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手老師觀后感作文
《無手老師》是一部具有溫暖情懷和勵志功能的電影。它以青海省湟中縣漢東鄉下麻爾村學校教師馬復興為生活原型,真實地反映了馬復興在雙手殘缺的情況下,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堅持在貧困山區教書育人的高尚情操和動人事跡。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無手老師觀后感作文5篇,供大家參考。
無手老師觀后感作文精選篇1
我沒有想到,在大片云集、特效滿眼的今天,一部普通的公益勵志影片能帶給我們如此多的驚喜、精彩和感動。這部飽含高原氣息和黃土馨香的電影,用黃河源頭那樣清澈本真的手法,承現給我們一個動人的故事——《無手老師》。
無手老師馬復興,感動中國的人物,他的故事讓人動容,而他的精神更值得思索。
一、不認輸
馬復興幼年時因意外失去了雙手,人們都說這娃恐怕是廢了,但幼小的他沒有向命運低頭。別人去上學,他也想上學,姐姐說:“你都沒有手,怎么上學呢?”倔強的小復興忍著淚水,在家里用斷臂夾著樹枝在沙地上學寫字,媽媽回來后,一把將雙臂磨得鮮血淋漓的孩子抱在懷里哭道:“娃,咱不練了……”可小復興卻說:“媽媽,我什么時候能長出一雙手呢?我想上學,我不想成為廢人!”
不想成為廢人!不向命運認輸!忍受著難以想像的痛苦,沒有手的馬復興成為村里唯一以優秀成績念完高中的`孩子。可命運再次捉弄了他,當他滿懷希望地在高考志愿上寫下“北大”兩個字時,班主任卻一把扯過他的卷子,心酸地說:“你不用考了!就算你考上了,花昂貴的學費念完大學畢了業,又有哪家單位會聘用一個沒有手的人呢?”
殘酷的打擊使年青的馬復興幾乎絕望了,可他仍然沒有放棄,命運給了他一個機會——擔任村里小學的代課老師。馬復興成了一名無手老師。
看到這里我不禁想,自己機遇莫名其妙溜走,夢想已經漸行漸遠。可我有沒有反思過,我有多少次在命運的十字路口前表現出軟弱、懶惰、彷徨和恐懼?又多少次向現實和挫折屈服,向命運認輸了呢?
二、知敬畏
聽說要當老師的消息,馬復興滿懷希望開始了“痛苦”地準備工作。學寫板書、備課……媽媽看到兒子日漸消瘦憔悴,又一次哭著把馬復興抱在懷里說:“娃,咱不干了……”而馬復興說:“媽媽,我是沒有手的人,這輩子機會不多,我怕錯過了,就再也沒有了。”
第一次走進教室,頑皮的學生在黑板上寫了“無手大盜”四個字,馬復興默默地把字擦掉,用工整的板書寫下“無手老師”,并且誠懇地說:“從今天開始,我希望我不僅是你們的老師,更是你們的朋友。”天真的孩子們看到“無手老師”漂亮的板書和親切的臉龐,一齊開心地拍手歡迎起來。
知敬畏,所以懂珍惜。馬復興這一生失去的太多,因而倍加珍惜手中的機遇。他四處跋涉,到處去聽課,努力提高業務水平,還搭上了他那點微薄的工資,為貧困的孩子們交學費、添置文具……
媽媽說:“你一個月才那么點錢,都搭進去了,自己怎么辦?將來怎么娶媳婦呢?”馬復興傻呵呵地回答:“我用錢的地方少……再說,有哪個姑娘會嫁給我這沒有手的人呢?”
