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大學生的觀后感
青春破碎了冰封的懵懂,讓第一縷初春的水流默默澆灌,少男少女們趟過溫暖的溪水,看著漫天的野花開遍遠山。花開會凋謝,溫暖會變冷,當背著行囊繼續上路遠行的時候,還有多少人被自己的初戀糾纏?《匆匆那年》:唯有青春在記憶中美麗。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匆匆那年大學生的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匆匆那年大學生的觀后感(精選篇1)
說到《匆匆那年》,槽點更是不少,影片最大的拐點沒有處理好,是影片令人失望的焦點。陳尋和方茴的矛盾似乎是誤會,但影片始終在這一點上比較曖昧,當然如果一個男生愛上一個女生僅僅是由于性的吸引,那注定這部影片的立意很庸俗。陳尋和方茴上了同一所大學,但最終二人卻分道揚鑣,首先精神和肉體上出軌的人都是陳尋,而陳尋卻苦苦遵守方茴那句永遠不能說對不起,所以說陳尋這個角色在人格上是分裂的,他沒有堅強的人生觀,至于后來的一切悔意都顯得很扯淡。作為彭于晏來說,演繹這樣的角色也是很把握不了方向,沒能留給觀眾更多的回旋余地,也是那么草率和匆忙。《致青春》在分手上的理由就非常充分,因為人在面臨選擇的時候,自私的一面暴露無余,所以《致青春》的成功是值得信服的,而《匆匆那年》依然缺乏令人更為震動的旋律。
當然在初中或是高中產生的戀情可能到了大學或者工作以后都會有劇變,但編劇們一定要注意,理由一定要充足,否則會讓影片給人不誠實的感覺。陳尋和方茴為了上同一所大學,最終由于陳尋的花心而導致兩人漸行漸遠,其實這樣的理由不靠譜。按此推理方茴也是外貌協會的會員到了大學一定也有人追,那為什么方茴僅有一次的報復就是獻身給那個學渣,為什么不是一個比陳尋更好的人,當然方茴可能非常愛陳尋,但她是性格使然,還是女性的矜持害了她?總之影片沒有透露出更多的信息供觀眾思考和解析,陳尋被沈曉棠的搶走可以認為是興趣和愛好導致二人走到一起。難道僅僅就是方茴和陳尋不在同一個專業接觸機會減少導致分手的嗎?其實這都是藉口,該片并沒有將社會性開放的影響更有力的植入到影片中。
說到現實意義,該片也一無是處,影片沒有把那種就業的困境和戀情的分離融合到主題中,而是一切浮光掠影,僅僅觸及到表面,然后就不斷宣泄青春蠢蠢欲動的生機和活力。當然影片也提到大學生懷孕事件,其實這種現象較為普遍,中學或大學生中此類事件發生率也比較高,但影片并沒有觸及到任何后果,當時的教育體制下能夠輕易認定和忽視這種行為的發生嗎?陳尋挺身承擔方茴懷孕這事,似乎是一種愚愛的發揚光大,如果是這樣他們二人有可能會被學校開除,其實很多人都是悄悄地處理掉這種事。本來希望影片將這樣的事件給深入表現,但最終以墜胎戛然而止。
可能《匆匆那年》的主創們會這么認為,像《小時代》那樣的膚淺和俗氣票房就一定大賣,沒必要反應更多的東西,當然像那部比較接近現實的《青春派》最終票房卻干不過以上幾部,這充分驗證當下的青春題材影片就是諂媚市場的行為作祟,激發大家的青春記憶,但這對還在讀書的學子們的影響是巨大的,因為一部文藝作品不能彰顯出它正能量的價值意義,那它就不能成為一部影響昭著和令人記憶深刻的作品。
《匆匆那年》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同桌的你》、《一生一世》、《致青春》等幾部青春題材為主的影片模式都差不多,無非在敘事上采用更多的倒敘和順敘不斷的重復和交叉,當然影片整個敘事架構還是比較有意思的,但影片所表現出來的內容卻沒有太多的新鮮感。《同桌的你》聚焦好多歷史事件,而《匆匆那年》聚焦了奧運申辦等時代符號,這些當然不能忽視,但有必要都千篇一律的去克隆這種模式嗎?影片采用否定和肯定倒推的表達方式,固然比較新奇,但這樣用多了,也是沒有任何吸引力,而且還不能影響影片的整體邏輯關系。
