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百團大戰觀后感800字
影片講述了八路軍歷經各種磨難戰勝了日軍的故事。而最后一場大仗,讓我真真切切地想進入到熒屏里去助八路軍一臂之力!下面是小編帶來的五篇看百團大戰觀后感800字,希望大家喜歡!
看百團大戰觀后感800字(精選篇1)
在抗日戰爭勝利70年之際,公司組織了全體人員觀看了電影《百團大戰》,影片戰爭場景宏大,戰火紛飛,一幕幕驚心動魄的畫面,從始至終感我受到了中國人民不當亡國奴的民族氣節,可歌可泣不怕犧牲的精神。
百團大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與日軍在中國華北地區晉察冀邊區發生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八路軍的晉察冀軍區、129師、第120師在彭德懷直接指揮下,在河北、山西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對日本侵略者發動了大規模攻擊,共進行大小戰斗1800余次,攻克據點2900余個,殲滅日偽軍45000余人,戰役發起第3天,八路軍參戰部隊已達105個團,故稱為“百團大戰”。
自1939年冬以來,日軍以鐵路、公路為支柱,對抗日根據地進行頻繁掃蕩,實行三光政策,并企圖割斷太行、晉察冀等戰略區的聯系,推行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正太鐵路占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橫越太行山,是連接山西至河北的重要通道,是平漢、同蒲兩條鐵路的紐帶,是日軍在華北的重要戰略運輸線之一。八路軍總部決定發動交通破擊戰,重點破襲正太鐵路和同蒲路北段。面對侵略者,中華兒女不屈不撓、浴血奮戰,拔掉了敵人靠近根據地的碉堡、據點,炸毀了鐵路、橋梁、公路,使日軍的交通線癱瘓,嚴重挫傷了日軍的狂妄氣焰,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振奮了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在戰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國民黨正面戰場,打擊了國民黨制造所謂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謠言,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這場戰役在國際上也影響深遠。
因我在河北、山西工作過,在電影中看到井陘、娘子關、陽泉、壽陽、太谷、平定、和順、榆次、陽曲、武鄉的地名時倍感親切,當年的硝煙戰火換來了今天的和平環境,換來了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們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不忘歷史是為了警示現在,傳承精神是為了激勵后人,百團大戰中戰士們是我們保險人的好榜樣,我們要始終牢記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和義務,牢記歷史,居安思危,齊心協力建設祖國,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來捍衛祖國,祖國一定會更加的繁榮昌盛,永遠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偉大的中國夢也一定實現。
看百團大戰觀后感800字(精選篇2)
百團大戰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由中國共產黨所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八集團軍。在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間發動的以破壞華北日軍占領的交通線、礦山為目的的破襲作戰。參加作戰的中國軍隊包括八路軍120師、129師和晉察冀軍區與區地民兵。也是八路軍在平型關戰役之后參與較具規模的戰役。戰爭初期戰報統計共達一百零五個團參與作戰,因此定名為“百團大戰”。
1940年,中國抗戰處于最困難的戰略相持階段。在與日軍的惡戰中,張自忠的軍隊守不住了,彌留之際他用最后一口氣說了這樣一句話:“天津沒守住,我走了,華北沒守住,我還是走了,這次,我不能走!”這句話讓人刻骨銘心,他的為國捐軀雖死猶榮,讓世人永生難忘。
“彭德懷、左權——死!”“殺光、搶光、燒光!”這是日本軍隊的口號。他們所到之處,每一間房屋,都被大火化為灰燼。就連一位正在生孩子的孕婦,他們也不放過,村莊頃刻間成為人間地獄。左權參謀長聽聞這一切,慷慨激昂地對戰士們說:“置地而死的故事一演再演,日軍的囚籠,就像套在我們的脖子上!梗桿不硬,江山不幸!”
“沖破牢籠,雪恥比洗臉重要!”戰馬半夜嘶鳴,就讓這場大戰開始吧!左權、彭德懷等八路軍長官都聚在一起討論、研究、部署作戰計劃。于是,大家半夜起來開干,為了祖國奮斗!一場接著一場的戰爭打響,大爆炸五雷轟頂,響徹云霄,橋梁被炸得粉碎。日本鬼子被我們炸懵了!
