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午餐六年級觀后感
《天堂午餐》的創作者是一名大三的學生劉嘯宇,他想借影片提醒同齡人也提醒我們,大多數時候我們不是沒有孝心,而是在等著以后,卻失去了盡孝的機會,所以,盡孝心要趁早。不如就從今天給媽媽做頓飯開始吧。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天堂午餐六年級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天堂午餐六年級觀后感(精選篇1)
今天,我看了一段微電影——《天堂午餐》,里面的男主角小翼在年輕時的種種行為很引人深思,如:他在看電視的時候,他的母親在掃地時擋住了他時,小翼不耐煩地叫她讓開;他在玩游戲時,母親叫他吃飯,他便答道:“煩死了,我等一下再去吃。”有一次母親跟他說:“我的愿望是吃上你做的一頓飯。”他卻說:“等你老了以后,我天天做給你吃。”可是當他親手做好一頓飯的時候,他的母親卻去世了,跟他吃飯的只能是一個黑白的相框,上面有一張他母親的照片。
看完這段微電影后,我忽然感到自己是多么幸福,摔倒了有母親扶我起來,遇到難題了有母親幫我解答……可是他呢?摔倒了再也沒人扶,遇到難題同樣沒人會幫他處理……
小翼做了一頓飯給了他母親,可是他母親吃不到了,因為母親已經去世了。反觀小翼的例子,我意識到了要為母親做一些什么,如:做一頓飯,畫一張畫,過生日……現在的我們還能為自己的母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小翼呢,他再也沒有辦法了。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當你在等以后,就已經失去了永遠。我們要好好把握當下,能夠完成的事情就得盡快完成,因為“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啊!
天堂午餐六年級觀后感(精選篇2)
今天中午在校內_上看到了同學分享的《天堂午餐》,講述的是一個普通的媽媽對兒子的愛,媽媽問他:“兒子,媽幾時能吃上你給我做的飯呢?”兒子說:“等你老了,我天天做給你吃。”可是當媽媽離去的時候,兒子才知道媽媽想吃兒子給做的飯,可惜媽媽離去了。一個感人的場面,一個反應我們生活中普通母親的偉大形象。頓時我好想自己的媽媽,我在想一生都在為孩子操勞的父母,不能等他們老了我們再孝順,現在我們長大了,我們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他們好,哪怕只是他們對我們好的一半的心思,我想父母也知足了。
“當你在等以后,就失去了永遠。”這句話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上,揮之不去。
母親在干家務時,不小心擋住了你看電視,你便極不耐煩地叫她走開;母親在叫你吃飯時,你總是叫道快了快了,可卻還是無動于衷……這些事你何曾放在心上。可當災難來臨時,母親不見時,你卻時時刻刻地懷念這些所謂的“小事”
是啊,當你在等以后,就失去了永遠。平時,你可能對母親無微不至的體貼關愛毫無察覺,老是說等你老以后,我天天做飯給你吃;等你老以后,我天天幫你捶背洗腳。可,你不可能預料到下一秒會發生什么。與其等到老以后,不如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
人總是不懂得珍惜,等到失去時,才感到它的寶貴。母親天天對你嘮叨,你會覺得很煩;母親天天煮飯給你吃,可你卻覺得不好吃。然而,當這一切都小事了,你會想起母親的絮語是那么的動聽,母親的飯菜是那么得可口。
其實,母親只想多關心你,愛護你,不讓你受到傷害,只是你的健康快樂就足以讓她笑逐顏開。母親也不期望什么,只是希望你能陪她說說話,幫她倒杯水而已,別無什么。
失去了,就什么都沒了;失去了,才想到它的寶貴;失去了才后悔。這都太晚了,不如現在為母親倒杯水,說說話。
當你在等以后,就失去了永遠……
天堂午餐六年級觀后感(精選篇3)
老師給同學們留了一項作業——看視頻《天堂午餐》,我和媽媽一起安靜的把片子看完,在看到一半的時候,我倆都忍不住哭了。
這個視頻雖然只有六分鐘,故事講述一對含辛茹苦生活的母子。母親在私企上班,兒子在讀書。每天他都能吃到母親做的可口的飯菜,可是,他的心還是充滿了不滿與怨恨。有一天,兒子高高興興的做了可口的飯菜等著母親回來吃午餐。是為了圓老人的心愿:吃上兒子做的飯。愿望還是像蠟燈似的滅了。母親走了,永遠的。兒子每天都做飯,兩個人的,一份是自己的,一份是留給母親的。把可口的飯菜夾到母親的碗里,自己也吃著飯,只是此時夾雜著淚水。
我有幸踐行的心愿,我的心懷著感恩。這世界沒有幾個人會這樣待你。如果你覺得電影里那跪在父母墓前痛痛快快哭一場來圓了自己曾經的心愿,你錯了!你的心還是蒙著層紗,你的眼睛還是沒有從迷霧中走出來。
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們卻不懂得感受幸福、體驗幸福,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痛心,不痛心是為了以后好好地活著?
如果你有幸看了《天堂午餐》,心里想要為自己的父母做飯,那就行動吧!因為我們沒有多少等待的時間,不要說曾經怎樣,也不要說未來會如何,現在就體驗幸福吧!
