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人大學生的觀后感作文
影片《雨人》反映了一個社會上普遍關注的問題,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原來許多人以為這類患者不能治好,但看過影片后發現他們還是通人性的,如給予關懷和溫暖,便有可能使之從自我封閉的困惑中解脫出來。影片生動的故事和具體的形象所發揮的作用,大大超過了書本、報刊上的宣傳。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雨人大學生的觀后感作文5篇,供大家參考。
雨人大學生的觀后感作文(篇1)
影片的開頭讓我看見了男主查理在生活中為人處世的一種態度和做事的手法,在開車去度假的路上,當查理接到父親去世的電話時表情顯得十分淡定,就好像他父親去世是一件家常便飯的事情,若不是在他女朋友的要求下去參加葬禮,恐怕男主會當沒接過這個電話棄之不理,不會去見他父親的最后一面,在葬禮上我并沒有在男主的臉上捕捉到一絲家人去世后該有的難過,而是看見葬禮結束后男主一臉的輕松,當男主的女朋友看見男主走向車要進去時,她看男主的眼神令我印象深刻,她眼神讓我感覺出她對男主的失望和不滿,就連她一個局外人都知道親人去世是一件讓人開心不起來的事情,而且這個親人還是自己的父親,雖然一直以來男主和自己的父親關系不融洽,可換句話來說親情大過天,但她卻沒有在自己男朋友的身上看見作為一個兒子出席自己父親葬禮時應體現出的心情。
當查理和女朋友說起他小時候的事情時,他充分地表達了他對自己父親的不滿,因為自小母親早逝,他覺得他們互不理解對方,從小到大就沒有從父親那里得到身為一個兒子該有的疼惜與關愛,他對自己的父親積攢了許多怨言卻無處可發,他對父親這兩個字并沒有太多的感覺,甚至覺得自己的父親就像陌生人一樣,對他沒抱有感情,影片播放到這里時我才注意到他所說的兩個字“雨人”,可男主也沒有過多地去敘述,而是一筆帶過,當律師對男主就他父親遺留的遺產怎么分配時,只告訴了屬于他的那份資產,另外一部分的去向卻只字未提,顯然是在提示男主你要想知道我也無可奉告,都說人的好奇心會害死貓,于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男主向這份不知去向的遺產開始著手調查,從這里影片開始進入正題。
當男主知道他在療養院還有一個哥哥的時候,他更多的是不知所措,因為他希望有人能告訴他這是怎么一回事,男主沒有經過醫生的同意就私自帶他哥哥雷蒙離開療養院去洛杉磯,兩人一起走在林蔭大道上時,護工看著他們兩個人逐漸遠去的背影,我想護工應該是替雷蒙開心的,畢竟雷蒙終于可以感受到親情帶給他的溫暖,這也讓他知道他還有一個弟弟可以依靠,這次的洛杉磯之旅對于雷蒙是一次不同尋常的旅行,離開療養院一成不變的乏味生活,改變他一如既往的`慣性生活方式,這一切給雷蒙帶去了不安,但換個角度來看這對于雷蒙而言也是一個全新的體驗,當男主和雷蒙兩個人一前一后走在路上時,男主左顧右盼,給我一種做了虧心事小心翼翼的感覺,就好像他是在打親情牌,在用親情綁架自己名義上的哥哥雷蒙,我覺得此時他和照顧他哥哥的護工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
從影片可以看出男主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擇手段。當蘇珊娜因為雷蒙和男主爭論時,男主根本不覺得自己利用雷蒙是個錯誤的選擇,因為雷蒙繼承了父親三百萬遺產,而自己卻一分錢都沒有獲得,心有不甘,他想將自己對父親的怨恨全部遷怒到這個突然之間冒出來的傻哥哥身上,他把雷蒙留在身邊以至于可以得到一半的錢,他認為這是他應得的,雷蒙得到這些錢也不知道花在哪里,與其放在那里不用不如自己拿走使用,而蘇珊娜認為他為了得到這些錢不惜利用身邊的每個人,哪怕是自己唯一僅存于世的家人,這樣的人太自私自利,她對查理的做法十分不認可,因此她憤然離開了男主,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很常見,因為人都是自私的,很少為別人著想。