對人生、對機遇、對生活充滿敬畏,這是沒有手的馬復興能夠勝任工作,贏得信任與尊重的原因。很多雙手健全的人,抱怨工作的苦、生活的難,抱怨好活都叫別人干了,好事都叫別人攤上了。其實他們自己何嘗不是拋擲了無數的機會,總想著下一撥是牛市,下一條是大魚,下一趟活輕松又掙錢多。每當工作沒干好,總是因為老板智力低下,同事傾軋;每次機會溜走了,總是小人作梗,朝中無人。總之都不是自己的問題,況且不用怕,自己還年輕,后面機會大把。抱著這種思想的人,失去的只會越來越多,反而是沒有雙手,卻懂得害怕和珍惜,一味埋頭拼命苦干的馬復興,卻抓住了機會。
三、有擔當
抓住機會需要苦干,但要成就卓越,就不是那么簡單了。馬復興所在的貧困山區小學,失學率相當高,眼看著班里的孩子越來越少,他心里像開了鍋一樣。作為民辦教師和殘疾人,能把課上好就算不錯了,孩子失學這種在當地極普遍的事,根本不是他能管的。
但什么叫做老師呢?心里揣著學生前途的馬復興說出了那句我們都很熟悉的話:“我班里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
一個都不能少!這談何容易?拖著殘廢的雙臂,馬復興走家串戶,上城下鄉,跑牧區鉆礦場,忍受白眼奚落,面對打擊羞辱,搭上自己積蓄,把班里失學的孩子們一個個都找了回來。這份不屈的意志,這種頂天立地的擔當,使他從平凡中閃現出讓所有人感佩的光輝。
馬復興是一個平凡的人,他也有脆弱和想不通的時候。影片中細膩地刻畫了他作為普通人的弱點,例如妻子比他先轉為公辦教師后,他表現中的“酸勁”,但這使他的形象更加豐滿和立體起來,也絲毫無損他偉岸的人格。
作為“全國最美鄉村教師”,馬復興是當之無愧的。雖然命運奪去了他的雙手,但他卻用心中的那雙手,去擁抱生活,去重塑人生。他不僅不是一個廢人,而且靠自身的努力,回報了母親,回報了社會,實現了人生的理想價值,擁有了幸福美滿的家庭。這是多少雙手健全的人都做不到的。
我非常有幸觀賞這部《無手老師》。影片不同于我們日常接觸到濃稠到甜膩的那種“心靈雞湯”,它的拍攝手法樸實,有時土到掉渣,但卻最接近真實,非常值得一看。在離場時,我注意到許多觀眾在擦著眼角,我的內心也充滿的難以言說的情緒。馬復興是怎樣一個人呢?我忽然想化用某位名家評論傅小石的一段話,大意是:……他殘破的人生,苦難的命運,殘缺的雙手——和一顆完美的心。
無手老師觀后感作文精選篇2
我非常有幸觀賞了《無手教師》這部影片。在淚水和歡笑中將近兩個小時的這部普通的公益勵志影片讓我看到了無手老師馬復興的動人故事,而他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
我記住了他的三個愿望,第一個,能夠像正常的孩子在學校里念書;第二個,我能正常地工作;第三個,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前兩個愿望對于正常的我們而言真的是太容易了,根本不會出現在我們的人生愿望里面。而第三個愿望,我想了很久,這里面包含了太多。他有一個偉大的母親,他的人格魅力鑄就了他美滿的一生。
雖然他從小失去了雙手,但他的母親并沒有放棄這個兒子。同天下千千萬萬個母親一樣,孩子就是她的全部,當兒子焦慮地對她說:上不了大學,沒有工作,連自己都養活不了,該怎么辦呀?她堅定地說:一輩子什么都不干,阿媽也養你一輩子!看著兒子苦練粉筆字,她心疼得恨不得將自己的雙手替換給自己的兒子。讓人感受到濃濃的母愛。同時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
命運之神不一定會照顧每一個人,馬老師給我們展現了千百年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傳統精神。我想起了音樂大師貝多芬、想起著名作家張海迪……。雨果曾經說過,人在逆境里比在順境里更能堅強不屈,遭厄運時比交好運時更容易全身心。“無手的人一定比有手的人做的更好”,這是他前進的動力,更是一種強烈地奉獻意識與事業心,無手并不等同于無為,奮進路上,你那艱難的身影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感染與激勵著更多有手之人要敢于承擔起時代賦于我們的責任,敢于承擔、樂于奉獻,只有這樣,才能被賦予更多的使命、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與價值、才能贏得社會的認可,同事、親友的信任與尊重。
三尺講臺,三寸粉筆,鑄就的是三千桃李;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道出的是教師一生的追求。教師是一個神圣的職業,在民族復興的進程中,締造出了一個個夢想與情懷的奇跡。
看完這部電影,在我腦海里回旋的是無手老師馬復興和孩子們之間的故事。馬老師初上講臺的第一堂課,通過“無手老師”四個字和一幅繪圖就圈粉了所有的孩子,也消除了家長們對其能力的疑慮;為幫助貧困學生,他為孩子買紙筆買書包買鞋子,花光工資還常在供銷社賒賬;為了勸回輟學的孩子,馬老師挨家挨戶的動員,四處奔走,受盡屈辱和誤解;為了查看校舍的安危,他在大雨之夜險些丟了性命。
當然馬老師對孩子們這一系列的無私奉獻,也遭到了其母親和妻子的不理解,作為一名鄉下代課老師,他的月工資只有20多元,而這些光給孩子們買東西都還不夠,根本無法補貼家用。索性最后馬老師的付出獲得了孩子們的認可和感激,也造就了一個個不再靠苦力獲得生活來源的孩子們。相信當馬老師看著他的學生一個個取得成績,走出大山,他的內心是激動和幸福的。
“有夢想,有機會,有奮斗,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造出來”,馬老師的可貴之處,是心中始終有一股不向命運低頭的頑強信念,在遭受挫折和打擊后,依靠執著的信念、頑強的毅力撐起了一片藍天!