岳飛白果,剛剛出關,萬里長城,戰士們才攻破了赤水。于是,娘子關開戰!日軍與八路軍打的不可開交、不分上下。但日軍的裝甲列車太厲害了,八路軍便決定用日軍的火車撞擊裝甲列車。戰士們用自己的性命把它們并到一條軌道上,那情景,讓人為之動容,到處都躺著八路軍戰士們的尸體,最終我們攻克了娘子關這一咽喉要地!
百團大戰,振奮人心。旗幟是指引勝利的方向。旗手的職責:人在旗在,人不在,旗也在。百團大戰,一場人民的戰爭,西營塢,開戰!八路軍突然襲擊,日軍不知所措,一位名叫“柱子”的臥底,用自己的身軀,護住了一位姑娘的性命,沖鋒號角吹響,我們的戰士一舉把敵人殲滅,這是對柱子烈士勇于獻身、舍己救人精神的最好回報。
當日本進軍中國時,所有人都在想:天黑了,中國完了!但彭德懷通過“百團大戰”告訴中華兒女:“中國沒完,中國人還站著!不屈服,不投降,中國,就會有希望!”
五千年來,祖國經歷了多少滄桑。掀開累累泛黃的史冊,我一眼就看到了日本鬼子那一幅幅丑惡的嘴臉,他們在中國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我們不能忘記,我們不會忘記,因為這是血,這更是仇,讓我們把它化作前進的動力!現如今,中國已今非昔比,曾經的民不聊生,曾經的滿野戰亂,曾經的東亞病夫,都已經成為了過去,中國在騰飛,沉睡了百年的東方“雄獅”已昂首在世界之巔。看!那隨風飄揚的五星紅旗。這就是最好的鑒證,這是烈士們用自己的鮮血換來的呀!中華的兒女們、子孫后代們,努力吧!把祖國的未來建設得更美好、富強!
看百團大戰觀后感800字(精選篇3)
“百團大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與日軍在中國華北地區晉察冀邊區發動的一次規模宏大、持續時間較長的一場戰役。在這次戰役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敵后抗日軍民,齊心協力,前仆后繼,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整個華北地區,從晉北山區到東海岸,從南面的黃河到北面的長城,都成了戰場,戰斗日以繼夜,一連廝殺了五個月。日軍的煤礦、電廠、鐵路、橋梁、公路、車輛和電訊都遭到破壞。“百團大戰”是一個主動的進攻戰役,使日軍在華北的主要鐵路、公路受到廣泛破壞,井陘煤礦被徹底破壞,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治安肅正”“以戰養戰”等陰謀計劃。日軍華北方面軍在其作戰記錄中也承認“此次襲擊,完全出乎我軍意料之外,損失甚大,需要長時期和巨款方能恢復。這場戰役大大提高了華北人民群眾敵后抗日的勝利信心,對日寇當時的誘降政策以及東方慕尼黑陰謀以很大打擊,給蔣管區人民以很大振奮和鼓舞。此役也給了投降派又一次打擊,提高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的聲威,打擊了國民黨制造所謂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謠言。“百團大戰”的勝利,沉重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戰斗志,遏制了妥協投降的逆流。“百團大戰”的勝利,證明了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是抵抗日寇的中流砥柱。“百團大戰”在我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在國際上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重點影片,《百團大戰》以類型化的電影語言,再現了這段永不磨滅的抗戰記憶,弘揚了永不屈服的抗戰精神,也提醒今天的中國人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9月17日下午,學校要求全體師生觀看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的了影片《百團大戰》。
站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時間節點上,觀看電影《百團大戰》,感受最強烈的就是全民抗戰生生不息的精神。當時我們在那么貧弱的條件下,憑借著堅定的信念趕走戰爭惡魔,迎來和平天使。但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抗戰精神不能丟,我們永遠不能忘卻那段民族苦難的歲月,永遠不能忘卻為爭取民族獨立而浴血奮戰的前輩英雄,永遠不能忘卻今日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
看百團大戰觀后感800字(精選篇4)
《百團大戰》不但囊括歷史事件,塑造情緒線索,并且充分展示中國式的作戰理念和群眾智慧。不僅如此,影片中眾多戰爭場面頗具好萊塢氣質。
中國的近代史是令人悲憤的,那是的中國人民處于黑暗與戰爭當中,我們的新中國也因此誕生,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這段血與淚的戰爭,不會忘記可歌可泣的故事,不會忘記那些用血肉之軀保衛祖國的英雄兒女。在近代史之中,有一段歷史,所有的中國人都會銘記。那就是抗日戰爭,今天,我看了《中國近代史之百團大戰》之后,不禁感嘆,為了不受屈辱,人民奮起拼搏,保衛祖國。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5年,日本發動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全國主要矛盾。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至此開始了八年的全面抗爭,而百團大戰就是中國抗戰時期,中國八路軍與日軍在中國華北地區發生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1940年8月,八路軍指揮部動員了一百多個團,再華北地區兩千多千米的戰線上,對日本侵略者發動了大規模攻擊,拔掉了敵人靠近根據地的碉堡,據點,炸毀了鐵路,橋梁,公路,使日軍的交通線癱瘓.這就是著名的百團大戰.
