爭,竭力去阻止,卻遭到長官的處罰。杰克向納威人說明事情的真相,勸他們搬離自我的家園,以避免傷亡,卻遭到了納威人的誤解,沒有人相信他的話,把他當作了敵人。人類的瘋狂進攻,炸毀了納威人世世代代居住的生命之樹,摧毀了他們的家園,這對納威人來說,是十分沉重的打擊。
為了拯救納威部落,杰克在幾位正義朋友的幫忙下,制服了“魅影”這只兇猛的飛禽,成為傳說中的“魅影騎士”,號召所有潘多拉星球上的納威部落,為了自我的家園,團結起來,與杰克并肩作戰,抵御人類的進攻,保護靈魂樹。然而弓箭抵擋不了槍炮與導彈,納威軍團損失慘重。這時潘多拉星球的動物們也加入到反抗侵略的納威人的行列中,最終正義戰勝了邪惡,貪婪的人類被杰克率領的納威人從潘多拉星球驅逐回地球。杰克從阿凡達成為了真正的納威人,保衛了靈魂樹。
這部電影令我無比震撼,潘多拉星球美麗奇妙的景色令我流連忘返,是一部令人回味長久的科幻電影。整部影片充滿了驚悚,冒險,也給我留下了許多不解之謎:杰克成為納威人后生活得怎樣樣了?貪婪的人類退回到地球,是否會甘心失敗?會不會實行報復,卷土重來呢?潘多拉星球上的納威人會安居樂業,幸福地生活嗎?
《阿凡達》這部電影告誡了我們:人類要與自然堅持和諧的生存狀態,不要為了掠奪稀有的資源,發動戰爭而破壞環境。因為保護自然,其實就是在保護自我。
阿凡達大學生的觀后感(精選篇3)
朋友對我說,她看了兩遍《阿凡達》才看明白。我告訴她我一遍就看懂了,不僅看懂了劇情,而且很流暢地復述了一些情節和細節。她佩服得五體投地,卻不知道我為了看這部電影做了哪些準備。首先,我在網上看了劇情介紹,然后又下載了片尾曲《I See You》,同時,對于金牌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經過了14年的醞釀,耗資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7.2億元),歷時四年拍制的這部科幻巨獻我應該是關注了很久很久。直到昨天,我才在歐亞賣場的萬達影院觀親眼見證了IMAX 3D讓人拍案叫絕的視覺效果。
從影廳出來,我告訴朋友,讓他等我一會兒,因為不愿意放過一個鏡頭,所以,一直忍著沒去衛生間。到了那里,發現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原來,像我這樣的餓觀眾還有很多很多。
回到家中,老公問我和兒子,看電影的感受如何。兒子說要寫一份觀后感,我也很想寫寫自己的震撼。但是,一時又不知如何寫起。于是,在網上看別人的影評,發現下面這段文字非常有意思,而且深有同感,所以摘錄如下:
《阿凡達》講述的是發生在未來世界外星上由人類組成的執法隊伍對外星人釘子戶的一次強制拆遷活動,本次活動以人類的失敗告終。仔細留意電影細節,我們會發現導演和編劇給足了相應的暗示,透露出本次拆遷指揮工作的諸多錯誤舉動和不安因素,最終以電影的結局說明了一場缺乏正確的政治理論指導和強有力領導班子指揮的拆遷工作必然失敗的道理,值得有關部門借鑒和學習。
對整個拆遷指揮工作的錯誤,可以總結為“領導整合混亂、輿論宣傳不足、群眾工作缺位、干部任用失敗”這四句話。
首先,作為拆遷工作最高負責人兼開發商利益代表的嗜財男,與智囊團代表格蕾絲、執法一線負責人刀疤頭之間顯然存在不可調和的意見分歧,以致于整個領導班子難以形成合力,最終導致整個領導系統分崩離析。眾所周知,意見分歧的根源在于利益分歧,不難看出,以格蕾絲代表的智囊團反復強調項目研究的重要性,目的在于向財政部門爭取更多的科研經費。同樣的道理,刀疤頭強烈要求訴諸武力,是為在添置武器、擴編隊伍尋找理由。而本應發揮協調作用的最高領導者嗜財男,卻一直搖擺不定,可以看出嗜財男領導才能的缺乏的領導素質的不足。因此,拆遷指揮工作的領導者必須是作風雷厲風行的強硬派,故事末尾刀疤頭的奪權也映證了這一點。但刀疤頭過于頑固和急躁,又拙于搞好人際關系,凡事只知道硬沖和蠻干,把爛攤子留給上級來收拾,容易引起領導不滿和下屬不悅。這也說明他上位后沒能及時轉變角色定位,領導觀念滯后,注定最終因不能準確把握全局而斷送拆遷工作的勝利果實。