最后我很感謝無手老師讓我領悟到了行源于心、心源于志,懂得了堅守讓信仰閃光,奉獻讓生命綻放,懂得了每個人的人生都可以精彩!在我今后的教學生涯中,我會努力做自己該做的、自己能做的、自己想做的,讓學生在這段時間中“學中玩,玩中學”,不留遺憾。
無手老師觀后感作文精選篇3
今天單位破天荒讓我們去看了一次電影,拿到電影票時以為是很無聊的教育勵志片,但仍然對“無手老師”這個片名感到好奇。好些同事坐在電影院沒幾分鐘就走了去商場逛街或者回家了,我卻完完整整地看了下來。這是一部按照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
無手老師馬復興是青海山區的一名代課教師,因為嬰兒時期的一次事故他掉入火坑中截去了兩只手,從此一生便成了一個無手之人,在堅強的人面前,悲劇似乎不會永遠吞噬他們,他努力學習,雖然無法考大學但他還是有了一個契機去當老師,也許他是把這次機會當成了救命稻草一樣緊緊抓牢,他比任何人都珍惜這次機會,雖無手卻寫得一手好字,繪得一手好畫,他對學生掏心掏肺,甚至不惜用光自己的錢給孩子們上學。
如果說這是一個普通人,也許我并不會相信他有這么高尚的品德,但他是一個從小因為沒有雙手而受盡嘲笑,忍受命運的不公的人,他的心中積聚了多年的力量去執行他的意念。所以這種高尚我相信,人在不幸的時候也許反而會變得很單純,因為哪怕一絲的得到似乎也是上天的厚愛,也就不會去計較多少得失。而我們健全的人因為可以有很多選擇卻變得利益熏心,患得患失。
因為我們從小沒有信念,沒有為了一口氣為了一個簡單的理由堅持下去的動力。而人恰恰需要這個東西,不然就很容易漂浮于世,東奔西走卻落得碌碌無為,糊涂一世。環境塑造了人格,人格成就了事業,這一環緊扣一環的命運之手,就是這樣將人推上光明或是黑暗,抑或是平庸的路上。而我此時也不知在往哪一條路上走,也許多半是平庸吧,吃晚飯時我這樣想,心中有過很多次不甘,卻仍然埋頭于現實,讓時間推著自己走。
這部電影拍的很不錯,并沒有夸大事實,矯揉造作的意味。雖然這是一位高尚的人,但也描繪了他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符合人情事故,電影中有一段回族特色場景叫花兒會,是很多人在一起斗歌的集會,甚是有趣,歌詞內容可以說帶點黃段子但是卻接地氣的很,很多演員估計都是就地取材,鄉情濃郁。讓人一邊欣賞青海的自然風光,一邊逗趣回族的民族特色。這部片子接地氣,不造作,不故意裝高尚,真是一部難得的好片,極力推薦。
無手老師觀后感作文精選篇4
三尺講臺,三寸粉筆,鑄就的是三千桃李;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道出的是教師一生的追求。
教師是一個神圣的職業,在民族復興的進程中,締造出一個個夢想與情懷的奇跡。
看完這部電影時,一股莫名的力量涌入我的心頭,就像那大海里的浪花,一個接著一個涌進我的腦海,頓時,腦海里一片空白,慢慢地從心底冉起一股暖流,你的身影或許永遠也揮之不去。
我知道這是一個屬于你的真實故事,因為導演并沒有多用華麗而炫目的手法來修飾。樸實而沉穩的“角色”也略顯生澀,甚至可以說無任何“表演的天分”。是啊,誰又是人生舞臺上天生的“演說家”呢?我沒有離開,而是在淚眼婆娑間與你共同歷經了一回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厚德載物的精神境遇。究竟是什么,讓你在逆境中如此的堅強不屈,保全身心?是信仰!是你那堅守的信仰——“做祖國有用的人”,讓你成為強者,讓你戰勝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與痛苦,讓你歷經重重矛盾與糾結,仍能在夢想的路上揚帆遠航。