天堂午餐六年級觀后感(精選篇4)
今天,我看了一個名叫《天堂午餐》的視頻,雖然這個視頻只有短短的六分鐘,但是卻告訴了我們一個很深刻的道理,也非常地打動人心,我看了,眼淚已經在眼眶里面了,但是最后還是忍住了。
起先,我先看到了一位兒子正在做飯,而且旁邊放著他和她媽媽的相片,在他端菜的時候,膀子也許是無意當中碰到了兩株紅色的康乃馨,這時,我想:大概這兩束康乃馨是獻給他母親的吧!可是,這時,屏幕上出現的是他回憶以前的事情,第一個是:在他母親拖地時,不小心擋住了他看電視時的視線,他就嚷道:“哎呀,你擋住我啦!”母親連忙讓開了。第二個是:他還在看著電視,母親開門說:“吃飯了!”“哎呀,知道了!”他又這樣不耐煩地嚷道。第三個是:他和他的母親在椅子上坐下,他不屑地問:“媽!我們今天晚上吃什么呀!”他的母親回答道:“哪天你能夠燒一次飯給我吃呀?”“媽,等你老了,我天天燒給你吃!”
過了一會兒,到了12點以后,他的媽媽回來了,她裝飯給母親吃,母親的手顫抖了。又過了一會兒,他旁邊的母親變成了一個相片,我還不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后來我才知道她的母親在準備上樓時,頭比較犯暈,就倒下了。到了醫院,已經不行了。
雖然這個視頻只有短短的六分鐘,但是卻告訴了我們一個很深刻的道理:我們報答自己的母親一定要趁早,不能推遲,要是你沒有趁早報答自己的母親,卻等母親去世時,再去報答那就已經遲了。俗話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一定要趁早報答自己的母親,不能想視頻的最后寫的:“當你想起來時,你就已經失去了永遠……”。
天堂午餐六年級觀后感(精選篇5)
視頻描述一對母子的生活。母親在每天上班,兒子在讀書。每天他都能吃到母親下班后做的可口的飯菜。可是,當他的媽媽煮好飯叫他吃的時候,他用很不耐煩的語氣和他的媽媽說話。說他的媽媽擋到他了。媽媽說什么時候才能吃上兒子做的飯菜,兒子說等她老了天天做給她吃。可是那位兒子高高興興的做了可口的飯菜等著母親回來吃午餐的時候,愿望還是沒有實現。母親走了,永遠的走了。兒子每天都做飯,兩個人的,一份是自己的,一份是留給母親的。把可口的飯菜夾到母親的碗里,自己也吃著飯,只是此時夾雜著淚水,因為那位天堂里的媽媽沒吃到那位兒子做的午餐。
看了那個視頻,最大的感悟就是珍惜眼前的人、事、物。我覺得那位兒子很可憐。人生最心痛的事莫過于失去了最珍貴的東西而不可挽回。那位兒子也知道等媽媽老了在做飯給她吃,可是媽媽等不了那么久。子欲養而親不待,盡孝不要等到以后,現在就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以后不要再讓這樣的悲劇在發生了。我們現在很多人為了工作很少回家,不回家陪父母,還把自己的孩子留給父母帶,有些地區留守兒童越來越多。這些兒童缺失父母零距離的關愛,即親情上缺失“慰”,生活上缺失“幫”,心理上缺失“疏”,學習上缺失“導”,安全上缺失“護”。有的就會很孤僻,沒有收到良好的教育或者說關注。
他們確實缺失愛,不回去關愛別人,他們以后也許又會成為他們的父母那樣的人,惡性循環。這些幫忙帶孩子的老人也得不到關注,心靈孤寂,晚年不樂。如果說這是因為社會競爭太過激烈,為生活所迫,可以理解,但如果物質條件好了,基本滿足了我們的基本物質需求,對父母與子女還是不夠關心就不好了。人的欲望是無限的',為了追求你無限的欲望而不管身邊的親人,這樣就太自私了。當你失去的時候后悔已經沒有用。如果“缺失”已是客觀存在,那么“共享”需要我們為之創造。對待身邊的親人要多一點關心,常回家看看,陪他們聊聊天,給他們創造一些歡樂。
值得慶幸的是我知道媽媽對我的愛,我也希望能為媽媽做點事情。這世界沒有幾個人會想父母那樣待你好。說起孝順父母,這是一件長期的事情。長期的量變才會質變。因此你首先要有耐心不能怕嘮叨,然后還要多和父母交流,使他們不必為你再擔心。這說起來簡單,可做起來卻是一件永久的事情。我不在家,也很少為媽媽做飯。現在只有一點才能孝順她,就是努力學習。報答她的一片苦心。在這里我想說聲:“媽媽,您辛苦了!回想這幾年我我對她的關心還是太少,希望她能原諒我這不孝之女。從今往后,我要更加珍惜媽媽的愛,對媽媽更好。不能再象以前那樣了,我相信媽媽慢慢就會感覺到我長大了!人只有有了孝心,才會有責任感,使命感和善良的品質。孝心讓人成熟,長大。
如果你也有幸看了《天堂午餐》,心里想要為自己的父母做飯,那就行動吧!因為我們沒有多少等待的時間,不要說曾經怎樣,也不要說未來會如何,現在就體驗幸福,體驗生活的美,不要等到以后,以后有以后的事,你們明白的。珍惜身邊的一切。親情,友情,愛情,或者是其他的第四類情感。就像你暈車的時候,坐在你身邊的漂亮的陌生人會優雅地給你遞過來一張充滿香氣的的紙巾;你在乘坐電梯無法到達你想要去的樓層時,身邊的陌生人會告訴你電梯無法到達那里;當你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尋找一個陌生的地點,你詢問路邊的警衛的時候他真誠的告訴你該走的方向。這些都是生活中身邊剎那的美。珍惜,感受,施與這些美吧。你也可以很美。對身邊的人施與你的關愛,將你的關愛“共享”,生活就會更美,更和諧。珍惜眼前的人、事、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