其次,整個拆遷工作中我們幾乎沒有看到及時到位的輿論宣傳工作。磚土未動,輿論先行—一直是拆遷指揮工作的寶貴實踐經驗。輿論工作做得好,拆遷中遇到的阻力就會大大減少。尤其是本次拆遷目標涉及到環保、宗教和少·數民·族等敏感問題,更應該有一套強有力的政治理論支持,并在前期通過全方位、多媒體的進行輿論轟炸,層層遞進,不斷對釘子戶形成壓力和恐慌,以減少后期強制執行階段暴力的使用。很遺憾,指揮小組一直忽略輿論宣傳工作的重要性,甚至沒有進行拆遷動員,導致后期大規模暴力抗法行為的出現。
再次,不走群眾路線,胡亂樹敵也是工作失敗的一大教訓。群眾工作和輿論工作其實是一脈相承的,根本目的在于分化目標人群,把自己的人搞多了,把對方的人搞少了,最后再予以各個擊破。綜觀外星納威亞人,主要是通過宗教和血緣進行聯結,物質生活水平極低。在這種情況下,指揮小組原先以提供教育、交通等公共產品妄圖換取對方的理解和支持,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唯有一方面加強科學宣傳、破除迷信,另一方面以物質滲透的方式逐步離間納威亞主要領導人,才能從內部瓦解對方,從而兵不血刃的贏得土地。
最后,不得不指出的是整個工作最致命的失誤出現在干部任用上。指揮小組派出杰克這名小伙子擔任潛伏工作,獲取對方情報,出發點是好的,方法卻錯得離譜。先是從干部選拔上說,杰克不是一名政治過硬久經考驗的同志,而是有很大的偶然性和草率性。再則,如果說杰克本身擔任情報工作存在不可替代性,那也應該對杰克的叛變進行一定的防范,特別是要事先解決好杰克的個人問題,最好以家庭牽制他,否則象杰克這樣一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難以抵御敵人的美人計也是意料之中的。杰克的倒戈使指揮小組的攻勢和防線都__裸暴露了,這也是整個拆遷工作根本失敗的最直接原因。由此可以看出,人事工作是多么的重要!
可以斷言,《阿凡達》將因其獨到和深邃的政·治內涵在新時代的電影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并也將因其對拆遷工作里程碑式的指導意義而掀起一股學習浪潮。
阿凡達大學生的觀后感(精選篇4)
今天很偶然的機會,讓我在電影院好好欣賞了一下最近受到一度好評的3D影片《阿凡達》,的確沒有辜負我的期望,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將夢境與現實,現在與未來,想象與推理等等很好很好地結合起來了,讓人不由佩服不已,直呼過癮。3D效果的運用,讓我們更加真切感受到了詹姆斯·卡梅隆所想要給我們營造的那個世界,我們仿佛真切的就在主人公的身邊傾聽著他的訴說,見證著愛與奇跡的發生,一切就如同夢境一般,讓人沉陷其中,恍然隔世。
不同于其他關于外星的科幻片,《阿凡達》讓人回味無窮,影片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有導演獨具匠心之處,內容、主題鮮明,卻又包含著很多政治社會中困擾著人們很久的問題,無論是從哪個角度欣賞,《阿凡達》都不愧是一部杰作,可謂是一部經典之作。
人類一直猜想外星生物的存在,這部影片中潘多拉星球上的納威人就滿足了人們的猜想,潘多拉星球雖然與地球不同,卻還是滿足生命存在的條件;納威人無論在身體條件還是長相上雖然與地球人不太一樣,卻也還是與地球上的生命有著一些共同的地方的。這些都幾乎與人們想象中的外星人一樣,所以詹姆斯·卡梅隆導演的選擇顯然很容易被大眾所接受,這樣的主角雖然不是很漂亮,卻還是可以被大家所接受并喜愛的。