自1939年冬以來,日軍以鐵路、公路為支柱,對抗日根據地進行頻繁掃蕩,并企圖割斷太行、晉察冀等戰略區的聯系,推行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八路軍總部決定發動交通破擊戰,重點破襲正太鐵路和同蒲路北段,給日本華北方面軍以有力打擊。在華北交通線中,正太鐵路占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橫越太行山,是連接平漢、同蒲兩條鐵路的紐帶,是日軍在華北的重要戰略運輸線之一。八路軍的進攻戰役首先在正太鐵路發起,因此開始稱為正太路戰役。7月22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副參謀長左權下達《戰役預備命令》,規定以不少于22個團的兵力,大舉破擊正太鐵路。同時要求對同蒲、平漢、津浦、北寧、德石等鐵路以及華北一些主要公路線,也部署適當兵力展開廣泛的破擊,以配合正太鐵路的破擊戰。要求各部在破擊交通線的同時,相繼收復日軍占領的一些據點。在這些地區和交通線上,駐有日軍和偽軍約15萬人,另有飛機150架。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一二九師和晉察軍區等共一百零五個團二十余萬兵力,對華北地區的日偽軍發動了一次進攻戰役。但戰役發起后,由于八路軍廣大指戰員和抗日根據地民眾痛恨日軍的“囚籠政策”,參加破擊戰的積極性非常高,因此各部投入了大量兵力,計晉察冀軍區39個團、第129師46個團、第120師20個團,共105個團20余萬人,還有許多地方游擊隊和民兵參加作戰。當彭德懷、左權在八路軍總部作戰室聽取戰役情況匯報、得知實際參戰兵力達到105個團時,左權興奮地說:“好!這是百團大戰。”彭德懷說:“不管一百多少個團,干脆就把這次戰役叫做百團大戰好了!”由此,正太戰役就發展成為百團大戰。這次戰役共進行大小戰斗1800余次,攻克據點2900余個,殲滅日偽軍45000余人,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的斗志,增強了必勝的信心。在此后的五年里,我國軍民浴血奮戰,終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看完了電影后,我不禁熱淚盈眶,我不禁對其中的一些細節而感動,我也為人民下定決心保衛祖國而感動,為國難當頭升華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而感動,我們不會,也不能忘記這些英雄先輩為保衛祖國,為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拋頭顱灑熱血,因為忘記便意味著背叛!我們要努力學習,為祖國在歷史上書寫新一頁的篇章.
