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別姬中學觀后感
作為華語影壇的旗幟級作品和享有世界級重要榮譽的電影,《霸王別姬》兼具史詩格局與文化內涵,在底蘊深厚的京劇藝術背景下,極具張力地展示了人在角色錯位及面臨災難時的多面性和豐富性,其中蘊含的人性的力量和演員們堪稱絕妙的表演征服了全世界的眾多電影觀眾。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霸王別姬中學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霸王別姬中學觀后感篇1
這兩天學了《京劇》這一課,京劇被介紹的淋漓盡致,作為課外補充,我決定看一場戲。
其實對我來說,戲曲并不怎么有魅力,在幼小孩童的感知里不過是又煩又噪,吚吚呀呀的難聽死了。我煩那踱來踱去的步子,那斷斷續續若干分鐘才能唱完的歌詞,那濃裝重抹的面飾——而今天,已經六年級的學生,深為過去的看法而感覺到羞愧。我要重新在這,認認真真的看一出戲。
《霸王別姬》是被認為是東方美代表的四大名旦之一梅蘭芳作為主角演唱的。講的是霸王的部隊已軍心渙散,四面楚歌,霸王欲帶虞姬殺出重圍,可虞姬怕連累霸王,揮劍自刎。看到這里,我竟然感動了……
是啊,他那……不,不如說“她”那嗓音十分好聽,圓潤優雅,聽起來似乎遼遠而逼近,又柔和而鏗鏘。“她”將這感人的畫面演出的惟妙惟肖。或許這就是中國的藝術吧!是成為國粹的原因吧!是外國人都為之敬佩的原因吧!
八年了,我從沒有仔細的聽過一場完整的戲曲。今天,我靜靜的傾聽,認真的品味國劇的美。這是一門中國及至全世界都聞名的藝術精品,我們都應該為自己的國家有這樣的國粹而感動驕傲。
霸王別姬中學觀后感篇2
中央戲曲學院導演的這一部《霸王別姬》劇很短,大概只有五十幾分鐘。介紹說這個劇獲得了亞洲大學生戲劇節的優秀作品獎。
這是我看的第二部京劇。和第一部看的京劇《傾國》一樣,都是在繁星戲劇村坐在第一排超近距離看的。看了這兩部劇,發現中國的戲曲文化真的有一種別樣的優美,演員精致的妝容、揮舞衣袖時翩翩起舞、配樂中琵琶等樂器動聽的聲音、演員沒說完一句臺詞后鼓給它增加更多動感。《霸》相比《傾國》,更加有動感,因此看著更歡樂。《傾國》節奏有點過于緩慢。演出結束后,演員請導演上臺,最驚奇的發現竟然坐在我右邊的是導演。我知道導演應該也是一個本科生,只是沒有想到我離導演是那么近。
演出時我看到她拍照,我覺得看劇不是不能拍照的么,有人拍我也拍。回想起來原來是導演拍自己的演員的照片!她說這是她們第一屆京劇班,都是一些大四的學生。這些大四的學生演的雖然只是京劇,但仍充滿動感。那四名演士兵的演員,在舞臺上蹦來蹦去,騰空翻躍,即使要傳達的是一個悲劇故事,但是總體感受是一個喜劇故事。劇中用兩面巨大的白布來當幕布,也當做河流的舞動,也給予舞臺不一樣的動感。總之,這個京劇賦予了傳統京劇不一樣的色彩。
結局有點倉促,我以為虞姬死后,虞姬的故事就結束了。但是她死后又重新出現在項羽面前,我不明白項羽仰望站在高臺的虞姬,傳達的是虞姬是一個夢了,他們人鬼世分隔了么。最后項羽的死亡也是用旁白敘述的,我覺得這樣的結局有點倉促。
項羽、虞姬的表演者動作有點僵硬,雖然厚厚的妝容讓人看不出表情的變化,但是延伸是犀利還是游離不定還是可以看出,畢竟只是學生,達到這樣的創意也不錯了。
霸王別姬中學觀后感篇3
“小尼姑我年方十八,正青春被師傅削去了頭發。我本是……我本是……”
“我本是什么?啊?”
“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
“錯了,我本是什么?”