你沒有雙手,卻寫得一手工整好字;你沒有雙手,卻畫得一手精湛好畫;你沒有雙手,卻給貧苦的孩子們描繪出一幅美好藍圖;你沒有雙手,卻給孩子們插上了希望的翅膀。是你,讓他們懂得知識的可貴、學會展翅高飛的本領,想要去做祖國有用的人。
你常常會將那一句:“無手的人一定比有手的人做得更好”掛在嘴邊。這是你前進的方向也是動力,更是一種強烈地奉獻意識與事業心,無手并不等同于無為,奮進路上,你那艱難的身影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感染與激勵著更多有手之人要敢于承擔起時代賦于我們的責任,敢于承擔、樂于奉獻,只有這樣,才能被賦予更多的使命、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與價值、才能贏得社會的認可,同事、親友的信任與尊重。
這時候,我想起了音樂大師貝多芬、想起著名作家張海迪……雨果曾經說過,人在逆境里比在順境里更能堅強不屈,遭厄運時比交好運時更容易全身心。是的,命運之神沒有特別的眷顧某些人,卻教會某些人面對撲面而來的困難,決不低頭屈服。解救自己的機會,就是自強不息,就是奮斗不止。
突然間,我覺得自己做得真的不夠,因為有手的我本可以比無手的你做得更多,更好。
無手老師,感謝你,是你讓我重拾斗志,懂得行源于心、力源于志。堅守讓信仰閃光,奉獻讓生命綻放。
無手老師觀后感作文精選篇5
《無手教師》是根據“全國最美鄉村教師”稱號獲得者馬復興的真人真事改編的一部電影。馬復興是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漢東鄉下麻爾村小學教師。
1958年的深冬,馬復興降生在下麻爾村一個普通的回族農家。不幸的是,他誕生四個月后的一天,在火炕上爬動玩耍的他,不幸掉進了嗤嗤燃燒的炕洞里。由于沒有及時發現,他的兩只手被燒焦了,還有后背、胸部……從此,馬復興失去了雙手。
很巧合的是我工作的前十年是在甘肅的臨夏,甘肅臨夏和青海湟中從地理區劃上講都屬于河湟地區,有著相近的民族構成、自然風貌和文化,所以,對馬復興工作的地方應該有更深的了解。
電影首先感動我們的當然是馬復興這個人。馬復興首先是一個樸實的人,這種樸實,首要地當然是來自于馬復興這個人,與其他正常人相比,馬復興沒有手,他是個殘疾人,這種殘疾讓他有了不一樣的經歷,體味了更多的人情冷暖,其次來自于他所成長的這個環境,在青海湟水流域,多民族雜居,主要有回族、藏族、保安族,當地以花兒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這一方貧瘠、高寒的土地,滋養了他樸實的居民。劇中的馬復興也好,村支書也好,鄉上的書記也好,還有村里的鄉親也好,甚至于石灰廠的不可一世的老板也好,其實都是這方土地上卑微的生命,這種卑微最是能打動人。
然而電影畢竟是電影,需要在影視的角度審視。但如果從影視的角度去審視的話,這部影片其實很難算一部優秀的影片。
首先,故事不是好故事,整個電影下來,所選取的故事并不具有一個明確的主線索,各個故事之間是散的,聚合得并不好,給人感覺就像是小學生作文一樣,整個故事并不能夠打動人。
其次,從演員的演技上看,演技也是不合格的,好多鏡頭都給人一種小學生背誦課文的感覺,不是在演戲,而是在背臺詞。
再次,服裝道具方面似乎也不合格。馬復興頭上戴的帽子和戴法,以及小學翻新落成儀式上趙玉華頭上所帶的紗,都不合適,道具師還需要再下點功夫才行。
最后,劇中的語言,那一聲一聲的普通話念出來的“尕娃”和老校長純正地道的地方音之間,產生的那種強烈的對比,對一個會用純正地方音說“尕娃”的人來說,聽起來真的很不是滋味。要么你就全部用普通話,把“尕娃”換成“孩子”或者“娃兒”,要么你就用地道的地方音來說“尕娃”,用普通話來念“尕娃”實在別扭得很。
最終總結起來說的話,人的事跡是好的,但是在影視表現方面還需下工夫,電影實在不是一個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