看百團大戰觀后感800字(精選篇5)
恢弘的江山,血染的沙場,鐵煉的意志,構成了這部取材于歷史的影片。一段悲壯激昂的抗戰史,被濃縮成兩小時,為更多人能了解、走進、感受這曲鏗鏘而不朽的音符。然而,鐫刻在我心靈最深處的,竟是三段關于生死的片段。在影片中都不是重頭戲,但給我的觸動是如此之深。 青天白日旗靜靜地覆在藎忱的身上,身邊是盛有絕筆信的頭盔,這位上將的一生,仿佛都凝聚在了那一言不語的太陽里。為的是堅守國土,捍衛中華,自己便將生命獻給了賜予自己生而為龍的驕傲的那片黃土。開場,第一幕就是他緊鎖的刀眉與筆下充滿硝煙的筆記。藎忱,你是帶著未復河山的遺恨永遠睡去的吧?一定不甘心吧?我似乎還能看到你眼里的那份無奈與蒼涼。蔣中正捏著那片染血的紙片,無盡的悲痛凝聚在眼中。一代良將,失于一朝。失去藎忱,并不像失去雨農那樣僅僅是蔣家王朝的悲哀,雨農的性子里帶著暴戾,而藎忱是衛不住國土不愿偷生的真志士。“只要我等有此決心,我們國家及五千年歷史之民族,絕不至亡于區區三島倭寇之手!”蔣中正的聲音低沉而堅定,彷佛在打磨著每一名士兵,乃至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藎忱,你是一名忠誠的抗日志士,如果你能看見當年滿目瘡痍的土地今已變為滿目蒼翠,我相信,九泉之下的你,也會露出欣慰的微笑。只可惜,你永遠親眼看不到了。 炮火接連不斷地灑在殘破的房屋身邊,昔日茅檐下的青青草木,如今已換成了滿地可怖的彈殼。雨點般落下的子彈間,一名中年女子孤零零困在槍火中。她已受了彈傷,這樣撐下去的結果,不是死于四周飛舞的子彈,就是身體中的殷紅流盡。忽然間,一個身影飛出掩體,將她攔腰抱起,一步步踏著的都是還未消散的煙火。她被送回了安全地帶,可救她的那位同志,在將她托給戰友后,就頹然倒在塵埃中——一枚從遠處飛來的不速之客,擊中了他的身體。鮮血源源不斷地流出,面對戰友們各式各樣的眼神,他心里只是自豪。或許有無奈,卻毫無后悔。可是,你真的不后悔嗎?你也有父母妻兒,你真的就能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了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為何會這樣做呢?是因為肩上所扛得那份責任!作為一名士兵,保家衛國是他所應承擔的,而每個老百姓亦是國家的一部分,既然已經背負了,“碎首屠鱗非所惜”,便是其所應擔負之事。
“I’ll get the job down”便是他們的座右銘,無論如何都該做到軍人該做的,所以他才會為陌生的平民不顧一切沖進炮火硝煙。 白花漫山,孤碑伶仃。“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太行山麓,德懷筆下遒勁的碑志靜立。叔仁,將德懷扶上馬的那一刻,你是否想過這就是生死相別?你是否也想早早離開這長河落日孤煙閉,你是否也想早早離開這孤雁哀鳴、軍號凄厲?然而,這一切都被“盡忠報國”的大義所打消,一心為國,雖死猶榮。高大的身軀如紅色的流星般倒下,繪成一幅血染江山的畫,一筆筆都凝著壯志未成的遺恨。馬嘶如風,如寂寞的,刮過荒原的風,撕裂人的心。德懷,德懷,叔仁那一曲“于嗟闊兮,不我活兮”的嘆息,你聽到了嗎?那兩道相絞的蠶眉,已無言地訴說出了你的心境。想與也深,相知更切,失去一個知己,是多深的遺憾?當初偕行的兄弟,如今陰陽兩隔。戰友啊,不是我不想遵守誓言,而是生死的距離太遙遠,我無法相和。唯一可做的,便是為知己題上碑志,同時許下“與君世世為知己”的心愿!兄弟,叔仁還在,只要你還用著那根皮帶,左權就在你身邊啊。 死生契闊的生死相離,在百團大戰中,不止這三頁。抗戰數年,所消失的生命數以百萬計,有好多連名字都沒留下。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馬上沖上去,鮮血,把泥土染得殷紅。我看見一張張年輕的臉,上面有不甘,有愧疚,但看不到絕望,唯有英氣逼人,唯有熱血壯烈,唯有前赴后繼。青春的面容一點點消失,沉于歷史的筆記中。終于,日本宣布了無條件投降。將生命奉獻給抗日戰爭的人,有的名字載入了歷史課本,有的湮滅于塵埃。但他們都一樣偉大,因為他們承擔起了肩上的責任。不管這份責任是緣自友恩、親恩,還是單純的熱血,他們承擔好了保家衛國這份責任,便是歷史上一塊不朽豐碑。 是否,只有在沙場上,擔負起保家衛國的責任才是重要的呢?望望今日社會,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剛剛被曝光的毒豆芽毒核桃青島大蝦,我并不想多說什么。只是希望,人人都能尊重自己所承擔的這份工,盡全力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