在餐廳準備點餐的過程中,查理對雷蒙的吵嚷顯得非常煩躁,沒有一點耐心,還在電話里威脅醫生如果他得不到遺產的一半錢就把雷蒙隨便送到一家醫院,在他眼里他的哥哥就是他拿來交易的對象,僅此而已。當雷蒙因為飛機曾經的墜毀事件而不愿搭乘飛機去洛杉磯,雖說拿雷蒙不知如何是好,也還是順著他的意沒有坐飛機,但在高速公路上也不盡人意,雷蒙覺得高速公路是一條會發生死亡車禍的地方,其實這都源于雷蒙內心的恐懼,我想查理的內心一定是寫滿了崩潰,畢竟雷蒙沒有他想象中那么容易打發,可想而知,這趟去洛杉磯的旅程一定是充滿著許多波折,當查理因為雷蒙不斷重復的四角內褲而在馬路上大聲發泄自己的不滿,再到他去電話亭打電話看不見雷蒙時,我想他對這個智力有問題的哥哥或多或少還是有點擔心的,而隨著兩人的朝夕相處,查理發現這個低能的哥哥有高度的才能,讓他另眼相看,為此他對雷蒙做了一番訓練,進行了衣著上的包裝,帶他到拉斯維加斯賭場為自己賺取利益。
經過一連串的摩擦,查理也漸漸發現自己兒時模糊記憶中的“雨人”不是子虛烏有的,眼前這個脆弱的需要被保護的人曾經保護過他安慰過他,也因為差點傷害到他而被父親送到療養院,查理這才知道父親和哥哥默默為他做出的犧牲,一向對親情觀念冷淡的他被哥哥雷蒙深深的觸動了,兩人之間也在時間的催化下逐漸萌生出了手足之情,他對父親的怨恨也冰消雪融,在這部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一幕莫過于男主查理對雷蒙說的一句話“我很喜歡你做我哥哥”。
影片的最后,雷蒙將頭抵在弟弟查理的頭上,他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自己對查理的愛和不舍,看完這部影片,我頗有感觸,都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血緣的親情最終還是打破了原有的疏離,讓我真正意識到了血濃于水的重要性。
雨人大學生的觀后感作文(篇2)
世間總有一種溫情讓人難以忘卻割舍,那就是骨肉親情。這種親情在光怪陸離的大千世界里正受到種種欲望的挑戰時,人們選擇了什么?電影《雨人》告訴了我們答案——親情。
這是一部講述兄弟間骨肉情深的電影。當查理多年之后仍然耿介于父親當年對他的教育時,父親的去世并沒有給他帶來多少悲傷;相反,倒是300萬美元的遺產讓他為之寢食難安并欲窮盡手段。之后,他查明那些錢是留給他哥哥的。而這個哥哥他從未聽說過,當然在記憶里他是以雨人(雷曼,因其發音不準讀作了rainman)的形象存在的。無需否認,在最初階段,查理絲毫沒有念及兄弟之情,而是將其哥哥作為一種工具,即想獲得對他的監護權,當然這種權利的背后是為了巨額遺產。而電影故事情節就是從這里展開,直到它復原了一個幼年的記憶和一份親情故事。
父親是怎樣的人,電影中未作詳盡的交待。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父親對兒子的遺囑做些稍稍的理解,他有著與不同常人的父愛,那種愛的深沉是小兒子在當時看不到和不能理解的,相反,這恰是查理不悅的記憶并直接導致父子失和許多年。父親對兒子的愛,之于另一個患自閉癥的大兒子雷曼卻是忘不了的;并且雷曼對弟弟的愛也如打上了烙印一般永駐內心,不容絲毫的侵犯。這種永恒的親情和愛,它是美好的,無疑應當為人們所記住和懷念。
雨人是殘缺的,而不殘的是記憶。如果將其當做獨立于每個人的一個天才記憶者能夠幫助我們記住親情的話,還不如歸類于他可以是或者就是我們每個人記憶存儲器或提醒者。電影是諷喻的,這種象征化的意義正是告訴我們,它表現了人們對自身親情的缺失而不自知。
情節的記憶復原意味著親情的完整,當查理將哥哥所帶給他幼年一系列的記憶時,他感動了。他感動于哥哥的關心和愛護,他理解了父親當年的教誨,他感悟于女友對他的愛,當然他更加悔悟于早年無知的任性和對親情的漠然。在這樣一個充滿誘惑和欲望的世界里,他做了反思,最終沒有迷失而選擇了正確。
我們每個人內心中都似乎應有著這樣一個小小的雨人,它象是一面鏡子深沉地反照我們自身日益的浮躁,它教會了我們對親情的念念不忘和感恩。善待雨人,正如善待自己!