影片選擇演員也是很有問題,高中生的陳尋擁有健美強壯的肌肉,還有陳赫演繹的蘇凱也是由于外形的過于成熟,讓觀眾很容易發生視覺上的誤差,難以入戲。當然影片設置的懸疑也是引來不少槽點,那就是方茴的妹妹怎么就和陳尋發生了一夜情,怎么就替姐尋前任了,所以這樣的改編感覺不是很理智,雖然角度新穎,但卻詬病不少。
導演張一白追求畫面唯美的電影風格一直都在,從《開往春天的地鐵》再到這部《匆匆那年》都極盡所能的去將青春的顏色涂滿整個銀幕,很多次枝繁葉茂的綠意出現在銀幕上,讓人感覺青春的可貴,但影片的立意和創新不足,槽點不少,注定《匆匆那年》是一部快餐作品。沒有《壁花少年》、《阿黛爾的生活》和《少年時代》讓人感受到成長的煩惱和美好的似水流年。
匆匆那年大學生的觀后感(精選篇2)
《匆匆那年》,讀書時老師教導寫作文要注意題目,所謂題好文半,就是一個好的標題,文章就成功了一半。如同電影的名字,匆匆二字注定了這是一篇令人惋惜的青春故事,每一代年輕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那份青春記憶,這是一段穿越高中到大學的愛情,比《那些年》成熟,比《致青春》深刻卻單純,和《同桌的你》有雷同的細節卻情節更豐富。
人總是在得不到時拼命追求,甚至放棄一切,卻在得到后忽略心中那份踏實的陸地,又被外面自由的小鳥吸引迷失,轉頭又發現找不到自己原來那片土地后,才明白了什么叫愛情,什么叫后悔,什么叫時光匆匆,我們每個人都有對愛情的期許,也有別人不能理解的愛的表達方式,也許我們愛的只是自己,愛情只是用來祭奠那些年的匆匆青春。
小情感拍的很細膩,情竇初開一語不發小鹿亂撞的羞澀,錯失后悲痛交加的無聲眼淚,片尾王菲綿延的歌聲配上剪切的電影片段,相互呼應,很完整。
匆匆那年大學生的觀后感(精選篇3)
青春是激情和躁動的,也是神秘而美好的,更是傷感和遺憾的。有人說,青春是《十六歲的花季》,是《十七歲的雨季》,是《十八姑娘一朵花》,是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有人說,青春是《同桌的你》,是《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是個充滿回憶的校園;要我說,青春是走過、路過、錯過、彷徨過、迷惘過、找尋過的集合體,是《匆匆那年》。
青春題材的電影在國內都是大熱門,主打懷舊牌,融入愛情元素,有不少的粉絲和擁躉,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像《同桌的你》票房過四億,《致青春》的票房超七億,基本是穩賺不賠的,《匆匆那年》也一樣,先前有同名小說的大熱醞釀,近期又有同名網絡劇做詳細鋪墊,已經吊足了大家的胃口,滿足了吸睛的條件,剩下的就簡單了,演員選對路就齊活了。
陳尋(彭于晏),外表陽光男孩,內在渣男花心。愛情經不住時間的考驗說的就是他這種人,見一個愛一個,不守承諾的典型,悲劇的制造者和受害人,以反穿校服著稱,雖然最后幡然醒悟,站出來勇于承擔責任,但為時已晚。這部戲也讓我們認識到了彭于晏的柔情一面,以前彭于晏都是以一些肌肉男的造型為主,像《翻滾吧!阿信》里的“體操晏”、《激戰》里的“拳擊晏”、《寒戰》里的“警察晏”、以及近期上映的《黃飛鴻之英雄有夢》里的“武俠晏”,《匆匆那年》當中屬于“柔情晏”,三十出頭的年齡演個十幾歲的中學生確實有難度,但他不會,因為身材好的原因,他穿上校服,立馬化身成一臉稚氣、純真陽光的鄰家大男孩,脫掉校服換上休閑裝,正好展示出與他年齡相當的中年男人的感覺。詮釋了兩種種轉變,一是暖男向渣男再向暖男的轉變;二是學生向成年人的轉變。