這部影片敘述的是外星人抵御地球人的侵襲的故事,這與以前曾流行的地球人抵御外星人侵襲的影片有所區別,也應該屬影片的一大亮點,不過這也是有依據的。隨著現代工業以及高科技的快速發展,人類已經越來越強大,不斷超越極限,挑戰未知,外星人存在的猜測自古就有,不過從以前的敬畏,甚至有點懼怕(將外星人形容得無比聰明,充滿智慧)到現在的尊重,渴望交流,甚至是征服,都體現了人類的成長,人們自信心的增長,以及大部分人自大與自負的迅速滋長。人們眼中的地球越來越小,與此相反野心越來越大,利益的驅使使人們心中的善意、良心漸漸地消失無影;機械化的時代,讓人們的心日趨冰冷;人們為美好的生活拼命地努力著,卻漸漸偏離了初衷,背道而馳;利益、夢想中的未來讓人們紅了眼睛,越來越難以填滿的滿足感讓美好漸漸遠去,只有夢想中的未來時時陪伴著他們,一步步的將他們推向地獄……
真理、正義、真愛這些都是人們公認的上天應該偏向袒護的,侵略者們毋庸置疑應當被趕走,有情人毋庸置疑應當終成眷屬,很高興詹姆斯·卡梅隆在這次成全了我們。納威人與地球人的共通之處讓杰克·薩利最終成為真正的納威人,獲得了真愛和行走的能力,也讓我們相信,地球人和外星人之間還是存在交流溝通的可能,只要懷著一顆真誠善良的心我們和他們之間還是可以成為朋友的,甚至是更近一步密切的關系。
影片中美麗異常的自然景色讓人驚嘆不已,許多漂亮奇異的植物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導演的想象力和責任心,因為這些都是在科學可以合理解釋的前提之下搬上銀幕的。大片大片,一望無際的森林,品種繁多的物種,讓我們不由得想起了也曾如此輝煌的地球,再加上那些大大小小的動物不能不讓人們聯想起恐龍時代,也許身高三米的納威人就是導演從恐龍身上獲得的靈感?——有著比人類高的身軀,生活在仿佛是原始的地球一般的星球上,卻在形體和智慧上與人類很相似。——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猜想,只有導演詹姆斯·卡梅隆自己才知道答案。
影片中納威人與我們地球人一樣,有著自己的部落,首領,以及愛與信仰。正是為了保護靈魂樹,保衛納威人對女神愛娃的信仰,對自己家園的愛,促成了這場地球人與納威人的戰爭的導火索。最終愛娃顯靈,騎馬拿箭的納威人在森林野獸們的幫助下戰勝了導彈武器裝備一身的地球人,也許這正象征著失去善良仁愛而將貪婪殘忍充滿心靈的人類們最終會獨食他們自己所釀下的惡果,以及大自然給他們的懲罰!
在我們的地球母親漸漸蒼老并且奄奄一息之際,人類為了生存不僅不盡全力放下眼前的利益努力挽救地球母親的生命,反而花費相比更為龐大的精力在探索外星,也許這些巨大的人力物力的背后藏的就是那些權勢者們貪婪的雙眼,只能看見利益的雙眼,渴望征服的雙眼,《阿凡達》警告那些藏有這些惡意,妄想破壞大自然以謀取自己眼前的利益的人,自己弄成的殘局最終將自己收拾,自私自利的人是不會得到大自然的恩賜的,生命本身就是自然界的奇跡,沒有一顆感恩的心,就不配擁有這一奇跡!
《阿凡達》這類喚醒人類關注自然關注生命的影片陸續上映,人們真的應該好好的反省反省了,在享受影片給我們帶來的快感的同時,我們更應該體會體會幕后導演的良苦用心,繼續弘揚真善美精神的同時,更應該去思索思索面對地球母親這樣的一個現狀,我們能夠做些什么?而不是在全球氣候會議上故作君子般的針鋒相對,為的就是推卸自己本應該履行的義務,本應該承擔的責任!在一點一點逐漸變大的臭氧層空洞下面,一點一點逐漸變小陸地的上面,我們所有在這個地球上居住的人們不團結起來,反而還在為了世界末日到來之前那一段時間的金錢利益斤斤計較:斗嘴,拍桌子,鬧脾氣,為了偽君子的那點尊嚴……這一切在世界末日————在地球上所有生命就要消失的命運面前,難道不覺得可笑,不覺得羞愧嗎?
影片的結尾,佐伊·索爾達娜撫摸著杰克·薩利的阿凡達的臉時,我們都深信杰克·薩利最終會睜開雙眼蘇醒過來,最終成為真正的納威人,和自己的愛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而我們這些地球人呢?我們準備什么時候蘇醒呢?睜開我們被利益充滿血絲的渾濁的雙眼,好好的看看我們這個已經慘迫忍睹的地球母親。難道是世界末日到來的那一天嗎?