雨人大學生的觀后感作文(篇3)
看完了《雨人》,驚覺親情的魅力竟是如此細膩而又震撼人心。
當片子到了最后,面對即將來臨的離別,弟弟坦白出心中的不舍,憨憨傻傻的雨人竟然主動讓兩人的額頭相貼。那個鏡頭緩緩地延續了將近一分鐘,兩人心靈的溝通在一剎那間迸發。雖然電影沒有進行倒敘,然而之前二人相處的點點滴滴卻一幕一幕地從觀眾眼前閃過。欲語還休,欲語還休,弟弟閃爍的眼神透漏出太多感觸,然而終是沉默。就連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兩人無聲的共鳴仍不覺讓人感動。
他是個不幸的孩子,先天的智力障礙沒有使他得到更多的呵護。在弟弟出生以后,父母擔心他會傷害這個彌補了家庭缺憾的新生兒,所以將他送到了護理院,從此與世隔絕。
然而,當上帝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往往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雨人非凡的數學與記憶能力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地體現。每當那個時候,觀眾席上常常是哄笑一片——與雨人木納的表情格格不入。
短短的旅程中,弟弟無數次的抱怨哥哥無法與自己溝通。他一次又一次的拂袖而去、大吵大鬧,內心的暴躁不安宣泄而出。可是,只要他能耐心的詢問和傾聽,總是可以從雨人口中得知令人感動的秘密。
溝通的阻礙并不是因為智力問題,因為每個人都需要被關懷,每個人都需要愛,只不過接不完的電話、處理不完的事務、解決不了的難題,讓弟弟忽略了傾聽。反觀這個五光十色的社會,何嘗不是弄花了我們的眼睛?
雨人之所以可愛,有一點是因為我們仿佛可以在他身上看到永恒。當他笨拙地唱起兒時對弟弟唱過的歌;當他看到滾燙的熱水,歇斯底里的尖叫,我們才明白在他對弟弟的感情有多深。30多年的歲月沒有抹去他心中的親情,就算與家人相隔,他心底深處仍然死死地拽著那幾年與家人共處的回憶:他的“一壘,二壘”的喜劇對白、他的發黃的照片。這么大個人了,提到父親時仍喊著“爸爸”。那些回憶已經刻在他心中最安全的地方,一旦被觸碰,他就用最激烈的行為抗擊,執著地捍衛心中的寶貝。
300百萬美金,把兄弟倆個聯系在一起;憨傻的哥哥最終感化了弟弟功利的內心,金錢與親情的關系也到了如此微妙的地步。有人說,親情是一種野蠻關系,因為你無法選擇并且歷時一生。然而,金錢卻以更囂張的姿態插足于人與人之間,讓你無法阻止。
影片中,弟弟利用哥哥的特殊才能在拉斯維加斯賭城大獲豐收,背景音樂里歌手興奮的狂呼就是弟弟的內心寫照。雨人的表情是木納的,他一無所知,全然聽從。弟弟越是激動,這種反差越是扎人。什么是親人?什么是工具?什么是親情?什么是利用?雨人的單純像是一面誠實的鏡子,反射出人們急功近利的躁動。
這是1988年的電影,到了今天,它依舊讓我們心生向往。
雨人大學生的觀后感作文(篇4)
今天上午看完了湯姆克魯斯、達斯丁沃夫曼主演的經典片《雨人》
看的時候我想起了最近另一部國產的李連杰、文章主演的《海洋天堂》。
想起它是因為這兩部說的都是一個關于自閉癥患者的故事。我不能說哪一部更好或是哪一部更壞,因為這兩部都不算是商業類型片,人物的關系和表達的方式也都不同。導演拍這樣電影的目的,更多的是讓我們感動。只要能達到這個目的,這個作品就是成功的。