方茴(倪妮),外表瘦弱,內在軟弱。悲劇的受害者,對愛情是被動接受的,但當她主動的時候,就是悲劇的開始。轉校前,被流氓騷擾,每天都在擔心中度過,轉校后,把自己隱藏起來,像《裝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別里科夫”一樣,害怕出亂子,害怕改變既有的一切,把自己徹頭徹尾隱藏起來,關閉心扉,少言寡語,直到陳尋的表白開始,心扉慢慢被打開,心底里慢慢接受這個陽光大男孩,思想上有一個跳躍式的轉變,由被動的接受愛情轉變為主動地享受愛情,想和他攜手一生,但這不過是一廂情愿,環境的變化促成倆人聚少離多,又熟悉變成陌生,在酒精的作用下,喪失理智,最終邁向無可挽回的境地。倪妮瘦弱的外表加上校服的映襯,儼然在校中學生,一點也看不出假,仿佛歲月在臉上沒有留下任何痕跡,脫下校服換上便裝,變身為女神范十足的在校大學生,雖是素顏示人,勝過淡妝濃抹。詮釋了恐懼愛情向相信愛情向訣別愛情的轉變。
趙燁(鄭愷)和蘇凱(陳赫),看到這哥倆時我首先想到的是《奔跑吧兄弟》中的跑男組合。鄭愷是“奮力男”,做什么事情都非常賣力,努力做到最好;陳赫是“醬油男”,玩世不恭、吊兒郎當、標準的打醬油的。現實中,倆人是表演系同班同學,鄭愷還曾陪陳赫去醫院割闌尾,可見關系不一般啊。電影中倆人的遭遇卻大相徑庭,鄭愷是標準的備胎,好事做盡,女方卻不領情,只有復古的學生頭和事業成功后的老板派頭被津津樂道,角色對鄭愷來說沒難度,《致青春》里已經表現過。陳赫是風云人物,打架、打籃球無所不能,愛慕他的女生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多,對看不上眼的女生總是不聞不問,戲份不多、串場為主,還是個標準的醬油男。
對于《匆匆那年》,一百個人看了會有一百種看法,沒有兩種是完全一樣的,因為青春是不可復制的,每個人的青春軌跡各不相同,尤其是步入中年的朋友,感觸更多,對于青春來講除了回憶,就是迷惘,以及無盡的遐想……《匆匆那年》,獻給走出“青春之殤”的人!
匆匆那年大學生的觀后感(精選篇4)
當蜷縮在寂靜的深夜,偶爾瀏覽青少年時代的照片,竟然還有點滴快樂讓快要干涸的心滋潤起來。不管青春走得多么遙遠,已經被歲月磨蝕褪色的記憶之線,仍舊會讓我們在一瞬間回到過去。幾句歌詞,幾段旋律,幾張照片,記憶模糊中的中的幾張笑臉,會告訴我們,自己曾經擁有過不可復制的青蔥年華。然而,青春模糊的記憶,要比匆匆那年消失得更久遠。努力從記憶中尋找少年的身影,卻已成飄散的云煙。有人說,青春是用來懷念的,也是用來憑吊的。當年的酸澀化作痛楚,美好變成麻木,青春鮮活的影像,已經死在時間長河里。即使撈起一兩片碎屑,仿佛那是別人的故事,與自己無關。
一切與青春有關的故事都離不開一個或者幾個女孩,一切與青春有關的傳奇,都可以從安靜的校園里發端。然而,與女孩有關的話題終究會變成心底那個墨點,不管快樂還是痛苦,只有在夜深人靜之時,才會變成一首首讓人癡迷的唐詩宋詞。喜歡得那么純潔,愛慕得那么干脆。或者為一個女孩剎那間的凝眸輾轉反側,或者為一個男生瀟灑的球場身手而癡癡不絕。有一種甜蜜的痛與青春有關,有一種無法割舍的眷戀,也曾經與年輕相伴。她的身影在丁香叢中忽隱忽現,她的齊耳短發在春天的風中如花雨撲秀簾。三年的時光倏忽荏苒,驀然回首,卻才發現已經蹉跎多年。
當陳尋借助酒勁喊出“我曾經為一個女孩,在高考時少做了一道十三分的大題”的時候,他或許不知道,當年為愛戀而誠心的付出,已經穿越了時空,長留在另一個人的心田。當趙燁將簽滿好友名字的石膏護臂摔得粉碎的時候,他們也應該知道,友情是永遠無法摔碎的,即使遭遇到狂風暴雨,在云破之后,還有陽光灑遍每個人的笑臉。青春本來是漫長人生中的一個極短的插曲,卻讓經歷的每個人都夢縈魂牽。這是為什么?因為珍貴的東西總不會長久,甚至當我們置身這段美好歲月的時候,也沒有意識到那段時光轉瞬即逝,只剩下無盡的回憶和綿綿思念。