“我本是男兒郎……”說罷,一個大煙桿子直捅入他嘴里。“不成器的東西!詞兒都記不住!”只見他哭得那是梨花帶雨。罷了,只緩緩來:“小尼姑我年方十八,正青春被師傅削去了頭發。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
這,就是《霸王別姬》。
都說__無情戲子無義,然而李碧華筆下的都是有情有義卻無不悲慘的人兒。如蝶衣,如菊仙,亦如段小樓。
那時的他叫小豆子。正是該無拘無束,玩耍嬉戲的時候,卻被娘親送進了戲班子。大雪紛飛,隨著那只沾滿鮮血的六指斷落,他的人生也就此改變。
那一年,他被師兄弟欺負,他為了他,眉梢上多了一道傷疤。從此,小豆子的心里就只有小石頭了。他是他的星星,最大,最亮,最璀璨奪目的那一顆。他的目光只為他而停留,他的虞姬,也只為他一人而扮。
“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要想人前顯貴,必得人后受罪。”十年一晃而過,他們都成了角兒。當年的小豆子成了程蝶衣,當年的小石頭成了段小樓。戲臺上,他們是霸王和虞姬,戲臺下,他們是師兄弟。不錯,他們是師兄弟,只是師兄弟……
小樓娶親了,新娘子叫菊仙,是個破鞋。菊仙待小樓,一如他待小樓。不過她能光明正大地擺在面子上,而他只能埋在心里。
抗日,內戰。菊仙死了,是自個兒上吊死的。又只剩下他們倆了。他對他,一如既往地情深意重。而他對他,亦是一如既往地當做兄弟,只是兄弟罷了。其實他知道的,他對他的情意,他一直都知道。只是他們不一樣。程蝶衣就是個戲癡,戲迷,戲瘋子,他一輩子都活在戲里了,他是他的虞姬啊!可是,他是真虞姬,他卻是個假霸王。
“無我原非你,從他不解伊。”這句話,許是程蝶衣對段小樓的深情最好的詮釋了吧。
影片中總會出現一句話——人總是要活著的。無論是生在亂世,還是太平盛世,人總是要活著的。無論是誰,都是如此。要活著啊!不禁想起電影《二十二》中一位老人說的——這個世界真好,吃野東西也要把命留著。無論是身處怎樣的時代,總有美好值得你留戀。活著!
霸王別姬中學觀后感篇4
“為戲一身滿帶傷,男兒扮作女兒妝。三言道盡成名短,萬語難書苦難長。”《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人如其名般浪漫。我見他風華絕代,我贊他癡戲如命,我慕他萬眾簇擁,我也知他背后的苦難經歷。他的經歷告訴我: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程蝶衣――那個人們心中永遠的“真虞姬”,終是逃不開命運的捉弄,在那個時代中悲慘落幕。他的一生是耀眼的,是深情的,更是苦難的。出生低微,母親是妓女,而他又天生六指,被母親狠心剁下送去戲班里,開始了艱苦的學藝生活。但,應了戲中他的師傅所言,“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在饑寒貧困的條件下,他所有的盼頭都凝聚在想成角兒。“要想人前顯貴,就得人后受罪。”在寒風中三伏三九的拉練劈腿,稍有差池就被師傅的板子打得血肉模糊,更甚的是被那老太監羞辱。好在,經歷了那么多苦難后,他終于成角了,他終于,成全了自己。
“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這是《霸王別姬》里師父對眾人的訓誡,卻似乎也是對我們每一個逐夢路上人的訓誡。
前路是迷途,誰也無法探測究竟有怎樣的駭浪在等待著。踏著荊棘,冒著風雪,義無反顧或許是難了些,因為一個人經受著總偶爾會存些后悔在心,也因此渴求“貴人”相助。但,誰又能伴你一路,幫你一路?被安排好的路你又走得安穩嗎?離開了幫扶之后,你又該怎么去面對?人活一世,終是只有自己,才能成全自己。
在《哪吒之魔童降生》里,“我命由我不由天”,是哪吒對于命運的抉擇;激昂的《命運交響曲》,是貝多芬對于命運的反抗;人類和宇宙的每一次相遇,是霍金對于命運的搏擊。社會前進的最強動力永遠來源于敢于與命運背水一戰的人,亦是敢于成全自己的瘋狂與熱愛的人。
當下,高三的我們,命運的戰書披著高考的外衣,就這樣攤在我們眼前。給自己一份堅強,給自己一份努力,不論結果,像程蝶衣,像哪吒,像貝多芬和霍金一樣,自己成全自己,勇敢去找尋自己的夢想。
收拾好熱愛,帶著身后的一片大好河山,不顧一切地去成全自己吧。就算在陰溝里,也要仰望星空。既然命運不公,這一世,便與他斗到底!
霸王別姬中學觀后感篇5
《霸王別姬》這部電影講述了京劇藝術家程蝶衣和段小樓從京戲學徒成為萬眾矚目的“角兒”,又由于種種原因走向衰落的悲劇故事。
程與段對待京戲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程蝶衣把京戲當作人生的全部,人們形容他“不瘋魔,不成活”,是對藝術有著執著追求的理想主義者。而段小樓只是把京戲當作謀生的手段,除了唱戲,也追求其他俗世的樂趣。
段小樓結婚時,程蝶衣勃然大怒,我覺得他的這種情緒不是出于爭風吃醋,更多的是憤怒師哥沒有做到“從一而終”,侮辱了崇高的藝術。他很單純,只是想和師哥唱一輩子的戲。
從這部電影中可以感受到陳凱歌導演對藝術的態度,相信對程蝶衣的痛苦他感同身受。在劇變的社會背景下,藝術難以保持純粹。當藝術與政治沖突時,藝術永遠要讓步于政治,甚至很多時候會淪為政治改革的犧牲品。時代的風向不斷變更,世界變化翻天覆地,人的命運沉浮流轉,唯有真正的藝術容不得半點兒投機取巧。浮躁的社會風氣彌漫,留給藝術的純凈空間越來越小,許多博大精深的藝術走向式微,這是全人類的悲哀。
某個名人說過,只有科學和藝術才是人類文明的追求。