但是從這兩部電影之中,我們也能看出東西方文化的很大差異。看《海洋天堂》,更多的是依靠親情產生的無私卻巨大的力量。看到一個父親為兒子所默默承受、默默付出的深沉的愛;看《雨人》,你卻能看到更多:弟弟對父親的憎惡,對金錢的不擇手段,對哥哥的鄙夷,到最后弟弟明白了父親的愛,明白了錢不再是問題、親人才是唯一的道理,也明白了哥哥其實是個值得崇拜甚至嫉妒的天才。
看《海洋天堂》就像看《大地震》一樣,心里難受的要命;但是看《雨人》,你卻更像是在體驗真實的生活,淡淡的歡樂和淡淡的悲傷在這段漫長看不到盡頭的心路歷程上,左右著你的選擇讓你彷徨不定:時而憤怒,時而幽怨,時而同情,時而無奈。
影片的最后,弟弟終于重新找回了親情。盡管他的哥哥像個植物人一樣冷冷得不能體會到弟弟查理的心情,但是弟弟還是心甘情愿的承受了。就像當初他的父親一樣,這時候的查理已經成熟了,理解了父親,原諒了父親,也接受了自己這個“愚蠢”的哥哥。
雨人大學生的觀后感作文(篇5)
在老師的組織下,我們觀看了影片《雨人》,感觸頗深。
片中的“雨人”雷曼德便是一個自閉癥患者典型。他做事情總是循規蹈矩,要求一切事物一成不變。他害怕與他人進行交流與接觸,對世界的一切都僅限于平面化的、教條式的認識,舉止怪異,完全不顧及周圍環境的變化,只是根據自己的主觀意識行動。作為孤獨癥患者,雷蒙市不幸的,但其家人有條件將其送入療養院并定期作一些治療,從某種程度上講提高了他的生活能力。加之她又有過人的天賦,也不是不可能為社會做些貢獻。這讓我體會到,患有孤獨癥的孩子是可以通過一定的訓練過上近似于常人的生活,而且他們身上也許就有著一些閃光點,只是需要我們努力去挖掘。
很多人認為“雨人”沒有思想,認為他一無所知,因而就不去認真地理解與人的內心世界。影片中一位與雨人共同生活了數年的長者也只是了解到他的一些生活習性,而“雨人”的弟弟,僅僅與他生活了一個禮拜,去讀懂了“雨人”的心,可以和他有些簡單的交流。其實一開始,弟弟也是不懂得如何去與哥哥相處,然而一次次地嘗試、努力,終還是取得了一些成就。由此,我想到作為一名康復工作者,尤其是針對自閉癥患者,要努力去營造一種氛圍、一種親情出來,真正的讓患者感受到我們的愛,感受到我們的呼喚,從而慢慢地走出自己孤獨的世界。
再來談談金錢。300萬美金,把兩個兄弟聯系到一起,憨傻的哥哥最終感化了弟弟公里的心,金錢與親情的關系也到了如此微妙的地步。可最終,療養院的負責人還是將“雨人”要了回去,認為只有那個地方才適合他。弟弟那種無奈與心痛,令我不禁潸然淚下。我不知道療養院是看重這個患者,還是看重他所繼承的遺產,但我確信老師曾多次強調的一句話,“做康復一行的,要本著一顆慈愛的心,切莫向錢看”。每個患者在我們眼中都是一樣的,我們的任務就是幫助他們盡最大可能的恢復健康,不能因其家庭條件的好壞而改變我們的初衷。只要是有利于患者康復,怎樣的環境又有何差別呢?如果讓他們一輩子躲在療養院、康復中心,不去接觸社會、與人交流,那么他們的家屬又何必煞費苦心的將他們送與我們進行治療呢?任何康復訓練的最高目標都是盡最大可能得讓患者回歸社會,我們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追求、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