青春破碎了冰封的懵懂,讓第一縷初春的水流默默澆灌,少男少女們趟過溫暖的溪水,看著漫天的野花開遍遠山。花開會凋謝,溫暖會變冷,當背著行囊繼續上路遠行的時候,還有多少人被自己的初戀糾纏?林嘉茉單相思球場帥哥,趙燁在沙灘上將心上人寫下的愛慕對象換成自己的名字,只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多年之后,趙燁變得有錢可更加玩世不恭,而林嘉茉卻仍舊在愛與被愛之間糾結徘徊。就像一位朋友說他參加大學畢業二十周年聚會,兩個曾經深愛卻天各一方的人抱頭痛哭,是在哭過去的錯誤,還是在哭命運讓他們無法一生廝守?青春就像一個短短的迷宮,每個人都曾迷失在里面,很多人找到了迷宮的鑰匙,走出那段歲月繼續踏上征程,而也有更多的心仍舊在迷宮里面度日如年。
青春是一個易碎的花瓶,我們都小心翼翼將其珍藏在最寶貴的內心深處。因為一旦沾染俗世煙塵,那就會失去原來的圣潔,變得面目不堪。方茴與陳尋苦戀多年,僅僅因為不愿與心愛的人更進一步而失去了最愛,卻又與不同的男人上床來懲罰自己的輕率。陳尋因為女友保持貞潔之身被室友恥笑,卻因為一個志同道合的音樂玩伴而移情別戀。兩個人剛開始都沒有做錯什么,最終卻鑄成了大錯。皆因兩個人都將本該留給過去的美好帶進了滾滾紅塵卻不知道變通,以為那短短三年時間的愛戀,可以抵擋未來日子的狂風暴雨,卻不曾想,那種美好脆弱如玻璃,甚至經不起一場普普通通的雷陣雨。
喬然為方茴寫下了中學時代最美的一篇作文,讀起來讓我們回憶第一次拉住女孩的手那種電擊心臟的感覺。多年以后,同學聚首,開懷暢飲變成了大動干戈,那是因為他將刻骨銘心的愛戀變成了一個牢籠,不但自己無法掙脫,更給生活上了一道枷鎖。做青春短暫的俘虜給人無限甜蜜,但是活了大輩子還在做青春的奴隸,只會得不償失。
《匆匆那年》講了一個充滿遺憾的故事,卻能打動我們內心最柔軟的深處。因為那是我們每一個人曾經經歷的故事,雖然主角不同,故事各異,但主旋律是一致的。那些最能夠引起觀眾共鳴的瞬間,比如斑駁的刻字白楊樹、冰場打群架,夜攤豪飲,沙灘訴衷情,球場炫技等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心有靈犀。看著別人的故事,就會想起我們的往事。不管你在大城市,還是在偏遠的小縣城,不管你是有錢二代,還是貧寒子弟,不管你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還是無人關心的自卑孤兒,青春賦予每個人的時間和機會都是一樣的。
當歲月匆匆,當青春流逝,掀開相冊,閱讀畢業留言,激蕩的心情總會讓我們突然變得年輕起來。如果你有這種感覺,那說明自己的內心還沒死去。
匆匆那年大學生的觀后感(精選篇5)
不悔夢歸處,只恨太匆匆。”是《匆匆那年》中的終結語。
影片講述的是主人公方茴和陳尋以及他們的朋友走過的路,他們的情感生活,他們的青春。尤其是陳尋和方茴這一對情侶,初戀總是那么單純,美好,每日奮斗高考的擠滿人的教室,因為有對方的存在也變得那么的幸福跟讓人心動。可是,學生時代的戀愛又是那么的讓人傷感,胡思亂想,敏感,讓兩個人距離越來越遠。影片中的二人。陳尋是少女時代最受女孩子歡迎的帥氣小伙,而方茴是處事小心翼翼,性格內斂,敏感甚至有一點點呆板的乖乖女孩子,二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導致二人一開始雖然內心很甜蜜但是最終上大學后還是分手,甚至因為太年輕不懂事而發生了無法挽回的事情以至于可能會成為二人一生的傷痛。
看完影片感到很難過,但卻也有一種說不出來的類似于酸酸甜甜的感覺,青春那么美好,青春時代喜歡的人也是那么讓人心動。我想即使方茴跟陳尋最終沒有在一起,他們也并不會后悔過曾經的相遇,相戀,正如那句話“不悔夢歸處,只恨太匆匆”。
青春,青春,一生只有一次,即使是痛的,也要好好享受,不悔青春,在青春做自己想做的事,愛自己想愛的人,才不枉青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