阿凡達大學生的觀后感(精選篇5)
有人曾經這樣說過:“克里斯托弗-諾蘭負責革新電影的敘事語言和框架,而詹姆斯-卡梅隆負責革新電影的技術。”
的確,雖然卡梅隆導演的作品并不多,從他的第一部導演作品1978年的《Xenogenesis 》開始,到的《阿凡達》,中間雖然過了28年的時間,但是只有10部導演作品,而從1997年的《泰坦尼克號》之后,卡梅隆更是沉寂了12年,才推出他的第十部導演作品《阿凡達》。從這樣的電影推出速度來看,我們也很容易看出他精益求精的專業態度,如若不然,在《泰坦尼克號》全球票房近22億美元的背景下,相信很多企圖圈錢的導演都不會放過這樣一個絕佳的機會。但是在沉寂12年后的,當我們從影院的大屏幕中看到來自潘多拉星球的納美人時,我們就知道這一切的等待都是值得的,也是從開始,一場席卷全球的3D電影狂潮在《阿凡達》的影響下熱火朝天的展開。
卡梅隆到目前的導演生涯,歸結來說,應該有三個節點,第一部就是讓他引起全球關注的科幻驚悚片——《終結者》及其續集《終結者2》。
1984年由Hemdale Film 電影公司制作的低成本科幻片《終結者》在院線上映,最終收獲了360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而卡梅隆也正是由于該片開始走向知名。而1991年的《終結者2》更是讓這樣的一個系列電影走向巔峰,僅在國內就拿下了兩億美元的票房。影片還捧紅了另一位好萊塢巨星——阿諾德-施瓦辛格,他在片中飾演的終結者在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至今,提起終結者,我們都會想到那個手持霰彈槍、身穿皮夾克、駕駛著哈雷摩托的冷酷形象。
而第二部決定卡梅隆導演地位的影片,則是在電影史上留下輝煌燦爛一筆的《泰坦尼克號》。這不僅是一部視覺上的盛宴,更是對于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愛情的絕唱,片中的杰克和柔絲成為了無數年輕人心中的熒幕伉儷,杰克的帥氣和真摯,柔絲的優雅而奔放,在落日中,在泰坦尼克號的船頭,他們那幕經典的造型,又感動了多少當時坐在影院中的情侶。盡管大家都希望時間永遠停留在這一刻,悲劇的色彩還是籠罩著電影的后半截,當杰克為了拯救柔絲,慢慢的掉入冰冷漆黑的海底深淵時,我們又是何其的為此動容,落下了傷感的眼淚。而片中對于泰坦尼克號沉入海底的那一幕,更是將宏大的電影畫面與細致的感情脈絡相聯系,其中的電影特效技術為電影史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這部電影的大獲成功,給卡梅隆帶來的影響不言而喻,本片收獲了當年11項奧斯卡獎項,而導演卡梅隆也攬獲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兩項大獎。當卡梅隆走上頒獎臺上,他興奮的喊出了片中的經典臺詞——我是宇宙之王!的確,在此之后,他已經躋身到好萊塢一線大導演行列了。
不過再次之后,他并沒有急迫地乘勝追擊,而是選擇沉下心來,在眾人的夸贊聲中,開始構思自己在12年后的一部曠世奇作——《阿凡達》。
這部電影不僅是給導演卡梅隆帶來了莫大的聲名,更是為二十一世紀的世界電影的技術革新帶來了福音。這部運用真人表演和電腦CG動畫的科幻大片讓世人重新認識了電影,片中華麗而不做作,科幻但又真實的場景,讓影院中佩戴3D眼睛的我們對卡梅隆的創造力由衷的佩服,但是影片又不僅僅局限于對電影科技的革新,而是在絢麗的電影工業外衣下,暗藏著卡梅隆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影片一改過往人們對于外星人的和人類的形象定位,把傳統中,人類總是處于劣勢,遭受外星人的侵略設定改為:先進的人類文明,為了資源而去侵犯其他星球的生物種族,毀滅該種族的文明和信仰。這樣的一種設定倒不是卡梅隆想去抒發什么憤青情緒,而是試圖轉換視角,讓人類審視自身目前的環境和社會問題,盡管最終男主角拋棄了人類屬性,而去用納美人的身體進入納美人的社會,但是這樣的一種決裂只是對于野蠻殘忍的人性的背離,他向往的是納美人雖然原始,但是卻和睦相安,遵循生物共息的原則,這樣的一種社會理念也是卡梅隆對于人類社會的一種倡導。記得在第一次看完《阿凡達》后,我留下了幾滴眼淚,不是因為多么傷感,而是為納美人的美好和現實中人類的互戕而流淚。
回首看來,卡梅隆從當年的輟學,從事電影特效技術,以及其后的堅持獨立導演等等,都是卡梅隆對于電影的一種別樣的堅持,而世界電影界正需要這樣一種對于電影本體藝術的堅持。在諸如詹姆斯-卡梅隆、昆汀-塔蘭蒂諾、克里斯托弗-諾蘭、史蒂文-斯皮爾伯格這樣風格別具,但都堅持發揮電影的創造力的大導演中,世界電影史上才會呈現異彩紛呈的電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